时光静止的美丽角落——和顺古镇

双扣琳琳

<p class="ql-block">去过许多古镇,只有这里给我与众不同的感受。</p><p class="ql-block">这座云南的边陲小镇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国家地理》将它评为“一生必去的古镇”。</p><p class="ql-block">没有那么多灯红酒绿的商业氛围,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质朴。古镇的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节奏宁静缓慢,街头巷尾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这里,每一条石板路、每一座老宅都仿佛在讲述着它们自己的故事,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简单而美好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双虹桥是和顺古镇的地标之一。傍晚时分,站在桥上看夕阳西下,绝美的乡野风光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青石板路上,摩托车不断来来回回,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穿梭在几百年历史的古街上,让人感受到时光的穿梭与岁月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在云南边陲的腾冲和顺古镇,竟然藏着这样一座让人一眼沦陷的图书馆!🤯</p><p class="ql-block">它没有华丽的外表,青砖灰瓦,古朴低调,却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走进去,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年代。📚</p><p class="ql-block">图书馆不大,却处处透着用心。阳光透过木窗洒进来,斑驳的光影落在书架上,仿佛给每一本书都镀上了一层金边。📖</p><p class="ql-block">如果你也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不妨来这里,感受一下慢生活的美好💜</p><p class="ql-block">图书馆位于和顺古镇内,开放时间:9:00-17:00。</p> <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和顺旅日旅缅华侨和知识分子受孙中山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动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顺回国青年与乡中进步人士共同发起,于1905年成立了传播先进思想和革新活动的“咸新社”。1924年又相继成立了“和顺崇新会” 和 “和顺阅书报社”。为进一步开发民智,唤起民众,经在外华侨鼎力资助,1928年,崇新会将“阅书报社”扩建为图书馆,并采用美国“杜伟十进制分类法”对馆藏图书进行编目管理,将馆址也迁移至“咸新社”内(即现馆址),本乡举人张砺先生书写“和顺图书馆”匾额悬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38年,在建馆十周年之际,建成一幢五开间中西合璧式主馆屋和中门一座,并举行了隆重的馆庆。编成《和顺图书馆十周年纪念刊》一册,国内外名人学者胡适、王云五、熊庆来、龚自知、李根源、李曰垓、周钟岳等题诗、题词。其中有张天放先生题的“和顺图书馆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艾思奇亦从延安远道寄来信件及中共领袖像以示关怀。海外友人如万慧法师、杨采侯、朱伟明等寄来热情颂诗,都载入纪念刊内。</p> <p class="ql-block">当时与现今,和顺图书馆都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中国传统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珍藏着一块黑板,看似极其普通,却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它是和顺教育界泰斗李景山先生临终前所使用的黑板。</p><p class="ql-block">李景山,名叶荫,字景山,号樾轩,以字行,1870年(清同治九年庚午)生于腾冲和顺乡李家巷。他幼年勤敏好学,处事明达,敦品力行,六岁就学,七岁即能初悟经史,八岁能下笔成文,十五岁举秀才,并为优廪生。景山先生,性情温和敦敏,学贯古今中外,一生执教,循循善诱,培养人才甚多,有祖孙三代皆出其门下者,桃李遍布于国内外。是和顺乃至腾冲近现代新学教育的先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馆徽</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现有藏书近13万余册,分藏古籍、民国、中华再造善本、现代等书库。其中古籍和珍本1万多册。据馆长介绍,和顺古镇有7000余名居民,馆内办理的借书证高达3000多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午后坐在阅览室里发呆,被城市抽干的能量也在慢慢回复。扇形玻璃窗与斑驳木椅,平生出老式教堂之感。几簇月季在后院中摇曳,粉绿交错如油画一般。</p> <p class="ql-block">每天下午,绿色邮政车会带来最新报刊。世界已经进入倍速赛博时代,而一座小小古镇,仍然在竭力守护纸质文字的尊严感。</p> <p class="ql-block">和顺文昌宫,始建于道光年间,是由华侨捐资在益群中学的旧址上修建。文昌宫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大门及最宫前的大月台组成。左右楼阁下镶嵌,记录了和顺历史上出了8个举人,403个秀才的铭记。</p><p class="ql-block">和顺文昌宫的殿阁雄伟、雕梁画栋、石栏回环,气势轩昂。现被辟为腾冲神马艺术馆、魅力名镇展厅。文昌宫内祭祀的是文昌帝君,民间认为他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是读书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祗。</p> <p class="ql-block">洗衣亭:和顺前辈出国“走夷方”,时刻挂念家中的亲人。为了家乡妇女洗衣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从清光绪年间开始,逐步沿河堤修建9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洗衣亭是和顺最独特、最温柔的公益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马帮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了解茶马古道的历史,感受马帮商队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和顺总兵府原为清朝从一品大员振威将军腾越镇总兵张松林的府邸,建于光绪末年。这座府邸在2006年被从腾冲市区迁移至和顺镇,保持了原貌。张松林在光绪九年和十五年两任腾越镇总兵官,官拜从一品高位。他在光二十年五年被慈禧赐“福”“寿”二字以示恩宠。</p> <p class="ql-block">刘氏宗祠:</p><p class="ql-block">刘氏是和顺古镇的第二大姓,刘氏宗祠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现建筑系清光绪六年(1880)重修,为传统的四合院建筑。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成两进院落,布局严谨,外加重檐牌坊大门,门前建有荷花池,上设双孔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和顺李姓原籍南京应天府,后迁入重庆巴县寸家湾大石板。宗祠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是和顺古镇建筑最晚的宗祠,以其依山而建、气势恢宏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安静人少,人文历史底蕴深厚,还有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是很值得来的云南小众边陲小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