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岭长城:在石砖间触摸历史的痕迹

青青草依依

<p class="ql-block">返京,在高速路上飞驰,前方路标吸引了我的目光,金山岭长城出口16KM,“去看看吧?”先生的提议与我不谋而合,于是方向盘一转,我们向着那片盘踞在大小金山岭上的明代雄关驶去。</p> <p class="ql-block">乘坐游客中心的摆渡车在山路上蜿蜒,风里已带上草木的清香。为了避开正午的暑气,我们选了缆车代步。轿厢缓缓升起时,整座山脉被薄雾所覆盖,朦朦胧胧,仿佛置身于仙境。二十分钟的车程,云雾渐渐散去,景色越发清晰。蓝天白云低垂,山峦披着深浅不一的绿,而长城就像一条灵动的绸带,在峰峦间起伏缠绕。我望着远处敌楼的轮廓,那些四四方方的建筑,是戚继光在隆庆年间主持修建的“军事杰作”,如今仍以最挺拔的姿态守望着北疆。</p> <p class="ql-block">下缆车后沿木栈道前行,游人不算稠密,偶尔能听见外国友人用惊叹的语气,赞美长城的雄伟壮阔。继续前行,真正的挑战在攀登小金山敌楼时到来。石阶陡峭得几乎垂直,有严重恐高症的我刚迈出两步,双腿就开始打颤。先生在前面伸手接应,我却仰望上方石阶发怵。“你看那些城砖,几百年风吹日晒都没塌呢。”他指着墙面斑驳的砖石笑说。是啊,这些每块重达三十斤的青砖,是当年戍边士兵一块块砌起来的,他们扛着砖爬山时,想必比我更累吧?咬咬牙,心里暗暗加油鼓劲,手脚并用地向上挪,每一步都踩得格外用力,像是要从砖石里汲取勇气。</p> <p class="ql-block">终于爬上敌楼的那一刻,所有恐惧都被眼前的景象冲散了。向东能望到望京楼的尖顶,向西可及龙峪口的烽燧,15公里长的长城在视野里铺成壮阔的画卷。城墙高约7米,下宽6米的基座稳如磐石,据说当年能容五马并骑。而麒麟影壁墙、文字砖墙、将军楼综合防御体系并称为金山岭长城三绝。当指尖抚过城砖上的刻痕的时候,仿佛每一块砖都是会说话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站在垛口旁,风掠过耳畔,恍惚间似有金戈铁马声从远处传来。想象戚继光站在这里调度防务的身影,想象戍卒们寒夜里呵着白气巡逻的场景,忽然懂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另一层意思:这风光里,藏着一个民族的筋骨。</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回头望,层层叠叠的山脉托着这条巨龙,美得让人鼻酸。那一刻,民族自豪感不是空洞的词语,而是从心底涌上来的热流。为祖先的智慧,为文明的坚韧,更为自己生在这样一片有故事的土地而感到无尚荣光。</p> <p class="ql-block">或许就该趁年轻多走一走。毕竟,有些风景要亲自站到面前,才能读懂它沉默的语言;有些感动,要脚踩过千年的砖石,才能真正刻进心里。大概金山岭的风,会记得这个夏天,也会记得我曾来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