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6日.早晨乘飞机从大理一转成都一俄罗斯,落地俄罗斯己是北京时11点左右,但俄罗斯此时天还亮着。</p> <p class="ql-block">我们们在俄罗斯莫斯科游览了红场及周边、克里姆林宫、博物馆、商场等地。</p> <p class="ql-block">在克里姆林宫,俄罗斯青年及儿童们和中国爷爷奶奶们很友好,主动和大家打招,热情地喊着“你好!你好!并主动和我们拍照留影!</p> 在莫斯科凯旋门留影 <p class="ql-block">在俄罗斯莫斯科军事博物馆参观时拍照留影</p> 在莫斯科阿尔巴特大街留影 <p class="ql-block">这次莫斯科之行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与自然之美。我们一行几姊妹,在五月初的春日时光里,漫步于红场和克里姆林宫之间,领略了俄罗斯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参观了圣彼得堡的夏宫、冬宫、皇宫、滴血大教堂等著名景点,并留下了珍贵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在圣彼得堡夏宫花园摄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冬宫、皇宫广场参观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之行的感想</p><p class="ql-block"> 十二天的俄罗斯之旅,像翻阅一部厚重的史诗。莫斯科与圣彼得堡这两座城市,以其截然不同的气质,向我展示了俄罗斯灵魂的两面——前者如严肃的思考者,后者似忧郁的诗人。当我穿行于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之下,漫步在涅瓦河畔,那些曾经在书本上见过的名字突然变得鲜活可触,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叙述,而成为可感知的存在。</p><p class="ql-block">克里姆林宫的城墙在夏日的阳光下泛着鲜艳的光泽,这座见证了无数权力更迭的城堡,如今依然保持着威严的姿态。站在红场上,仰望圣瓦西里大教堂那色彩斑斓的洋葱顶,我忽然理解了俄罗斯人对形式的痴迷——在严酷的自然与历史环境中,这种夸张的形式感或许正是对平庸现实的一种反抗。红场没有想象中那般宏大,却有一种奇特的凝聚力,仿佛俄罗斯历史的全部重量都沉淀在这片铺着古老石块的广场上。</p><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堡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彼得夏宫的喷泉向上,向四面喷射出无数的白色水花,金色雕像依然在的阳光下闪烁金黄色的光芒。冬宫博物馆内,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的杰作与俄罗斯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并列,这种刻意的并置似乎暗示着俄罗斯文化的双重属性——既是欧洲的,又是独特自足的。在《圣母与圣婴》前,我驻足良久,画中圣母忧郁的眼神仿佛穿透了几个世纪,与观者进行着无声的对话。</p><p class="ql-block">滴血大教堂的镶嵌画在阳光下闪烁着不可思议的光芒,这座为纪念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而建的教堂,将悲剧转化为美的能力令人惊叹。而谢尔盖耶夫镇的圣母升天教堂,则以其朴素的蓝金色圆顶展现了东正教精神的另一面——不是宫廷的华丽,而是民间的虔诚。我注意到许多当地人在圣像前划十字、亲吻圣像,这种宗教情感的直接表达,与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克制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莫斯科大学的主楼像一柄利剑直插云霄,这座斯大林式建筑的巨作既令人敬畏又略显压抑。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扎里季亚耶夫公园的现代景观设计,在这里,莫斯科人散步、约会、沉思,城市的高压节奏似乎暂时放缓。卡洛明斯克庄园和察里津诺庄园则提供了另一种城市呼吸的空间,这些昔日的皇家领地,如今成为市民休闲的场所,历史的沉重在这里被稀释为日常的轻松。</p><p class="ql-block"> 俄罗斯军事博物馆和海军总部大楼则展现了这个民族尚武的一面。从彼得大帝的改革到二战中的殊死抵抗,军事荣耀始终是俄罗斯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一群小学生认真聆听老师讲解库图佐夫对抗拿破仑的事迹,历史教育在这里显然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p><p class="ql-block"> 这次旅行中,我拍摄了数千张照片,但很快发现,镜头无法捕捉那些最触动我的瞬间——老人在公园长椅上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专注神情,地铁站内匆匆掠过的行人脸上那种特有的忧郁与坚毅,小餐馆里人们举杯时眼中闪烁的温暖。这些未被定格的画面,反而成为我最珍贵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俄罗斯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其承受苦难与创造美的双重能力。这个国家经历了蒙古统治、动荡时期、彼得改革、拿破仑入侵、革命、内战、斯大林清洗、纳粹围困、苏联解体……每一次都似乎足以摧毁一个民族的精神,但俄罗斯人却奇迹般地将这些创伤转化为文学、音乐、建筑和绘画中的伟大表达。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美将拯救世界",在俄罗斯,我亲眼见证了这种信念的物质形态。</p><p class="ql-block">离开前夕,我在涅瓦河畔看着夏日的夕阳将圣彼得堡的建筑染成金色,突然明白为何这个国家能产生如此多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在这里,现实与理想、历史与当下、苦难与救赎之间的张力无处不在,它为敏感的灵魂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素材。我的俄罗斯之旅虽然短暂,但它在我心中打开了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复杂、更为真实的世界图景。</p><p class="ql-block">这十二天的行走,不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一次精神的历险。俄罗斯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自身文化中那些被忽视的角落,也提出了关于历史记忆、民族认同和艺术救赎的永恒问题。回国多日,那些教堂的金顶、博物馆的画作、公园里的白桦树,草地上的小黄花,仍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久久不能离去…迫使我不停地翻阅着我们和俄罗斯的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