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紫薇树:树龄137年,千屈菜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树姿优美,树干光滑洁净,花开时正当夏秋少花季节,花期长,故有“百日红”之称。仁济医院旧址楼前的两棵紫薇树,于1888年从美国引入。100多年来身旁小楼修缮过多次,两棵紫薇树虽历经战火与风雪,仍枝繁叶茂、花开如火。紫薇花初绽,仁济医院落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美籍传教士卜德生夫妇、鲍达理等人来到宿迁筹建仁济医院,在县城西南圩外购置土地万余平方,建成1宅3院,南院为仁济医院,北院为崇实中学,院内东首圈一小院,为黑热病区,收治黑热病患者,中间有一通道,其西端建有院长楼及花园。大门向东,门楣上方用灰色罗底砖突刻正楷汉字“仁济医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开业,宿迁始有医院。仁济医院历经4任院长,鲍达理首任,卜有仁继任,吴德珠(女)接任,杨紫若再任,前3任均为美籍人,杨紫若为第一任华人院长。民国27年(1938),日军侵占宿迁后,仁济医院仍正常开业。民国31年(1942),该院全部资产被驻宿日军师部强行没收。美籍人士离宿回美,医院关闭,仁济时代至此落幕。当初仁济医院那座中西合璧的小楼,依然与紫薇树一同端坐在医院的西北角,默默的书写着鼓楼宿迁医院悠长的历史。如今的每个夜晚,月光从紫薇树的缝隙间透下来,在绿荫处绣出花纹。137岁的紫薇树,舒展着虹霓般的花枝,将缀满星子的花序垂向空无一人的步道——地上的树影,映衬着时光的河。</p> <p class="ql-block">银杏树:又名白果、公孙树,树喻诚实包容之意。1907年在仁济初种,1995年复植。仁济医院旧址楼后曾有6株古老的银杏树,由首任华人院长杨紫若从他的故乡窑湾引入。杨紫若是经祖父工作的徐州耶稣堂牧师介绍到宿迁仁济医院的,他拜鲍达理医生为师,主学外科,1907年正式入职。其医学天赋与好学态度,深得鲍达理先生首肯。每年夏天,鲍达理先生到庐山避暑,都让杨紫若主持医院工作。1910年代,苏北地区黑热病流行。以杨紫若为首的医生们展开了一场与黑热病的较量,至1930年,宿迁、窑湾一带的黑热病终于被消灭。他们还在老师鲍达理的指导下撰写了30余篇学术文章,在《通问报》、《新民报》、《兴华报》等报刊上发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63年,仁济旧楼楼梯破损,医院的洪花匠将老银杏树制成板材用于加固内部楼梯。杨紫若留下的银杏树,与仁济楼融为了一体。1995年,医院为庆祝抗战胜利50周年,在仁济楼的西侧重植了6棵银杏树,以纪念首任华人院长杨紫若。昨日的银杏之种,终又在新的土壤里继续抽枝散叶,象征着不朽的传承。而仁济楼的楼梯里存下的纹路,是杨紫若在鲍达理的拜师仪式中,那双接过西方医典的东方手掌,为后世托起医学之光。</p> <p class="ql-block">黄金树·光影见证《影像·印象》黄金树,紫葳科梓属乔木,树龄95年。于1929年卜有仁接任仁济医院院长时引入。伞状树冠,高大精美,可为栋梁,有如黄金在握,象征蓬发进取。1929年,仁济初栽10棵黄金树在医院老东门两侧。历经战争洗礼后幸存5棵。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晚照时,树影婆娑,珊珊可爱。1936年,卜有仁院长引进了一台X光机与一台磨电机。彼时黄金树,年轮初成。第一张X光片的胶片余温,似黄金树的精致年轮与黑白显影初次交叠,共同照亮了宿迁地区医疗影像的发展黎明。伴随新中国医疗体系建设的步伐,1956年医院迎来首台国产X光机。影像科在药剂配比、投照体位研究中积累经验,日均显影数十张诊断胶片,为后续介入放射等新技术的开展奠定了基础。1973年,医院兴建新门诊楼,建筑设计图在黄金树的荫蔽下数易其稿,建筑为古木折腰的谦卑,恰似医者对生命的敬畏。深秋时节,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常采摘金黄皂荚入药,让止痒良方延续着古老的智慧。2007年,医院放疗中心扩建改造,黄金树移栽两株。黄金树目前还剩3棵,每年花开不败。如今,三株古木与放疗中心隔窗相望,年复一年用满树繁花,见证着当地的肿瘤患者告别辗转求医的艰辛。从原始胶片到数字影像,从皂荚入药到精准放疗,黄金树始终静立时光长河。它们与CT、磁共振等现代影像设备并置,共同构筑起现代医学的见证——那些被光影照亮的生命奇迹,终将在黄金树的年轮里永恒流转。</p> <p class="ql-block">黄杨树·生命天梯黄杨树,黄杨科黄杨属,树龄74年。院中的黄杨树于1951年种下。黄杨充满生命力的花叶与枝干,象征着新生。19世纪末,仁济之母卜爱安在蔡氏宗祠开设“福音堂”诊所,以治疗儿科病症为主。她用甘汞治疗小儿腹胀的效果很好,宿迁百姓亲切地称她为“卜师母”。从此,宿迁大地种下了妇产儿西医的第一粒种子。仁济医院建成后,门诊正式设立了妇产科与小儿科。产床之上,从古时的接生手法演变到现代医学剖宫产,已悄然为生命开辟新的通道。1951年,医院重建。苏北行署卫生局引荐戴泽林等第一批专业助产士,产妇自然分娩成功率大大提升。1954年,儿科独立成科,成为苏北地区最早的专业分科,稚嫩的啼哭有了专属的港湾;1956年7月,宿迁地区第一台剖宫产手术完成;1982年,妇产科成立,成为苏北地区首个妇产专科,生命的守护自此有了更坚实的臂膀。1996年,妇科率先开展无痛人流技术。据2004年统计,医院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降至千分之零点四。2005年,伴着改制脚步,市儿童医学中心应运而生,鼓楼医院集团南京儿童医院的儿科技术血脉注入宿迁。如今,这株妇产科旁早已根深叶茂的黄杨树,其身姿化作一架以仁心为阶、医术为栏的“生命天梯”,无言地承载着万千家庭的希冀,向上攀升。从卜爱安埋下的第一粒妇产儿西医之种,到现今的省市救治高地如冠盖擎天,这株扎根医院的老黄杨,其年轮里深深刻满守护的誓言,其枝头上永远闪耀着新生的光芒——如同连接生命的天梯,在时光中永恒向上,连接生命的星河。</p> <p class="ql-block">雪松树·红色岁月《红色·印象》雪松树,松科雪松属,树龄79年。于1946年在院中入壤。因其耐寒等优秀品质,被赋予刚正的寓意,常用来象征红色精神。1946年,宿迁县运东解放区的宿迁县政府在大兴集成立“宿迁县医院”,为解放军伤病员服务。1947年,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们随军北撤山东,在胶东地区解放军医疗队做战地医疗工作。次年,随着宿迁的二次解放凯旋故土,在革命根据地大兴集成立“宿迁县休养所”,并在大兴集成立“宿迁县医务工作者协进会”,组织社会医生救治伤员与服务当地百姓。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