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左右,我的乡村老家,夜幕降临后,四周一片寂静,娱乐活动近乎匮乏。直到 1985 年之后,村里才有了电,但那电仿佛是个顽皮的孩子,电压低得可怜,照明昏暗得只能勉强看清眼前的事物,供电更是毫无规律,常常在最需要光明的时候戛然而止,而在人们早已入睡的深夜,却又毫无征兆地来电了。然而,就是在这样简朴的乡村夜晚,尤其是炎炎夏日的夜晚,长辈们常常聚在一起,开启了那场场充满知识启蒙的夜话。</p><p class="ql-block"> 乡村的夜空,繁星点点,银河横贯天际,宛如一条璀璨的天河。长辈们仰望星空,开始讲述他们的智慧。他们说,如果银河恰好在屋脊梁上方,那便是丰收的吉兆,庄稼会茁壮成长,粮食堆得满满当当;若是银河偏移到屋角上,粮食产量可就不太乐观了。这些看似简单的观察,却蕴含着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他们还会讲起牛郎织女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我已经听了无数遍,但每一次,我都听得津津有味。因为每个人讲的版本都不尽相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细节和情感。邻村有位大伯讲武松打虎,那生动的描述仿佛让我置身于景阳冈,看到了武松与猛虎搏斗的惊险画面,画面感特别强。他们也会讲起《三国演义》中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张飞的豪迈、诸葛亮的智慧,都在他们的讲述中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月亮的亮度、虫子的叫声来判断近期的天气。那些后来我在课本上读到的谚语,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燕子低飞要落雨。青蛙叫,大雨到。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鱼儿出水跳,风雨要来到……”早在他们的夜话中,我已经耳熟能详。那时候,我总觉得大人们有无穷的智慧,他们用这些智慧为生活保驾护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客家山歌,是乡村夜晚的另一道风景。每个县区的客家山歌都有固定的调子,以五句板山歌居多,歌词大多是七个字五句。在村里缺乏文娱活动的年代,有人会请人来唱故事。那些唱歌的人,大多身有残疾,或许是眼睛看不见,或许是腿脚不便,但他们唱得却特别好听。竹板清脆的伴奏声中,歌声悠扬,故事内容通俗易懂,比如《赵四赶考》、《三斤狗一夜变三伯公》等,对我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独特的读书方式。唱歌的费用通常只有 10 元或 20 元,中间还会向大家筹钱(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捐点),若不够,总会有热心的老板“兜底”。几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聚在一起,一边听歌,一边交流,那场景温馨而热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些乡村的夜话,虽然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专业的设备,但却在质朴的乡村生活中,为我开启了知识的大门。长辈们的智慧、故事的精彩、山歌的悠扬,都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是知识启蒙的温暖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