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是补交作业的一个月。一本近50万字的《秦亡汉兴》,我从高考结束一直看到今天,考试季以及临近期末的六月,忙到脚不沾地,阅读进程缓慢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这部并非小说,而是作者结合心理、情理、个性、人性等剖析历史人物的决策动机,寻找历史事件背后隐秘深层逻辑的学术性历史著作,越读越厚。</p><p class="ql-block"> 周国平将读书的快乐归为三点,一是求知欲的满足,二是与活在书中的灵魂交流,三是自身精神的丰富与生长。而读历史类书籍,那种厚重感,通透感,当真会倒逼着让你慢下来思考生命本质,揣摩人类命运。我们只是单纯的历史以及文学爱好者,不会较真地去评判历史史实,所以更希望读哲学家、心理学家甚至文学家所著的历史类书籍,丰盈到更具人性的味道。这,大抵是普通人所能感受到的知古鉴今,读史明智。</p><p class="ql-block"> 除了读,也听;读得杂,听得更杂。近些年结合工作岗位的不断变化与要求,听管理类博主,听经营类分享的频次反而比单纯的文学性书目要更多一些。知识潮涌的时代,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听他们结合自己的认知、经历、得失所总结而来的成果,我将其当做自己在社会这所大学不断回炉重塑的过程。缺点是庞杂、零乱、不系统,优点则是能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不断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认知升级和理念闭环。</p> 听,那是射向你的第二支箭 <p class="ql-block"> 你一定读过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是的,就是那个在看戏的时候,不小心冲将军打了个喷嚏,他怕得要死,一遍遍道歉,将军烦了,吼了他一句,他竟然活活被吓死的小公务员。你也一定听说过“野马效应”,是的,就是那匹被蝙蝠吸了口的血,便开始休止的暴怒狂奔,被活活累死的野马。</p><p class="ql-block"> 优势星球崔璀老师分享的一则视频中提到这样的一个认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自然而然地会遇到各种躲不开的痛,意外伤害和打击。这些突如其来的苦难,就像外界随机射过来的第一支箭,谁都逃不过。但圣人和凡夫的区别在于:圣人停在了第一支箭上,而凡夫会紧接着自己给自己补上第二支箭。</p><p class="ql-block"> 是的,杀死小公务员以及野马的,正是他们自己射向自己的“第二支箭”。其实,人在碰到困难时,寻求安全感是防御本能。不断地反省,思考,试图在所有的可能性之间,推演出一个可靠的,安全的结论,这没有错,但凡事有度,过则为灾。反省一旦过了头,它就变成了“反刍”。让你反复咀嚼那些负面念头,负面情绪就会被无限放大,不但事情没变,问题没有被解决,你的自信心却会越来越低,情绪也会变得越来越压抑。心理学家罗伯特·萨波尔斯总结其为:持续的心理压力比实际的事件本身,更具毁灭性。弘一法师则规劝人们:凡是负能量的东西,都不要去回应,回应就会与之纠缠,纠缠就会受其损耗,只要内心不接应,它所有恶念都将原路返回。而我则恪守着最浅显也最直接的理念是:事儿压不垮人,但情绪可以,所以控制好情绪比着急着去解决事情本身,更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崔璀老师还分享了巴西热带雨林的深处有皮拉罕人的故事,被人类学家称为世界上幸福感最高的种族。语言学家丹尼尔·埃弗雷特研究发现他们的语言结构非常独特,既没有过去时,也没有将来时,只有当下的现实。不会沉迷于无法改变的过去时说“如果当初没有这样、那样,该怎么样”;也不会焦虑地去预设未来时说“将来如何要避免什么、什么,才能不会受更重的伤”。都没有,他们的语言和思维逻辑,就是专注于当下的直观体验与问题的直接处理。</p><p class="ql-block"> 别让第一支箭的痛感无限放大。比如别人骂你一句,你记两天,那么他就只骂了你两天,你记一年,那他就骂了你一年,如果你记一辈子,那就等于他整整骂了你一辈子。能真正干扰折磨我们的,往往就是自己的“太在意”;能真正伤害我们的,常常是自己的“想不开”。生活中那些猝不及防的“第一支箭”,我们躲不过,就接受,但是可以选择像皮拉罕人一样,当下拔出,如常生活。</p><p class="ql-block"> 如果要为这“第二支箭”加一个标注,应该就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焦虑、恐惧和抑郁症“患者”。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在与无数个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所谓的病症,其实只是因为思维一时转不过的弯、不能坦然释怀放下的过往,抑或背负太多而沉重到迈不开向前的脚步。余华老师形容这一类人: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行未果,假象苦难愁不展;事已毕,过往仍在脑中演。北大心理学教授于焕新有一个经典的描述:背着昨天追赶明天,所以累坏了今天。</p><p class="ql-block"> 昨天已是过往,明天还是未知,只有今天,只有当下,可以把握,可以创造,可以享受。要成为自己并心理健康的代价是:你不可能是别人嘴里有口皆碑的好人,你会面对各种站在自己利益上对你评头论足的人,你没必要为别人的看法买单,更不用为别人的人生负责。请优先考虑自我感受,而非自我形象。亲爱的们,当你不再执着于做一个别人口中的“好人”时,你就迈出了成为自己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送给身边无数个被焦虑、恐惧、抑郁折磨的同事和孩子们,希望他们单纯的开心,简单的幸福,如常般成长。</p> 看,历史就是一部大戏 如果说凡人射向自己的第二支箭多是焦虑、恐惧和抑郁,而秦始皇和汉武帝射向自己的第二支箭则是无穷尽的欲望。<br> 《秦亡汉兴》的作者于朝阳是知乎历史博主,历史领域作家。我查阅不到他的平生简历,却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力求超越简单褒贬,探索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展示客观时境下社会心理演变,以此提示个人得失与社会兴替背后历史规律,呈现既客观又有温度历史解读的作品风格与价值取向。他以历史关键事件和重要人物为轴,串起了“秦制汉承”背景下制度变迁和国体变迁中,周的崩溃、秦的开创、汉的继承与超越这一宏伟画卷。<br> 秦与汉本就是中国历史上无法忽视的两个重要朝代。我们有太多正史与戏说可以探之究竟,但作者从时代、人物、派系、文化等维度的呈现,让我们对一个个出场到退场、有所作为到抨击毁灭等历史大戏间,看人物的经历到性格,看瞬间心理到重大决策,直至影响历史走向,若草台班子似的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淋漓展现。<br> 秦,这个仅有十五年的短命王朝,却是最先打开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奠定大一统国家制度,推行最为激烈的去贵族化的改革,包括与秦灭亡一起失败的陈胜、吴广起义,也是中国平民起义的首发思想,不仅鼓励了平民阶层,也成了皇帝必须坚持民本理念的动因之一。汉,这是第一个平民建立的朝代,是一个逐步瓦解封建世袭贵族又强力抑制地方豪强的朝代,是全世界最早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政区进行全国性户口与人口的统计朝代,是将人口统计精确到个位数,最终实现编户齐民的朝代,是废除了除皇族外所有封建自治权的朝代,也是中国仅有的四个超过二百年国祚的第一个帝制朝代。<br> 当然, 历史人物的功过背后,不是简单脸谱化的善恶好坏可以评判。功过必相连,特别是开创者,功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秦始皇的开创伴随着他的暴虐,汉武帝的开疆拓土伴随着对天下的极端透支。当然,对于任何帝王而言,都需要准确拿捏分寸的平衡力,特别是像他们这样精明无比,聪慧过人,走历史的钢丝,完成几代人都无法完成的开拓性事业,若能力与技能不够,若自我认同欲望不强,如何能推着自己朝历史成就的无人区不断挺进。多欲以及轴,应是他们共同的,最核心的性格概括。<br> 除了帝王将相依次粉墨登场,掀动朝局与历史变革的风云际会,去感受作者兼具学术性的逻辑美,兼具文学性的语言美,兼具管理学的辩证思维,以及兼具得失分析的成功学方法论也是不容错过的看点哦。<br> 对于这本书,我们必须致以理解、崇敬并传承的,是这两个朝代所塑造出来的“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国家性格和文化意识;首次构建起的华夏文明的国家实体与民族实体;所铸就的“齐民和统一”这一中国传统制度精神和中国人的个体精神。 想,不能漠视的规律和节奏 <p class="ql-block"> 又一个学年画上了句号。又一个暑期如约开启。又一个学年度的轮回开始谋划和布局。</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无休止的循环往复,构成了生命一个又一个闭环的节点,这些节点串起了教师这个职业所特有的体验与风景。期末总结大会上,我提醒并希望老师们利用好假期完成身心内外的“休、养、生、息”,在这个类似于征途间可以适度休整的驿站中,回望反思,休整调适,展望前路,储存能量,蓄势待发。</p><p class="ql-block"> 最近在连续推送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演讲赛的优秀稿件,也是借机宣传并推送我们的优秀青年教师,以及他们身上或深或浅已经刻下了的惠中品质、惠中风格、惠中追求的基因。每一个孩子,我都依着自己的观察、了解以及方方面面汇聚来的信息,给予他们最客观的肯定与鼓励。好几个孩子发来信息,惊讶于对他们工作细节甚至个性特点的精准了解,感恩被看见,被认可以及在最需要鼓励和关心的时节,给予的关注、点拨与扶持。他们身上,凝结着我们对过往的追忆,更聚焦着对未来的希望。我们坚信,当下的严格规范与高度关注,是他们拔节生长的关键节点,有序的环境、适度的养分,一定会被当年自由放养,野蛮生长的我们,成长得更快、更好。</p><p class="ql-block"> 适逢假期,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公务需要不时返校处理,但整体节奏是松弛的、闲适的。在朋友圈中发现“久仰了苏东坡”西安有展,即刻完成搜索、下单、预约,带同样喜欢苏东坡的丫头欣然前往。展厅设在南郊一座综合体内,通过绘画、书法、文字、场景模拟以及音视频、光影动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围绕爱情、亲情、友情以及人生重要节点等,呈现了苏东坡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诗意人生。很艺术、很别致、很用心、很有看点。</p><p class="ql-block"> 已记不得阅读过多少个不同版本的《苏东坡传》,也专程赶往凤翔东湖、杭州西湖去膜拜圣贤的足迹。喜欢,除了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高度,便是他为我们呈现的在遭遇困境甚至人生绝境时,世事通明,随物赋形,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的精神主旨……参透后,再去喜欢苏东坡,你或许不会纠结于他一路遭贬的仕途经历,而是关注他的诗,他的画,他的字,他的美食佳酿,享受他的快意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