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看千古情演出

小毛

<p class="ql-block"> 我是不願意看千古情演出的,觉得那不是艺术。无论哪个认为它是高雅、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还是有人说它是和者甚众的下里巴人。</p><p class="ql-block"> 这次去佛山,吃完午餐,行程的安排就是看那个被吹嘘成“一生必看的演出”的“广东千古情”。</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看千古情演出,是在十多年前的丽江古城。住宿的房东家代售千古情演出票。告诉我们这是“一生必看的演出”。他帮助购票,我们可以省钱云云。</p><p class="ql-block"> 多种因素的夹杂,我和先生一起去看了这“一生必看的演出”——丽江千古情。</p><p class="ql-block"> 只这一次,我们跟“千古情”“结怨”,发誓以后倒找钱也绝不去看。</p><p class="ql-block"> 但这次我还是去看了。</p><p class="ql-block"> 有人给买了门票,但绝无人倒找钱给我。</p><p class="ql-block"> 虽然当年丽江的千古情剧场外的环境也不错,但这次看广东千古情剧场外的环境可是又升了好几个格。</p><p class="ql-block"> 占地广大、整饰新颖、有比当年上海滩更繁华、更热闹的仿古商业街,也有高大的图腾彩柱。如果说有点儿佛山特色,就是那大大小小、雄雌相对、作工精致、色彩鲜艳、人见人爱的雄狮形象点缀在剧场门外、商业街区等地方。雄风凛凛、颇增景区气氛。</p><p class="ql-block"> 整场演出看下来,若与十几年前丽江那场千古情比,制作精细了许多,内容上也有所斟酌细化。声光电的运用更多、更娴熟、更博眼球。</p><p class="ql-block"> 看完全部演出,觉得就是一个综合而硕大的拼盘。有舞蹈、有武打;也有剧情。剧情有岭南特色,“下南洋”是其一;以李小龙、黄飞鸿、叶问为代表的岭南“功夫” (中华功夫)、再有就是舞狮。</p><p class="ql-block"> “拼盘”的“材料”不谓不丰富,但拼盘的“手艺”、演员的激情、艺术上的创新与个性,都稍嫌欠缺。</p><p class="ql-block"> 其结果就是热闹了眼睛,但不感人。</p><p class="ql-block"> 而艺术,就是要感人,引起心灵的共鸣、乃至于震撼。</p><p class="ql-block"> 被标以“黄巧灵作品”的黄巧灵,在全国十几个旅游城市打造了“千古情”系列旅游景区。据说钱没少赚,各景区的“千古情”如出一辙、只是根据各地情况略作改动,故难以打动人。</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在想,如黄巧灵者,以完全、彻底的商业化模式作“文化产业”,如同深圳的大芬村一样。深圳市的大芬村现在己是世界闻名的“油画村”,但难出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名画“蒙娜丽莎”的作者达. 芬奇和名画“向日葵”的作者梵高之所以是古今难以企及的大师,在于他们的作品是创作,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创作上都是 独树一帜,既不拟古也不仿今。而大芬村的画匠们则是把“蒙娜丽莎”“肢解”。画头的永远画头、画臂的永远画臂。每位画者完成局部后“拼接而成”,然后把“微笑的蒙娜丽莎”卖给全球各大酒店、公共场所。但这些画作永远登不上艺术的大雅之堂。因为这些画作严格来说已不是艺术品,而是商业领域里如同复制出的衣裤裙装一样,是供人使用的商品而已。</p><p class="ql-block"> “千古情”系列演出同理,故无论多么花哨,都难以打动人,惟博眼球而已。</p><p class="ql-block"> 看完千古情,还有一场演出,“还原5.12汶川大地震”,更是全国各地“千古情”剧场“ 3D打印”而成。</p><p class="ql-block"> 地震虽令人难以忘怀,但“ 3 D打印”出来的舞台演出则难以有令人震撼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黄巧灵的作品”千古情系列,不能说是艺术品,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化商品。</p><p class="ql-block"> 当地政府很喜欢。带动了旅游业及相关上下游产业,给更多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当地消费和繁荣。这样看,只要思想内容上不出什么问题,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