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踏入山西博物院四楼,“晋魂”系列展中的“方圆世界”展厅便在眼前。跨进展厅,一枚硕大的方孔圆钱模型率先映入眼帘,黄金色的背景墙上,华夏历史中各式钱币的铸造场景徐徐铺展。整个展厅以“货币萌芽”“先秦铸币”“制行铢两”“宝文千年”四个单元,将背景图里的千年货币故事娓娓道来。</p> 货币萌芽:从海贝开始的交换史 <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随着生产力提升,以物易物已难满足需求,贝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交换媒介。展厅中,山西保德县林遮峪乡出土的海贝静静陈列,它们以“朋”为单位,十枚穿成一串便是一朋。这些小小的贝壳,不仅是最早的货币,还兼具祭祀、装饰、赏赐馈赠之用,西周文物的铭文中,便有关于用贝的记载,诉说着先民们最初的经济往来。</p> 先秦铸币:多元货币的纷争时代 <p class="ql-block">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让金属铸币取代了贝等实物货币,成为流通主流。彼时诸侯争霸,列国货币各具特色,形成了布币、刀币、圜钱、楚币四大体系。</p> <p class="ql-block">布币由铲形农具“钱”演变而来,因“镈”(铲的古称)与“布”谐音得名,形制逐渐从大到小、从空首到平首、从尖足到方足再到圆足甚至三孔。其中,山西省高县天桥村出土的战国赵国“新城尖足币”尤为特别,币面阳文大篆“辛城”或“新城”多为倒文,因“辛”“新”相通而得名“新城布”,让人不禁猜想,这倒文是否是古人的防伪智慧?</p> <p class="ql-block">此外,刀币源于齐国的刀削工具,圜钱与秦国、魏国的玉壁或纺锤有关,楚国则盛行文铜币,多元形态见证着先秦的社会百态。</p> 制行铢两:方孔圆钱的统一与传承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半两”方孔圆钱成为全国通用货币,确立了后世铸币的基本形态。这枚青铜质地的钱币,重12铢(古代1两为24铢),面文“半两”为李斯所书小篆,分列方孔两侧,开启了方孔圆钱两千余年的流通史。</p> <p class="ql-block">汉初历经数次币制改革,武帝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枚外圆内方、面背有周郭的钱币,直径约2.5厘米,重3.5克,“五铢”二字篆书各异,“五”字交笔有直有曲,“铢”字“金”旁上端三笔多样,“朱”字头或方折或圆折,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沿用700余年。</p> <p class="ql-block">公元9年,王莽代汉后的币制改革虽造成混乱,但其货币造型古雅、铸造精良,仍被后世推崇。</p> 宝文千年:从“开元”到千年传承 <p class="ql-block">唐武德四年(621年),“开元通宝”始铸,终结了以铢两计重的钱文历史,开启“宝文时代”,十进位的一两十钱制也由此确立。其钱文由欧阳询书写,隶书端庄刚劲,形制沿用方孔圆钱,成为后世铸钱的范本。此后,年号、国号或吉语加“通宝”“元宝”“重宝”的组合模式,从唐延续至清末。</p> <p class="ql-block">宋代钱币更是汉字书法的盛宴,真、草、隶、篆俱全,既有太宗御书“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徽宗瘦金体书写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也有苏轼所书“元丰通宝”、司马光与苏轼合作的“元祐通宝”,每一枚都是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八年(1375年),“大明通行宝钞”印发,与铜钱并用,虽仅一种纸币却有多种面值,见证了古代纸币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有数十万件古代货币,尤以晋及三晋齿币为特色,体系完整、品类齐全,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千年货币史在脑海中流转:从贝币到布币,从半两到五铢,再到各式宝文钱,钱币愈发便捷,正如今天的无感支付。但当指尖划过“锱铢必较”的成语,才恍然这“铢”字背后,是钱币里藏着的厚重文化与历史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