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赴长春(2025.7.3-7.7)

书海琴声

<p class="ql-block">孩子在哪,我们就奔赴哪里。涵在长春读了四年军校,这一次是去参加他的毕业典礼。从宁国出发,经南京转机,一路北上,熟悉的路线却藏着不同以往的心情。前几次来,是看风景、陪成长;这一次,是见证他人生的重要时刻,也是目送他即将走向未知的岗位分配。飞机穿过云层,阳光洒在机翼上,像一道无声的祝福,而我们的心,早已飞向那个等在地铁站、穿着白T恤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舷窗外,云海翻涌,如絮如雪,铺展到天际。机翼静静伸展,像一只沉默的守护者,载着我们的思念与期待,穿越千山万水。阳光洒在云层上,泛出柔和的光晕,仿佛时间也慢了下来。这趟飞行,不只是地理的位移,更像是一次情感的奔赴——每一次靠近他,都让遥远的距离变得值得。</p> <p class="ql-block">走出机场,涵准时出现在接站口,拉着行李箱走在前头,背影挺拔而熟悉。他话不多,却把一切都安排妥帖:高铁、地铁、酒店,连路线都提前查好。走在长春的街道上,砖石路平整,树影斑驳,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肩头,暖得刚刚好。这座城市,因他的存在,早已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我们心中有温度的记忆坐标。</p> <p class="ql-block">涵一身白色,从T恤到鞋子,干净利落,像极了他这几年养成的作风——自律、周到、有礼。他选的酒店对面就是南湖公园,绿意盎然,步行可达。周边是热闹的美食街,烟火气十足。他笑着说:“你们爱吃啥都有。”那一刻,我们忽然意识到,那个曾经需要我们事事操心的孩子,如今已能从容地为我们撑起一片安稳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来之前,他特意托我们带一份宁国粑粑给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很好,想表达一下心意。”我们用冰袋小心封好,一到酒店就催他赶紧送过去。他说老师收到时很惊喜,还问起宁国的风土人情。晚上他回来聊起学校的事,语气平和,说起老师和同学都带着感激与珍惜。我们听着,心里踏实又欣慰——他不仅学会了做事,更懂得了为人。</p> <p class="ql-block">晚饭去了附近一家串串火锅店,红汤翻滚,香气扑鼻。竹签上串着蔬菜、豆腐、炸物,一锅热气腾腾,映着三张笑脸。涵说这里的海鲜便宜又新鲜,于是桌上堆满了生蚝、虾、螺蛳,还有那盘金黄蒜蓉蒸生蚝,粉丝吸饱了汤汁,一口下去鲜得让人眯眼。他一边吃一边叮嘱我们别辣着,自己却吃得额头冒汗,像个终于放松下来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那盘蒜蓉蒸生蚝,他特意多夹了几只到我们碗里。“老师常带我们吃饭,说军校生活苦,得补补。”他说这话时眼神亮亮的,像在回忆一段温暖的时光。我们没多问,只是默默多吃了一口。有些情谊,不必言深,藏在一顿饭里,也足够回味多年。</p> <p class="ql-block">铁锅炖鱼端上桌时,酱汁浓郁,鱼肉鲜嫩,红椒与葱花点缀其上,热气腾腾。涵说这是东北的“硬菜”,讲究的就是一个实在。我们边吃边聊,他讲起训练的辛苦,也说起同学间的互相扶持。话不多,却句句落地有声。这道菜,像极了他这几年的生活——外表粗犷,内里扎实,熬出来的都是成长。</p> <p class="ql-block">螺蛳浸在深色酱汁里,壳面光滑,辣香扑鼻。涵笑着说:“这可是我们宿舍的夜宵常客。”他夹起一只,熟练地嗦出肉来,动作利落。我们看着,忍不住笑:“哪像当兵的,倒像美食博主。”他挠头一笑:“再苦的日子,也得找点乐子。”那一刻,我们忽然明白,他早已在磨砺中学会了自洽与乐观。</p> <p class="ql-block">饭后坐在餐厅角落,涵戴着白色棒球帽,手里翻着手机,给我们看宿舍的照片、训练的视频。他讲得轻描淡写,我们听得却心头微颤。那些晒得发红的脸庞、深夜站岗的身影、整齐划一的队列,哪一样不是青春最真实的印记?我们没多说什么,只是默默记下他提到的每一个名字,每一段故事——这些,都会成为日后回忆的锚点。</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涵就要归队。临走前,他把我们送到地铁站,反复叮嘱:“回去路上小心,到家给我发个消息。”列车进站,他挥手告别,身影渐渐被人群吞没。我们坐在车厢里,望着窗外飞逝的街景,心里空落落的,却又被一种沉甸甸的骄傲填满。这四年,我们三次奔赴长春,看过春的嫩绿、夏的繁茂、冬的雪白;而这一次,我们终于看见他站成了自己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孩子在哪,我们就奔赴哪里。下一次再见,或许是在他守卫的远方。而我们,依然会出发——因为爱,从不曾设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