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荷兰</b></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5日下午12点56分乘坐东航班机经过12小时的飞行,于荷兰时间下午6点8分左右降落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普机场。</p> <p class="ql-block">每到一国,机场往往是给你的第一印象!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普国际机场虽然不大,但迎面的宣传画立马把荷兰的韵味呈现在你的面前,也感到有一丝亲切感。</p> <p class="ql-block">机场外的大幅标牌巧妙地告诉你:“我是阿姆斯特丹”。</p><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是荷兰的首都及最大城市,位于荷兰西部的北荷兰省,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p><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始建于12世纪晚期的一个小渔村,因阿姆斯特尔河上的水坝而得名“Amstelredam”。"Amstel"是阿姆斯特尔河的名称,"dam"意为河上的水坝,因此阿姆斯特丹意为“阿姆斯特尔河堤坝”。</p><p class="ql-block">13世纪起,随着贸易的繁荣,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港口城市。</p><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融合了悠久的历史、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和开放的社会氛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p> <p class="ql-block">当晚我们入住阿姆斯特丹的HOTEL DE WITTE BERGEN酒店。</p> <p class="ql-block">HOTEL de Witte Benge是阿姆斯特丹的一家精品酒店,酒店所在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保留了原始的风貌和特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桑斯安斯风车村</b></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6日晨我们早餐后前往桑斯安斯风车村游览。风车村还有别致的木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桑斯安斯风车村(Zaanse Schans)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北方约15公里处,是一个保存完好的17至18世纪荷兰村庄,被誉为“荷兰风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574年,桑斯安斯风车村最初作为防御西班牙军队的堡垒而建。随着荷兰围海造田工程的推进,风车被用于排水,将沼泽地改造为可耕种的农田。16至17世纪,风车的广泛应用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区之一。250年前,这片狭小的土地上矗立着800多座风车,用于锯木、磨面粉、榨油、磨染料等多种工业活动。</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存的5座主要风车之一:猫(De Kat)——矿物磨坊,生产染色和绘画用的原材料。建于1646年,是世界上唯一仍在生产伦勃朗时代油漆颜料的风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木鞋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的木鞋博物馆(含木鞋工厂)是荷兰传统手工艺的重要代表,体现了荷兰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荷兰地势低洼,土地潮湿,冬季寒冷。木鞋因其防潮、防寒的特性,成为当地人理想的鞋类选择。木鞋最早由法国高卢人引入荷兰,荷兰人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p> <p class="ql-block">木鞋博物馆入口处的一幅照片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座博物馆可能建于1974年,至2024年已有50年的历史了。因为桑斯安斯风车村作为旅游景点,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建和开放的,木鞋博物馆应在此期间或之后建立,这幅照片就印证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设有木鞋制作工坊,游客可以现场观看工匠制作木鞋的过程,了解从选材、切割、雕刻到打磨、上漆的每一个步骤。</p> <p class="ql-block">木鞋以白杨木为原料,具有不易劈裂、不变形、不渗水、透气等特点。在农业和渔业等劳动中,木鞋能保护双脚,穿着舒适耐用。让我们看看荷兰工匠是怎样将一段白杨木制作成木鞋的。</p> <p class="ql-block">木鞋与风车、郁金香并称为“荷兰三宝”,是荷兰文化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收藏了各个时期、不同地区的木鞋,展示了木鞋的演变过程和多样化的设计。其中包括农民、渔民等职业木鞋,以及装饰精美的传统木鞋和现代创意木鞋。</p> <p class="ql-block">木鞋常作为订婚礼物,鞋上的装饰可区分所有权,也体现了荷兰人的审美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穿一下荷兰的木鞋。</p> <p class="ql-block">与荷兰的木鞋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梵高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6日下午我们午餐后,便去参观梵高博物馆。1962年,荷兰政府决定建立专门的梵高博物馆。1973年,博物馆由荷兰建筑师李特维德设计建成并对外开放。李特维德采用简洁现代的风格,建筑结构清晰,体现了主楼“风格派”的特点。而1999年,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设计了椭圆形的新侧翼展馆,与主楼和谐融合,提供更多展览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高去世后,其作品由弟弟提奥及其妻子乔安娜继承。乔安娜致力于推广梵高的艺术,将作品借展并出版了梵高的书信集,使梵高逐渐获得世界认可。</p> <p class="ql-block">2015年,Hans van Heeswijk建筑事务所设计了全玻璃结构的新入口大厅,连接两座展馆,增强了空间的通透性和流动性。</p> <p class="ql-block">入口大厅的巨大屏幕播映着梵高的名画。屏幕正显示着梵高的名画《戴灰色毡帽的男孩》,这幅作品展示了梵高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色彩运用,通过粗犷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对比展现了人物的生动表情。梵高在世界画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后印象派的先河,对后来的现代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梵高博物馆不仅是欣赏梵高艺术的殿堂,也是了解19世纪欧洲艺术和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画作是梵高的《吃马铃薯的人》,这是他绘画初期的重要作品。在这幅画中,梵高描绘了一家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围坐在餐桌旁共同进餐的场景,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朴实。画面色调偏暗,人物表情凝重,体现了梵高对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同情。</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在世界画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展示了梵高早期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还反映了他对现实主义的追求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这幅作品,梵高成功地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融入艺术创作之中,为后来的表现主义和现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吃马铃薯的人》也成为了研究梵高早期艺术生涯和思想发展的重要参考之一。</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画作是梵高的《向日葵》,这幅作品以其鲜艳的黄色和充满活力的笔触展现了向日葵的生命力,是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世界画史上,《向日葵》不仅代表了梵高独特的艺术风格,还深刻影响了后世艺术家对色彩和情感表达的理解与运用。梵高的《向日葵》系列通过不同的构图和色彩变化,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热情,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赞誉,并在全球各大博物馆中展出,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画作是梵高的《杏花》,这幅作品创作于1890年,当时梵高住在法国圣雷米的精神病院。画面中展现了盛开的杏树枝条,背景是清澈的蓝色天空,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梵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杏花》在世界画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是梵高艺术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也体现了印象派绘画的特点和精神。这幅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并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梵高的《杏花》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也反映了他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成为后世研究梵高艺术风格和思想的重要参考。</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画作是文森特·梵高创作的《橄榄树》,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色彩运用展现了梵高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在这幅画中,梵高使用了他标志性的短促、有力的笔触来描绘扭曲的橄榄树枝干和茂密的树叶,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橄榄树的蓝色和绿色与黄色的土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张力。</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在世界画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展示了梵高晚期作品中对色彩和形式的大胆探索,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达。作为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重要代表,梵高的艺术风格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对色彩和笔触的运用启发了许多现代艺术家。尽管这并不是梵高生前的最后一幅画,但它依然是他艺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独特才华和创新精神。</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画作是梵高的自画像之一,他戴着黄色的草帽,穿着蓝色的衣服,手持烟斗,这幅作品展现了梵高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梵高在世界画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画作以其鲜明的色彩、粗犷的笔触和强烈的情感而著称,对后来的表现主义和现代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梵高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也因其背后的故事和艺术家的生平经历而备受关注,成为全球艺术爱好者和学者研究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画作是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蒙马特广场》(Place du Tertre, Montmartre),创作于1887年。这幅作品展现了梵高在巴黎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对城市景观的独特表现。</p><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了巴黎蒙马特区的一个广场,这里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游客。画面中可以看到几栋建筑物、行人和树木,展现出一种繁忙而生动的城市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梵高在这幅画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天空呈现出淡紫色和粉色的混合,建筑物则以黄色、蓝色和紫色为主,形成鲜明的对比。地面的颜色较为柔和,与天空和建筑物形成了和谐的色调。</p><p class="ql-block">梵高的笔触粗犷而有力,通过短促、旋转的笔触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和光影效果。例如,建筑物的墙面、行人的衣物和树木的枝叶都被生动地表现出来,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感。</p><p class="ql-block">(在梵高的画作里这幅画并没如梵高的“向日葵”那样著称于世,但我倒还是更欣赏这幅画,感觉朦胧中的画面更厚重有韵味。外行说外行话,看起来要提高对印象派画作的欣赏力。)</p> <p class="ql-block">梵高博物馆中发现有一幅荷兰风车的风景画,那不是桑斯安斯风车村那样的风景吗?原来照片中的画作是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桑斯安姆风车》(Windmills near Zaandam),创作于1871年。这幅作品展现了莫奈对光影和色彩变化的敏锐捕捉,以及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表现手法。</p> <p class="ql-block">在梵高博物馆和梵高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阿姆斯特丹的运河风光</b></p> <p class="ql-block">参观梵高博物馆后便径直奔不远处的运河码头,乘坐玻璃船游览阿姆斯特丹运河的旖旎风光。</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运河两岸风光旖旎,历史建筑林立,是城市独特的风景线。2010年,阿姆斯特丹的运河带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城市的重要文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船行于纵横交错的运河上,坐在玻璃船内悠闲地欣赏着运河两岸的建筑和著名景点地标。运河边的房屋多为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建筑,外墙色彩鲜艳,窗户细长。由于当时按门面宽度征税,房屋正面较窄,窗户窄而高,以节省税款。房屋的山墙造型多样,有阶梯状、钟形等,装饰精美,体现了荷兰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这钟楼和建筑是阿姆斯特丹的西教堂(Westertoren),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是一座著名的巴洛克风格教堂。它不仅是阿姆斯特丹的重要地标之一,也是荷兰新教信仰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西教堂最显眼的部分是其高耸的钟楼,高达85米,是阿姆斯特丹最高的建筑物之一。西教堂建于1620年至1631年间,是阿姆斯特丹历史上第一座完全按照新教礼拜仪式设计的教堂。教堂的设计者是雅各布·范·坎彭(Jacob van Campen),他将意大利文艺复兴和荷兰巴洛克风格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这是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Amsterdam Central Station),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是该市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这座宏伟的建筑不仅是荷兰最大的火车站,也是欧洲最繁忙的火车站之一。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采用了新文艺复兴风格,外观庄重而典雅。建筑外墙以红砖为主,装饰有精美的石雕和彩色玻璃窗。火车站的屋顶由多个尖顶和塔楼组成,最高的塔楼高达86米,成为阿姆斯特丹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建于1883年至1889年间,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火车站之一。火车站的设计者是皮特·库珀(Pierre Cuypers)和阿德里安·亚当斯(Adrianus Adams),他们将荷兰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铁路技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原是运河边最大的水上货运枢纽建筑。这些建筑通常建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现阿姆斯特丹城市更新转变为现代化的住宅和商业区。它们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空间,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其独特的建筑美学和运河风光。</p> <p class="ql-block">这是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歌剧院和芭蕾舞剧院(Dutch National Opera & Ballet),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地标。这座建筑不仅是荷兰最重要的表演艺术场所之一,也是欧洲顶尖的歌剧院和芭蕾舞剧院之一。荷兰国家歌剧院和芭蕾舞剧院建于1986年,是当时荷兰政府为提升国家文化水平而投资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剧院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本·范伯伦(Ben van Berkel)和卡罗琳·博斯(Caroline Bos),他们将现代建筑理念与传统剧场功能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荷兰国家歌剧院和芭蕾舞剧院不仅是阿姆斯特丹的一座重要建筑,也是荷兰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象征。它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使其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必访的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梁是阿姆斯特丹著名的马格丽特桥(Magere Brug),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横跨阿姆斯特丹运河。这座桥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闻名,是阿姆斯特丹最具标志性的桥梁之一。马格丽特桥采用了新古典主义风格,外观典雅而庄重。桥梁两侧各有一座石柱,顶部装饰有皇冠和灯饰,增加了桥梁的华丽感。马格丽特桥建于1691年,是阿姆斯特丹历史上最早的桥梁之一。桥梁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彼得·波斯特(Pieter Post),他将荷兰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桥梁风格。</p><p class="ql-block">马格丽特桥不仅是一座功能齐全的交通枢纽,也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它的独特魅力和重要地位使其成为阿姆斯特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是阿姆斯特丹著名的阿姆斯特丹洲际酒店(InterContinental Amstel Amsterdam),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紧邻阿姆斯特丹运河。这座建筑以其宏伟的外观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是阿姆斯特丹最具标志性的地标之一。酒店的屋顶呈坡形,顶部设有多个小塔楼和烟囱,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酒店正面有一个大型的玻璃门廊,两侧各有一座较小的塔楼,增加了建筑的对称性和庄严感。</p><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洲际酒店建于1897年,是当时荷兰政府为提升国家形象而投资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p> <p class="ql-block">运河上这漂亮别致的白色吊桥犹如运河上的一条象牙玉带连接着两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羊角村</b></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7日早餐后我们前往荷兰的羊角村。荷兰羊角村(Giethoorn)位于荷兰东北部上艾瑟尔省的De Wieden自然保护区内,被誉为“绿色威尼斯”或“荷兰威尼斯”。</p><p class="ql-block">羊角村的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最初由一群天主教流放犯在此定居,他们发现地下的泥炭可以燃烧,开始挖掘泥炭为生。18世纪时,挖煤工人在此挖掘泥炭时发现了大量野山羊的角,因此得名“羊角村”。</p> <p class="ql-block">羊角村地势低洼,河流、湖泊和运河纵横交错,将村庄分割成多个小岛,居民以船代步,形成了独特的水上交通体系。随着泥炭资源的枯竭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羊角村逐渐转型为以旅游业为主的村庄,其独特的水乡风光和田园生活吸引了大量游客。</p><p class="ql-block">威尼斯的游船是贡多拉,而这里的游船是乘坐平底船。</p> <p class="ql-block">随着游船用我们的视线游览羊角村旖旎的水乡风光吧。</p> <p class="ql-block">岸上那位红衣女士在向我们频频招手,他乡遇同胞,热泪满盈眶。</p> <p class="ql-block">这是羊角村的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羊角村宅旁的河道上泊着小船,这是村民出行的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每家每户的庭院都精心打理,种植着各种花草和蔬菜,宛如一座座精致的花园。</p> <p class="ql-block">许多家庭在院子里种植蔬果,养殖家禽和淡水鱼,保持着传统的农耕和渔猎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当地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大多由厚厚的芦苇编织而成,这种屋顶冬暖夏凉、防雨耐晒,使用寿命可达数十年。</p> <p class="ql-block">羊角村没有公路,只有水路和步行道,远离城市的喧嚣,居民过着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游船游览了近一个小时,慢慢地靠近我们始发的码头。</p> <p class="ql-block">哇!羊角村还有个阿牛🐂面馆,真是牛羊成群啊。</p> <p class="ql-block">我们游罢羊角村,便赶回阿姆斯特丹要漫步水坝广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漫步阿姆斯特丹的水坝广场</b></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的水坝广场(Dam Square)位于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是城市的起点和交通枢纽,也是历史和文化的交汇点。</p><p class="ql-block">水坝广场始建于12世纪末,因阿姆斯特尔河上的第一个水坝建于此而得名,阿姆斯特丹的名字也源于此("Amstel"意为阿姆斯特尔河,"dam"意为水坝)。</p> <p class="ql-block"><b>阿姆斯特丹王宫</b>(Royal Palace of Amsterdam)位于水坝广场的西侧,建于1648年,最初作为市政厅,由1万3千多根木桩支撑。1808年,法国拿破仑的弟弟路易·波拿巴将其作为王宫,后归还市政府,1935年成为王室财产。</p><p class="ql-block"> 阿姆斯特丹王宫是荷兰黄金时代的代表作,新古典主义风格,内部装饰豪华,大理石地面镶嵌有世界地图。</p> <p class="ql-block">这有轨电车位于阿姆斯特丹水坝广场附近,也是古董级有轨电车了。</p> <p class="ql-block">这建筑是阿姆斯特丹水坝广场上的杜莎夫人蜡像馆(Madame Tussauds),位于王宫左侧。这座蜡像馆以其逼真的名人蜡像而闻名,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最初由玛丽·杜莎在法国创立,后来扩展到世界各地多个城市,包括阿姆斯特丹。</p> <p class="ql-block">国家纪念碑(National Monument)位于水坝广场中央。建于1956年,为纪念二战期间荷兰的牺牲者而建。</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水坝广场国家纪念碑右侧的红色建筑是著名的“红房子”(Het Rode Huis),正式名称为“荷兰银行大楼”(De Nederlandsche Bank)。这座建筑建于1895年至1897年,由建筑师Hendrik Petrus Berlage设计,是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典范。它最初作为荷兰银行的总部使用,后来在20世纪初进行了扩建和改造。红房子的历史背景与荷兰金融发展紧密相关。作为荷兰银行的总部,它见证了荷兰经济的繁荣和金融体系的发展。该建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意义而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地标性建筑。如今,虽然不再作为银行使用,但它依然保留着其历史风貌,并且成为了城市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这建筑是位于阿姆斯特丹水坝广场东侧的De Bijenkorf百货公司,其外观主要以黄色和红色为主。De Bijenkorf在荷兰语中意为“蜂巢”,象征着繁忙与活力。该建筑建于1929年,由著名建筑师W.H. Gispen设计,融合了装饰艺术风格和现代主义元素,成为阿姆斯特丹地标性建筑之一。它不仅是荷兰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也是欧洲最著名的购物中心之一,提供各种高端品牌商品和服务。自建成以来,De Bijenkorf见证了阿姆斯特丹商业和社会的发展变迁,至今仍是当地重要的购物和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沿着水坝广场的街道往南走,一家商店橱窗内的巨型木鞋吸引眼球。木鞋上写着水坝纪念品商店的网址。</p> <p class="ql-block">想不到这高约3米的巨人不是模型,竟会起坐?!是机器人还是真人模特?</p> <p class="ql-block">在王子运河(Prinsengracht)</p><p class="ql-block">和荷兰的姑娘们合个影(还有个韩国的姑娘),王子运河建于1612年至1622年。沿岸有安妮·弗兰克故居等著名景点,文艺气息浓厚,常吸引艺术家和创意人士。</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Nieuwe Zijds Kade大道从水坝广场往东北,游览大道的历史风貌和优秀的历史建筑。大道沿阿姆斯特尔河延伸,保留了17世纪运河房屋的建筑风格,许多老建筑被改造为现代商业空间。</p> <p class="ql-block">这是贝拉赫会议中心(Beurs van Berlage)。这座建筑是荷兰著名建筑师亨德里克·彼得斯·贝拉赫(Hendrik Petrus Berlage)设计的,建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贝拉赫会议中心采用了新文艺复兴风格,外观庄重而典雅,砖砌外墙和装饰性细节展现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建筑左侧的高大钟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钟楼上有一个大型的时钟面,显示着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左侧建筑是Old Amsterdam酒厂的旗舰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曾是阿姆斯特丹酿酒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右侧建筑则是一座典型的荷兰风格住宅,拥有尖顶和装饰精美的外墙,反映了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建筑风格。这两栋建筑不仅展示了阿姆斯特丹的历史风貌,也是当地文化和商业活动的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尔河的美丽风光</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三座尖顶建筑是阿姆斯特丹圣尼各老堂(Sint-Nicolaaskerk),这是一座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著名教堂。该教堂建于19世纪末,具有典型的荷兰新哥特式风格,其三个高耸的尖塔和中央圆顶成为城市天际线的标志性景观。圣尼各老堂不仅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游客参观的热门景点,反映了阿姆斯特丹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p> <p class="ql-block">到达Nieuwe Zijds Kade大道的东端便又远远地看到宏伟的中央火车站。我们穿过中央火车站走向接我们回酒店的大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