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气节》

劍態簫心

<p class="ql-block">在人类文明的璀璨星河中,每个民族都孕育着独属于自身的精神标识。于华夏儿女而言,"气节"二字宛如一座历经千年风雨而永不褪色的丰碑,深深镌刻在文明的基因深处,成为流淌在血脉里的精神图腾。它从不是一句悬在空中的空洞口号,而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决绝,是绝境之中坚守不屈的刚毅,更是千百年岁月淘洗后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这种深植于文化骨髓的精神特质,总能让中国人在面对命运抉择时,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于历史的关键节点上留下掷地有声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气节二字,拆开来看,"气"是骨血里的风骨,是胸腔中激荡的浩然正气,如松柏般挺拔,似翠竹般坚韧;"节"是立世的操守,是处世的原则底线,像磐石般不可移,若寒梅般守孤贞。在中国文化的深厚语境里,它既是孟子口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宣言,是对个体尊严最有力的捍卫;也是文天祥笔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命抉择,是对精神价值最崇高的礼赞。这种精神并非凭空而降的空中楼阁,而是在数千年文明演进的长河中,由无数先贤用赤诚与生命浇灌出的精神之花,代代相传,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商周交替之际,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以"不食周粟"的决绝坚守着心中的道义准则,用饥饿的身躯诠释着对信念的忠贞;到西汉年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载,在冰天雪地的北海之滨,手持象征汉廷尊严的节杖牧羊,任凭节旄落尽,初心不改,那份"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的执着,让气节有了具象的模样;从东晋乱世,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的俸禄向乡绅折腰,挂冠归隐田园,在"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中守护着文人的傲骨,让气节在田园诗酒间焕发别样光彩;到南宋末年,文天祥兵败被俘,面对元军的高官厚禄诱惑,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赤诚,在零丁洋上留下千古绝唱,用热血与生命为气节写下最悲壮的注脚。气节二字,始终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的重要坐标,它无关身份高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书生,不分时代远近,无论是战火纷飞还是太平盛世,只要身处这片土地,便总能感受到这种精神穿越时空的召唤。正是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让中华民族在一次次危难中涅槃重生,在无数次考验中愈发坚韧,于历史的惊涛骇浪中稳稳立住脚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间的指针拨向1644年的春天,北京城被绝望的阴霾层层笼罩。李自成的起义军兵临城下,喊杀声与炮火声交织,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已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紫禁城内,崇祯皇帝朱由检身着补丁摞补丁的龙袍,面对案上堆积如山的告急奏折与破碎的江山版图,发出了"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的悲怆叹息。他并非没有选择:他本可以像历史上许多末代君主那样,放下帝王的尊严选择投降,在新朝求得一隅安身之地,保全性命;他也可以带着亲信仓皇逃亡,退守江南,凭借半壁江山保留一丝东山再起的希望。但这位一生勤政却终究无力回天的皇帝,在反复踱步与长叹之后,最终选择了一条最为惨烈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煤山那棵歪脖树下,崇祯自缢前,用颤抖的手在衣襟上写下血书:"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份遗诏里,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没有对权力的最后眷恋,只有对列祖列宗的深深愧疚和对满城百姓的拳拳牵挂。他用生命践行了儒家伦理中"国君死社稷"的信条,在王朝覆灭的最后一刻,以最悲壮的方式守住了作为君主的气节,为大明王朝画上了一个带着血色尊严的句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世对崇祯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有人指责他刚愎自用,频繁更换大臣导致朝局动荡;有人批评他治国无能,未能挽救积重难返的王朝危机。但无论如何,无人能否认他最后时刻的刚烈与决绝。这种宁死不降的气节,并非愚昧的固执,而是深植于儒家文化中的尊严意识——即便身处绝境,纵是无力回天,也要守住内心的道德底线,保有生命最后的尊严。在中国历史上,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构成了气节传承的壮阔画卷:南宋祥兴二年,崖山海战兵败,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先让妻子投海,而后背负年仅八岁的宋末帝赵昺纵身跃入波涛汹涌的南海,随行的十万军民不愿做亡国奴,纷纷随之殉国,海面上漂浮的尸体如浮萍般蔓延,那是一个王朝最后的气节悲歌;明末清初,黄道周率领义军抗击清军,兵败被俘后,在狱中从容著书,临刑前仍挥笔赋诗"六十年来事已非,翻翻复复少生机。老臣挤尽一腔血,会看中原万里归",用笔墨与生命延续着士大夫的风骨。他们的选择,都源于对"气节"二字深入骨髓的践行,让这种精神在历史的关键处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50年代,当美帝国主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威胁着新中国的安全与安宁,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中国军人,告别家乡的父母妻儿,毅然踏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在长津湖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呵气成霜,泼水成冰,志愿军战士们穿着单薄的棉衣,啃着冻成石块、需要用刺刀才能撬开的土豆,在雪地里潜伏数昼夜,用血肉之躯对抗着拥有飞机坦克、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他们中,有整连的战士在潜伏中化作冰雕,却依然保持着瞄准射击的战斗姿势,手指紧扣扳机,仿佛下一秒就要跃起冲锋;有年轻的战士抱着炸药包冲向敌人的碉堡,在火光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为战友开辟道路;有身负重伤的士兵在弹尽粮绝后,依然靠啃树皮、嚼草根坚守阵地,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便是新时代的气节,是"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是"绝不后退一步"的钢铁般的战斗意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上甘岭战役中,那块被炮火削低两米的山头见证了太多震撼人心的瞬间:黄继光在部队冲锋受阻时,拖着受伤的身体爬向敌人的地堡,用自己的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枪眼,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那一刻,他的身躯成了最坚固的盾牌;邱少云在潜伏任务中,敌人的燃烧弹在他身边爆炸,火焰迅速吞噬了他的身体,为了不暴露目标、保证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作战任务的完成,他强忍剧痛,始终趴在原地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火海中的沉默是对纪律与信念最极致的坚守;杨根思在阵地仅剩他一人时,抱起最后一个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诠释了"人在阵地在"的誓言。他们或许没有读过《论语》《孟子》这些承载着传统气节观的典籍,但血脉中流淌的,正是与崇祯自缢、文天祥就义一脉相承的气节——那是面对强敌时的不屈不挠,是为了集体利益的无私奉献,是儒家"舍生取义"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年轻的战士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气节的当代意义:它不再仅仅是个人操守的孤独坚守,更是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与担当,是将个体生命融入集体命运的大义。当被俘的敌人不解地问他们"为什么不怕死"时,他们的回答朴素而坚定:"我们身后就是祖国,就是家乡的爹娘,我们不能退。"这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正是中国人气节精神在烽火岁月中最生动的体现,让"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有了沉甸甸的精神分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气节并非只存在于历史教科书的泛黄纸页里,也并非只定格在战火纷飞的英雄瞬间,它始终鲜活地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在平凡的日子里散发着温暖而坚韧的光芒。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武汉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按下暂停键,无数医护人员写下请战书,义无反顾地登上奔赴武汉的列车与航班,他们中有人刚做完手术不久,有人家中有嗷嗷待哺的婴儿,有人即将退休,但一句"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道出了职业操守中的气节,让白色防护服成了这个冬天最动人的铠甲;2021年河南洪灾,暴雨如注,城市内涝,村庄被淹,无数志愿者驾驶着自家的越野车、冲锋舟自发驰援灾区,他们中有快递小哥、有个体户、有普通市民,在齐腰深的洪水中徒手救人,在安置点里分发物资,一句"搭把手,能帮就帮",道出了同胞情谊中的气节,让风雨中的守望相助成了最感人的风景;在荒漠戈壁的试验基地,在深海探测的科研船里,一代代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数十年如一日钻研着国之重器,他们中有人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有人错过了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晚年,一句"国家需要,我们就去做",道出了爱国情怀中的气节,让实验室的灯光与星空交相辉映,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种精神之所以独特,在于它早已超越了个人层面的道德追求,升华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共识与行为自觉。它不是刻意为之的表演,不需要聚光灯的照耀,而是危难时刻的自然流露,是刻在骨子里的条件反射;它不是高不可攀的道德标杆,只供人仰望赞叹,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普通人伸手可及的坚守。就像崇祯在自缢前仍牵挂着"勿伤百姓一人",就像志愿军战士在冲锋时仍想着"身后就是祖国",中国人的气节始终与"责任"二字紧密相连——对家庭的责任,是"父母在,不远游"的牵挂与"养不教,父之过"的担当;对国家的责任,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自觉与"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豪情;对民族的责任,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与"为万世开太平"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煤山的残阳映照下那抹决绝的身影,到长津湖的冰雪中那一座座不朽的冰雕;从古代士大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铿锵誓言,到当代中国人在危难时刻"我先上、让我来"的挺身而出,气节二字始终是华夏文明的精神脊梁,支撑着这个民族走过漫长的岁月。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失败时仍能坚守底线,在跌倒后带着尊严重新站起;真正的尊严,不在于锦衣玉食的物质享受,而在于面对诱惑时能保持本心,在抉择中守住内心的价值标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种独特的气节精神,如同奔流不息的黄河长江,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在五千年历史中历经风雨而不倒,遭遇磨难而不衰。它是我们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支柱,给予我们冲破黑暗的勇气;是我们走向未来时的力量源泉,赋予我们开创未来的底气。正如那句老话所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份流淌在血脉中的气节,是历史的馈赠,是文明的传承,更将永远指引着中国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守初心,在民族的征程上奋勇前行,让精神的火种代代相传,照亮千秋万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