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识的魔力:让写作与生活在新鲜感里生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写作的冲动,往往藏在初遇的褶皱里。就像最近看的两部剧,《我的阿勒泰》里,女主人公因一句“写自己的生活”回到新疆,三个月的朝夕让她重新读懂母亲,也看清了草原上的生灵——母亲那句“草不被人吃,自在生长也是好的”,像风掠过湖面,荡开对“有用”的全新理解。而《玫瑰的故事》里,第一段爱情如烈火燎原,金童玉女的绚烂里藏着初识的纯粹,直到隔阂渐生,才惊觉新鲜感褪去时,连争吵都失了最初的热烈。这两部剧像两面镜子,照见一个道理:新鲜是灵感的酵母,能让平凡日子发酵出写作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想起小时候回老家,奶奶总如风似火地挨家借鸡蛋,为我冲一碗滚烫的鸡蛋茶。那时的她,在我眼里是“可怜又可敬”的化身,提笔写她时,字里行间都是疼惜。可后来生活在一起,日子磨掉了距离的滤镜——她的絮叨、不顾及旁人的习惯,渐渐让家人只剩应付式的嘘寒问暖。太过熟悉,反而堵死了表达的出口,就像熟透的果子,再难品出初摘时的酸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转折出现在去年。因工作契机,我开始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初春记录玉兰抽芽时的绒毛,盛夏拍下紫薇花瓣上的露珠,深秋丈量银杏叶的金边,寒冬描摹松针上的冰棱。搜资料、拍照片、写日记,成了每日的功课。日子突然有了刻度,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记录,连晨跑的路线都因留意到蒲公英的飘散轨迹而变得新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认识一株植物,像结识一个沉默的朋友。它不会黏人,却需要你花心思:记得月季在雨天会垂下花苞,知道薄荷摸过之后指尖会留凉,懂得绿萝在缺光时会悄悄朝着窗户倾斜。它们用生长的姿态回应你的关注,不像人际需要费心维护,却能让生活在静默中充实起来。这时才懂,那些爱养花、养宠物的人,多是在热闹与孤独间找到了平衡——他们享受付出情感的踏实,也珍惜生灵带来的、不被打扰的清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的阿勒泰》里的草原,我镜头下的草木,本质上是同一种魔力:距离催生敬畏,新鲜激活感知。人这一生,其实都在和“初识”赛跑——不断拓宽生活的边界,关注那些让心跳加速的人与事。当心里有迷恋的对象,无论是一朵花的绽放,还是一个人的眼神,精神便会处于亢奋的充盈中。哪怕辛苦,也会变成滋养灵感的养分,就像作家在阿勒泰的风沙里写出温柔,我在记录叶脉的琐碎里读懂生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写作从来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对新鲜感的忠实临摹。当我们带着初识的敬畏去打量世界,日子便会像刚开封的墨,随时能在纸上晕染出惊喜。毕竟,最动人的文字,永远生长在“第一次”的土壤里——第一次读懂母亲的话,第一次看清一片叶的纹路,第一次发现:原来生活的每个褶皱里,都藏着等待被书写的秘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