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占地面积31.7平方千米,为人文景观。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开凿。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塑造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的佛像,修建了古阳洞等。唐朝时期历经四帝建造佛像,包括潜溪寺、宾阳南洞等。宋代龙门石窟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清代,乾隆帝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97年开展龙门奉先寺遗址考古调查与保护工作。2001年由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看经寺内的罗汉像,送还龙门石窟研究院永久保存。2007年卢舍那大佛结束了面部修缮工程,对大佛除尘除污,封堵大佛自身和周边细缝。</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景区主要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白园和香山寺四大景点构成。景区内多为皇家石窟。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龍门石窟最著名的是万佛洞,古阳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卢舍那大佛龛。</span></p><p class="ql-block">万佛洞是龙门石窟中极具代表性的唐代洞窟,开凿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由宫中女官姚神表和智运禅师主持建造。洞窟以其一万五千尊小佛像闻名,主佛为阿弥陀佛,周围环绕伎乐人和供养菩萨,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窟顶莲花与碑刻题记融合,设计独特,反映了盛唐佛教艺术的繁荣和女性地位的提升。</p><p class="ql-block">古阳洞</p><p class="ql-block">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大型洞窟(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被誉为“龙门第一窟”。洞内造像龛逾千,铭文书法价值极高,其中19品被列入“龙门二十品”。作为北魏皇室和高级官吏的发愿造像集中地,其“秀骨清像”风格体现了汉化改革的艺术成果。</p><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龛</p><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是唐代皇家工程的典范,完工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传说以武则天为原型。大佛高17.14米,面容丰润,微笑恬静,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周围弟子、菩萨、天王等雕像布局和谐,代表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龙门二十品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精华,代表着魏碑书法的最高成就,其中十九品位于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p><p class="ql-block">基本定义与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龙门二十品是从龙门石窟2890余块北魏造像题记中精选的二十方代表作品,主要记载北魏皇室贵族造像祈福的历史信息。这些题记不仅是书法艺术珍品,更是研究北魏政治、宗教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p><p class="ql-block">核心书法特征</p><p class="ql-block">书体演变:介于隶楷之间,以方笔为主,结构险峻刚健,康有为总结其具备“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等十美特征。</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始平公造像记》:罕见的阳刻碑文,方笔极致之作。</p><p class="ql-block">《孙秋生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与《始平公》《魏灵藏造像记》并称“龙门四品”,被视作魏碑典范。</p><p class="ql-block">版本演变与学术争议</p><p class="ql-block">最初由清代金石学家提出“龙门四品”“十品”概念,后增补形成二十品,其中《优填王造像题记》因年代争议被替换为《马振拜造像记》。</p><p class="ql-block">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系统论证其艺术价值,推动“尊魏卑唐”思潮。</p> <p class="ql-block">因为保护而采取的只能远观,不得近暏的措施,隔绝了游客与造像,书法刻石的近距文尚欣赏!实是无奈!好在是在要结束出门时,景点官方把龍门二十品之魏碑刻石拓片在一片白墙之上,这就可完整的整篇欣赏到其通体章法布局了。</p> <p class="ql-block">向左拐过桥到河对面,走与来时距旁相同的一段路才可出门,这一圈十分远,累!</p> <p class="ql-block">遥观对面石窟</p> <p class="ql-block">出门前的回望</p> <p class="ql-block">龍门石窟规模浩大,实为国之珍宝。观之震撼!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门石窟並列为我国三大石窟。</p><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贵族拥有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