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月10日中午12点左右,我们从双城回到了哈尔滨市,在铁锅炖关东店体验了东北特色美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巴车在哈尔滨市内穿行时,我注意观察哈市的建筑和市容市貌,总的感觉是,市中心高楼密集,欧式或者说俄式风格的建筑居多,日式建筑有但很少,即使是居民楼,在楼顶有的也建了欧式塔楼做装饰,很多老建筑都有历史建筑保护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我们首先游览了圣•索菲亚教堂——这里是哈尔滨市著名的旅游打卡地,然后来到中央大街北端松花江南岸的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前,怀着对一一三师当年参加哈尔滨抗洪抢险前辈无比敬仰的心情,在纪念塔前拍照,集体高呼"三十八军万岁"并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是我为此次红色之旅准备的《红色之旅东北行第二行程有关资料》中介绍哈尔滨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的一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7年8月,113师6700多人奉命紧急从吉林省山城镇驻地乘火车赶到哈尔滨市参加抗洪抢险任务,官兵连续奋战20多天,战胜了滔滔洪水,确保了哈市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翌年,哈尔滨市政府决定在汛期之前,将市区松花江大堤加高加固,修建成永久性的防洪工程,哈市政府为此向省政府和沈阳军区打报告,特别提出请113师参加会战,沈阳军区同意了哈市政府的请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8年3月末,113师奉命再次来到哈尔滨市,经过95天的奋战,胜利完成了加高加固松花江大堤的任务。部队班师回营前,哈尔滨市政府授予几十个连以上单位“筑堤模范”锦旗,并赠送了两部35毫米电影放映机和全套附属设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8年,哈尔滨市政府为了永久纪念抗洪斗争,在道里区松花江南岸的斯大林公园广场上,修建了22.5米高的防洪胜利纪念塔,塔顶雕像中有两名英勇的解放军(一位代表哈军工,一位代表38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抬头仰望纪念塔顶,仔细辨认塔顶的人物雕像,发现在东侧有一位身穿55式军服,头戴船型帽,昂首向前的解放军战士。因为以前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记得是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刘居英将军晚年接受记者访谈时说:纪念塔建成后,哈尔滨市长吕其恩跟他讲,塔上有两个穿军装的解放军,一个代表哈军工,一个代表38军。不知道是不是我听错了,这次来到纪念塔跟前,我发现塔顶雕塑中只有一位是解放军战士,其他三位分别是工人、农民和知识份子。为了核对我的记忆,我在网上搜索寻找那个视频,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再找到。我想,无论是一个还是两个,都代表了哈军工和38军当年参加哈尔滨抗洪抢险的干部战士,就像我们有些子弟说的:“咱们38军就在塔里面!”。当然,这位解放军战士也能代表后来参加过哈尔滨抗洪抢险的解放军官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纪念塔前合影后,大家沿着松花江大堤向东朝松花江大桥方向漫步游览,我们脚下的大堤就是38军前辈当年修建的。1957年那次大洪水,38军和哈军工是以松花江大桥为分界的,大桥以西江段由38军部队负责,大桥以东由哈军工负责。刘朝春大哥向我介绍说,他父亲刘贤权当时是38军军长,1957年也随113师来到了哈尔滨,指挥部队抗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江边游览漫步后,我们来到哈尔滨著名的大街——中央大街,导游小张安排我们自由活动。大家首先纷纷买来马迭尔冰糕品尝,晓青姐也递给我一根。我一边品尝雪糕,一边逛街,眼睛像不够用一样东张西望,频频拍照,最后手机彻底没电了。没有想到,在东北还有这么人气兴旺热闹非凡的商业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