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夜歌声,一生回响

曹建平

<p class="ql-block">  1977年的夏天,蝉鸣聒噪,训练场上的热浪裹挟着尘土扑面而来,我们连队正紧锣密鼓地为参加师里的会操比武做准备。那段日子,每个人都像上紧了发条的闹钟,白天摸爬滚打练比赛科目,晚上还要进行夜间射击练习,忙碌而充实。就在这样紧张的氛围中,我作为连部通信员,接到了营部的通知——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宣传部组织前进歌舞团深入基层,开展为期两个晚上的乐理知识教学,教授基层连队音乐骨干组织指挥唱歌的技巧,每个连队选派一人参加,全团共十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匆匆将通知交到马维东指导员手中。指导员与连长低声商议后,把我叫到跟前。他目光坚定,语重心长地说:“眼下文艺骨干们都得忙着夜间射击练习,这次学习就你去参加吧!咱们连队正全力备战会操比武,训练任务重,但唱歌这事也不能落下。你去好好学习,回来后把咱们连队的歌唱好、指挥好!”那一刻,我既意外又兴奋,深知这是连首长对我的信任,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本领学扎实。</p> <p class="ql-block">连队拉歌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次日傍晚,我怀揣着期待与紧张,来到了学习地点。给我们授课的是军区前进歌舞团的一位作曲老师,约莫四十岁上下,目光温和,身上带着艺术家特有的气质。他的课堂,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打开了音乐世界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老师从最基础的乐理知识讲起,却丝毫不让人觉得枯燥。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晦涩的音符、节拍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讲到队列歌曲时,他身姿挺拔,示范着铿锵有力的节奏,告诉我们如何唱出军人的豪迈与气势;而谈到抒情歌曲时,他轻轻哼起了《祝酒歌》的旋律,指尖在空气中打着细碎的节拍,那歌声里裹着辽南口音的温润,像春日融雪顺着屋檐往下淌。他微微闭眼,声音轻柔婉转,一边哼唱一边讲解:“这句要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气息要绵长,让情感随着音符缓缓流淌……你看这‘豪情哟畅饮’几个字,舌尖得轻轻往上挑,像碰着杯沿的脆响。”他教我们怎样用歌声传递细腻的情感,每一个音符的处理、每一处气息的转换,都蕴含着独特的韵味。他讲得投入,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表情都充满感染力,我们这些学员也听得入神,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要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两个夜晚的时光转瞬即逝,可这短暂的学习经历,却让连简谱都不识的我对乐理知识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回到连队后,只要有集体活动,连首长们就会点名让我指挥唱歌。站在队伍前方,看着战友们整齐的队列、充满信任的目光,我挥舞着手臂,带领大家唱响嘹亮军歌,那激昂的旋律仿佛能冲破云霄,唱出我们的热血与豪情。而每当唱起抒情歌曲,《祝酒歌》的旋律总会率先在脑海中浮现,提醒我用歌声传递真挚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份指挥唱歌的“技能”,后来也跟着我走进了军、师教导队。在教导队紧张严肃的学习与训练之余,每当集体活动、拉歌比赛的时刻,我总会被推选到队伍前方。面对来自不同连队、素质过硬的战友们,我深吸一口气,以标准有力的动作起拍。我《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的欢快、《战友之歌》的深情,在一次次抬手落臂间流淌而出。歌声驱散了疲惫,凝聚了士气,也让我在教导队的时光里,收获了别样的战友情谊。</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指挥唱歌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如今,岁月的痕迹悄然爬上眉梢,但那两夜歌声依然在我心中回荡。它不仅教会了我初浅的音乐知识,更承载着部队对我的培养、战友们的信任,成为我生命中一段珍贵而难忘的记忆,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