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江城又开始起风了,王为民心里这样想着。看了看左手腕上的表,四点五十分,离下班时间还早,他有些坐立不安了。</p><p class="ql-block"> 江城县的财政情况与口碑一直名列全市七县二区第一,与他这个江城县财政局副局长是有关系的。</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前,王为民从省财经大学毕业分配到江城县财政局预算科工作。前十多年电脑没谱及,靠着大学里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业务的不断学习把全县财政情况和各部门的支出分配摸了个透,硬是练就成了一部活电脑。各种报表上级对本级的,本级与全县各部门的,本级对下级的,凭一支笔一个计算器,把手上的茧都磨出了一层,让自己成为了单位的活台历。也靠着从小喜欢文学积累了那么一点点写作水平,硬生生在这个单位熬出了财政一支笔,大大小小文件一任任的一把手都交给了他,每年全市的财政报告总是江城的最为出采。他也总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农村娃考上大学不易啊。</p><p class="ql-block"> 好在十几年前他的老局长在升调市里之前,感念他长久的加班算数据熬夜写材料把青丝变成了无丝,也感念他在预算口全力把关为局领导献策精打细算管理着仓库的每一分钱,以至县上的多次难关财政局总能在关健时刻完成县上交待的任务,不负全县的嘱托。于是把他从预算科科长力荐为副局长,他在心里一遍遍念叨老局长的好。也算仕途顺利吧,从科员到科长,从科长到副局长用了八年。</p><p class="ql-block"> 在副局长这个位置上王为民一干就是十多年。为每一任局长把好关负好责,该趟的浑水去趟,该得罪人的事他去得罪,该写的大材料还是在写。市里的县里的领导层都在夸他业务精,写的财政报告水平高。就这么一年年过去了,江城的财政情况一年比一年好,单位里同事见了他满脸的笑“王局、王局”,十多年的王局已让他对工作从容不迫。只有老婆对他的称呼从最早的“小民"变成了后来的"为民"到现在的"老王”,“老王,少喝点酒,少写点材料让年轻人去锻炼"。老王知道自己只有做好局长的好助手,才有上升的空间,农村娃干到今天不易。</p><p class="ql-block"> 这十几年里,局长也换了五茬,他们每一任都曾语重心长地和老王说,"王局,辛苦了,我后面一定会推荐你接任我的工作,加油"。之后每一任局长的调离,江城都要起风一次,起风之后王副局长还是王副局长。</p><p class="ql-block"> 这不,现任刘局长变动了,提为江城县副县长,在组织考查谈话前刘局长曾握着王副局长的手摇了几摇,语重心长的说"我已推荐你了,这一次肯定没问题。"不知为什么,这话一说,王为民的心就三上七下了,三分是期待成真,七分是怕是江城又要起风了,各种力量角逐后,副还是副。</p><p class="ql-block"> 想到这,王为民更不安了。刘县长已到政府上任几天了,新的财政局局长应该就这一两天要公示。近五十岁了,也就这次机会了,只想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也算对得起自己几十年的辛苦付出。于是,起身出门。</p><p class="ql-block"> 出了门,竟不知去找谁,罢了,还是去找刘局吧,噢,现在已是刘副县长了。</p><p class="ql-block"> 进了政府大门,上了二楼先被秘书拦下,等了片刻才到了刘县长办公室。一见面,王为民竞有点局促、不知如何开口,倒是刘县长哈哈大笑起来“王局长怎么不说话呢“,随着,起身给他沏了一杯茶,主动开口道"喝茶、喝茶,你的事组织上初步定了,还没有公开,考虑到你在财政上几十年的辛苦,组织上想让你休息休息,去个轻松的单位……局长人选另有安排‘’。</p><p class="ql-block"> 王为民不知怎样走出了政府的大门,街还是那条街,人来了人往了,只是起风了,风凌乱了他头上仅有的几根发丝。</p><p class="ql-block"> (此文尝试小小说,全文属于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