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味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小星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328675</p><p class="ql-block">撰文/小星星</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7月11日</p> <p class="ql-block"> 1965年暑假,素有中国四大火炉之称的长沙,天气依旧炎热如往年。那个时候没有空调,作为降温工具,相当一级领导办公室配有华生电扇。而芸芸众生白天躲在树荫下,或是找个太阳晒不到的风口凉快凉快。</p><p class="ql-block"> 家中如蒸笼般的热,坐两分钟便汗流浃背,谁也不愿意做暑假作业。如果不去推板车挣学费,就偷着去湘江游泳,或者去街上的冷饮店或是药店,冷饮店内很凉快,但没钱吃冷饮,没呆两分钟便被轰出来。而中药店可不一样,高大封闭的天井,给人阴凉阴凉的感觉,浓郁的中药味使人神清气爽,尽管知道你是来趁凉,伙计们也不轰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湖泊性气候使长沙晚上比白天更闷更热,白天太阳的热能被湖水吸收,夜晚太阳下山,湖水将热能尽情释放。因此造就了长沙的夜生活。长沙的夏夜既热又闹,许多年后我还在想“热闹”一词可能是长沙人创造的。</p><p class="ql-block"> 吃完晚饭,各家各户忙着拿出板凳,架上竹床,大桶小盆往地上泼水降温。大街小巷、大院小坪中,竹床摆成一条长龙。夜色渐浓,青石板上钉银星的天空十分美丽。拎一桶冷水,一块萝卜蓝条澡巾,一砣马头肥皂,蹲在街边麻石上,穿条短裤,洗头洗澡。洗完后,水泼在地上激起一股热气。再晚一点,孩子们躺在竹床上,蚊烟冒着刺鼻的烟味,母亲摇着蒲扇给孩子们扇风,一边还轻轻地给孩子挠痒痒,一边与左邻右舍的阿姨们家长里短。父亲们侧是打着赤膊(光膀子),端着一大碗搪瓷把缸酽茶,口中叼根喇叭筒,或与一群老嗲嗲天南地北地大声聊着,或是打扑克下相棋。这就是长沙酷夏的乘凉。</p> <p class="ql-block"> 小贩们看准了商机,各种小吃担子挑进了竹龙阵中。麻油猪血、百粒丸、臭豆腐、刮凉粉、凉面、米粉、碱面、馄饨、卤猪脚、卤牛肉、卤猪肝、卤鸡珍、卤凤爪、花生米和散装白酒。一阵阵香味扑面而来。先是小孩叫着要吃,父母碍着面子,多少买一点安着孩子。没有油水的年代,谁的肚子中都藏着一馋虫,不一会老爷们开始扎堆喝酒,一个竹提从瓦坛中提出二两酒,就着几颗花生米,吆三喝四的声音越发响亮。母亲们实在舍不得花这“夜霄”钱,嘴里低声埋怨道:明天中午只有一个小菜下饭啦。买冰棒的又在人群中掀起一波高潮,白糖冰棒3分、绿豆冰棒5分,再次引起孩子们的哭闹声和堂客们的埋怨、安抚声。长沙的夏夜充满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看着别家孩子吃这吃那,我心里很不舒服,我也想吃,但我忍着不向母亲开口,母亲把持家务太难了。我们的学费都是自己在假期中打工挣的,我出去推板车,推上坡3分钱,拽个下坡5分钱,运气好一天可赚几角钱,一个学期3块多钱的学费都是自己解决。</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父母亲没给我们兄弟姐妹买过零食。一次是我9岁那年,一天早上母亲忽然给我1角钱,说今天你过生日去买点吃的。上学途中买了三根油条吃了,剩下1分钱存入“扑满”中。三姐下放农村,临行前想吃锅饺,母亲掏钱让我去排队,买了6只锅饺给姐姐饯行。小妹刚满16岁便下放农村,刚从“牛棚”放出来的父亲买了几个包子,追到江边码头,送小妹去农村。</p><p class="ql-block">(图为长沙小吃“百粒丸”)</p> <p class="ql-block"> 忽然一日,我上吐下泻,腹痛不止,高烧不退。母亲生养孩子多,见过孩子生病的情况也多,碍于家中经济较困难,没将我送医症疗。母亲用雪花膏的空瓶,给我拔火罐,头部、腹部、背部拔出一、二十个“太阳”膏印(拔火罐后,皮肤上留下的紫红色圆印)。平时感冒发烧,母亲都给我拔火罐,经常在额头正中留下痕迹,伙伴们给我取的小名就叫“太阳膏”。母亲这手绝活真管用,第二天体温恢复正常,头也不痛了,肚子也不痛了,只是一身软弱无力,茶饭不思,水都不想喝。</p><p class="ql-block">(图为长沙小吃“麻油猪血”)</p> <p class="ql-block"> 在床上迷迷糊糊躺了两天,我老家在山西,母亲有点舍不得的从米柜中拿出舅舅带来的山西小米熬粥。山西人认为,小米粥最养人。妇女坐月子,人生重病,只有喝小米粥才能恢复健康。可是我没有胃口,没喝几口粥就咽不下去,又昏昏沉沉躺在床上,似睡非睡。迷糊中,隐隐约约听到墙外传来买刮凉粉的吆喝声。我喊了声:“妈妈,我想吃刮凉粉。”这是我10岁以来,第一次向母亲开口要买吃食。</p><p class="ql-block"> 母亲十分节俭,平日里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我家七姊妹,南下从山西带了一个表姐,就成了兄弟姐妹八人,加上父母亲十人,还要月供在山西农村年老体衰的姥姥、姥爷,全靠父亲一人工资。父亲行政十二级,月薪169元,在当时算来,我家也是人均十多元,加上父亲时不时挣点稿费补贴家用,比当时绝大多数家庭收入高。但不知怎的,我家钱似乎一直不够花。一日三餐难见荤腥,衣服是弟妹接着哥哥姐姐的旧衣穿,有些是改的,有些是翻新,几乎每件衣服都有补钉,鞋子是母亲纳的“千层底”(当年给八路军解放军用旧布做成的布鞋)。儿时不懂生计,看到别人穿新衣十分羡慕,回家总要跟母亲耍点小脾气。直至八零年父亲去世,山西老家来人吊唁,才知道父亲与其他领导干部一起集资,给公社买了拖拉机。我成家后,时常想起父亲的话:“你们这三个湖南出生的娃,可不能忘本!”父亲为家乡建设出力,是对故乡眷恋、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报答。使我真正理解什么叫“鱼水情”,那是一种深深植根于血脉中,切不断,打不烂的复杂情感,一种顶礼膜拜的神圣情怀。</p><p class="ql-block">(图为长沙小吃“长沙米粉”)</p> <p class="ql-block"> 母亲虽然有些不情愿,但看到软弱无力的我,还是从厨柜拿了碗,出门到小贩那里讨价还价买了碗刮凉粉。母亲说长沙人说话像唱歌,邻居说母亲的山西话像唱戏,山西话对长沙话,简直就像二重唱。母亲将刮凉粉拌好后放到我手上,我夹了一筷粉放入口中,酸味、香味、咸味、辣味充满口腔,顿时觉得饿了,狼吞虎咽吃了几口,神情大爽,母亲在一旁笑了。我夹了一筷粉让母亲尝尝,母亲说:你几天没吃饭咧,你吃哇。我用筷子挑着晶莹剔透的刮凉粉,一根一根慢慢吃,辣油的辣味辣得口舌发麻、却很开胃,麻油的香味混合着芝麻酱的香味、花生碎的香味,腐乳味犹为独特、咸鲜咸鲜,酱萝卜丁又咸又脆、嚼头十足,蒜蓉味辛辣刺激,却使一碗粉味道更香。一碗刮凉粉下肚,觉得还没吃够,又将剩下的小米粥也喝完。吃了食物人就有力气了,口里还冒着大蒜味,抬腿下床。好像刚才不是吃的刮凉粉,而是服用了一副特效药。这碗又香又咸又酸又辣的刮凉粉深刻留在记忆中。</p><p class="ql-block">(图为长沙小吃“臭豆腐”)</p> <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天赐民以食,每个地方食饮都是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长沙位于鱼米之乡洞庭湖之南,天气炎热,盛产大米蚕豆。长沙暑期长,凉粉自然成为人们最佳选择之一。刮凉粉以蚕豆和大米为主要原料。制作时,将凉开水冲入大蒸钵中的蚕豆粉,置于火上慢慢加热并搅拌,直至调成适度的糊状,待其晾凉定形后,扣于铺着白布的案板上,用专用刮刀围着凉粉的圆形,刮出一根根凉粉。然后将丝滑的凉粉盛入碗中,略微造型,浇上腐乳水、蒜蓉、萝卜丁、芝麻酱、麻油、酱油、辣椒油、香醋和味精水,再撒上一把去皮花生碎,熟白芝麻、葱花,便可以享用这道夏日清凉小吃。</p><p class="ql-block"> 小贩们一根扁担,两只挑箱。一头挑箱内下面是燃着的煤球炉,上面有两只钢精锅,一锅是麻油猪血,一锅是百粒丸。另一头挑箱内,下面是一桶清水,水中泡着白瓷碗,中间有两个小抽屉,分别装着筷子调羹和钱,上面是玻璃宝笼,宝笼内用白布盖着刮凉粉,一边有若干玻璃瓶,里面盛着各种调料。</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因刮凉粉不赚钱,且制作工序繁琐,渐渐从街头巷尾消失。每当我胃不舒服时,就想去吃碗刮凉粉。可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八元钱一碗刮凉粉,光调料就要准备十几种,冬季还不能卖,谁也不愿做。每当肠胃不舒服时,自己下碗面,多加蒜蓉、麻酱、腐乳汁、香醋”,当作刮凉粉的代用品。</p><p class="ql-block"> 这两年又开始有做刮凉粉的商贩了,当然不是单一品种经营,我吃了几家,不是当年的味道。据说太平街“王嗲刮凉粉”和蔡锷北路“毛姨鸡爪店”的刮凉粉味道正宗,日后一定去一一品尝。</p><p class="ql-block">(图中为长沙小吃“刮凉粉”)</p> <p class="ql-block"> 长沙是座充满人间烟火味的城市,虽然上世纪“文夕”大火烧毁了长沙城,却烧不掉长沙人特有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恰(长沙话“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长沙人总是把长沙搞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又好恰又好客的长沙人,住得怎样、穿得怎样不太讲究,口袋里不留钱,全用在“舌尖上的美味”。朋友三四来了,更不得了,一定尽力而为,好酒好菜款待,决不扮式样(丢面子)。</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来长沙游客甚众,他们不仅看桔子洲头湘江北去,岳麓山上层林尽染,岳麓书院千年学府,他们还要体验长沙晚上比白天热闹的夜生活,钻进街头巷尾的“蚊子餐厅”,品尝“没有辣椒不会做菜”的厨师手艺和各种菜肴。当然也包括我难以忘记的那碗刮凉粉。</p><p class="ql-block">(图为长沙小吃“糖油粑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