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靴子国”(12)——罗马(之一)

OLD DONKEY OVERSEAS(谢绝送花)

5月31日,端午节。D12。上午出发,开始步行前往梵蒂冈大教堂。背景这座楼房是圣艾米莉亚·德维亚拉尔集市之家,一家旅馆。 保禄六世觐见厅,也被称为教宗觐见厅,建于1971年,是教皇举办各种觐见和会议的觐见厅。它位于圣职宫后面。 驻地离大教堂2.3公里,步行半小时左右就抵达。 “不知不觉的天使”是蒂莫西·施马尔茨创作的一件青铜雕塑,描绘了一群来自不同历史时期和背景的140多名移民和难民挤在一艘船上的场景。这座雕塑的灵感来自希伯来书13:2:“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 这件雕塑由教皇方济各委托创作,并安放在梵蒂冈圣彼得广场。这件艺术品旨在凸显移民和难民的经历,以及欢迎陌生人的重要性。 梵蒂冈广场。 马德尔诺喷泉,位于圣彼得广场北侧。喷泉有着独特的巴洛克式风格。主体是一个不规则的大水池,水池底部为八角形,上面装饰着台阶和小圆柱。水池中央是一个倒置的盆状结构,形似蘑菇,表面覆盖着石鳞片,水从顶部喷出后,会顺着石鳞片流下,形成闪烁的水花效果。在喷泉的基座上,有四个石质涡卷装饰,增添了喷泉的艺术感和华丽感。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抵达梵蒂冈后,排队安检、入场。 一进教堂便是拥挤不堪的人群。似乎正在等着什么重要人物。 我们立即反应过来:今天是周六,后天是意大利的国庆节,明天开始,意大利全国放假。今天,我们赶上了新教皇发表讲话。 仪式开始了。我以为要清场,结果没人管。但是,人太多,根本挤不进去。 现场挤得水泄不通,教堂内很多地方去不了,圆顶也上不去。好在已经来过多次,无所谓了。 在教堂旁边的人比较少的分殿溜达了一下,拍了几张照片,就出去了。毕竟今天还有很多地方要去。 打个卡。 据说梵蒂冈的卫队士兵都来自瑞士。穿着古装,拿着长矛,一看就是装逼用的 ,好在也没有歹徒冒天下之大不韪来这里捣乱。 大教堂前广场上有特大的电视屏幕转播,比挤在里面看要清晰得多。 刚上任不久的教宗正在发表讲话。不知道全世界的天主教徒会不会组织学习,认真领会。 梵蒂冈全称“梵蒂冈城国”,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权国家,仅0.44平方公里面积,出了广场,就等于又一次入境意大利。 广场外的老爷车展览吸引了不少行人的眼光。 骑着高头大马的罗马巡警。 协和大道,连接着梵蒂冈圣彼得广场和圣天使城堡的一条大道。 协和大道上的皈依者宫殿,建于16世纪初。1517年,拉斐尔曾买下它,在此居住至去世。宫殿整体呈现出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外观简洁而庄重,比例协调,展现出那个时期对古典建筑美学的追求。 圣玛利亚·德尔·卡尔梅洛教堂,从建设到完工,整个过程历经了1566年至1637年的数十个年份。教堂的立面由多根柱子划分为五个部分,正门两侧有较小的入口,入口旁有壁龛。立面的上部有三扇窗户,其中两扇为盲窗。正门上方的三角墙处有一尊“圣母与圣子”的雕像。 布局上,采用拉丁十字式平面(中殿+横厅+半圆形后殿),中殿宽敞,侧廊与礼拜堂沿中殿两侧分布,十字交叉处上方覆盖穹顶,这种布局源自中世纪教堂传统,但在比例上更强调对称与和谐,符合文艺复兴对“古典秩序”的推崇。<br> 十字交叉处的穹顶为半球形,支撑结构简洁有力,内部以放射状肋条划分,既保证了结构稳定性,又通过穹顶的高度提升了空间的神圣感;中殿拱顶为筒形拱,线条流畅,体现了对古典建筑中“拱券技术”的继承。 主祭坛由卡洛·丰塔纳设计,其主要特色是一个“圣母像”,这是1216年由加尔默罗会从圣地带回罗马的。 教堂内部设有多个侧礼拜堂(小教堂)。 这是圣芭芭拉礼拜堂。圣芭芭拉是炮兵、军事人员的主保圣人,因此该礼拜堂与军事元素紧密相关。内部装饰有大量军事符号,墙面壁画描绘圣芭芭拉的生平故事,体现了17世纪宗教艺术与世俗职业的关联。祭坛设计简洁,中央供奉圣芭芭拉雕像,雕像姿态庄重,衣纹线条流畅,具有巴洛克早期的写实风格。 阿维拉的圣特蕾莎教堂。祭坛上的画是安东尼奥·盖拉尔迪 的《圣特雷莎的狂喜》(1698 年)。 Passetto di Borgo,或简称 Passetto,是连接梵蒂冈城和圣天使城堡的高架通道(不是城门)。这是一条长约800米的走廊,位于博尔戈河畔。它由教皇尼古拉斯三世于1277年建造。至少有两次,它成为处于危险中的教皇的逃生路线。1494年,查理八世入侵这座城市时,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通过它逃出生天。1527年罗马大屠杀期间,克莱门特七世也是通过这条通道逃到了安全的地方,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军队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台阶上屠杀了几乎整个瑞士卫队。 博尔戈区的一战纪念碑。底部拉丁文 “AI SUOI FIGLI CADUTI NELLA GUERRA MCMXV - MCMXVIII IL POPOLO DI BORGO” ,意为 “博尔戈人民谨以此纪念在1915-1918年战争中牺牲的儿女”。 圣灵医院。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最初由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在1298年下令创建,目的是为那些生病、贫困以及无家可归的人提供庇护和医疗救助。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医院不断发展和扩建,逐渐成为罗马最重要的医疗中心之一。许多教皇都对医院进行过资助和修缮,使其规模和设施不断完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医院不仅在医疗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成为了艺术和文化的交流场所,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学者的关注。 圣玛丽亚安农齐亚塔,一座礼拜堂,建于1688年,是萨西亚附近 Ospedale di Santo Spirito 大兄弟会的礼拜堂。1742年至1745年间,建筑师彼得罗·帕萨拉夸重建了教堂。立面是罗马 18 世纪风格最精致的例子之一。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桥,一座横跨台伯河的桥梁,1886年开始建造,但是直到1911年才落成。这座桥献给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有三个桥拱,长108米。桥头装饰有巨大的维多利亚青铜雕像,每个桥墩也装饰有寓言石灰华雕塑 这座现代大理石纪念碑是纪念锡耶纳的圣凯瑟琳,由雕塑家弗朗西斯科·墨西拿于1961年创作,并于1962年在此落成。 天使桥(Ponte Sant'Angelo),罗马最著名的桥梁,横跨台伯河,连接着台伯河两岸。 圣天使城堡。鉴于明天开始,罗马过节,这些景点一律免费,所以,今天就不进去了,留待明天吧。 全国伤残和伤残者协会总部大楼。 台伯河畔。 正义宫,昵称“Palazzaccio”(意为“丑陋宫殿”),是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翁贝托风格建筑,为意大利最高法院及司法公共图书馆的所在地。正义宫修建于1888年至1910年。 正义宫建筑尺寸为170米×155米,规模宏大。它融合了新古典主义、巴洛克等多种风格,正面采用对称设计,有整齐排列的巨大石柱、精美的拱门和细致的装饰,展现出庄重、威严的气势。 正门及内庭院的坡道前有十尊著名法学家的大型雕像,如西塞罗等,展现了意大利法学的悠久历史。建筑顶部的青铜驷马战车,由巴勒莫雕塑家埃托雷・西门内斯创作,增添了建筑的宏伟气势。 耶稣圣心教堂,也被称为选举权圣心教堂,是罗马市中心的一个天主教礼拜场所,竣工于1917年。这座教堂是工程师朱塞佩·瓜兰迪的作品,因其丰富的新哥特式风格而被称为“米兰小大教堂”。 里佩塔的克罗地亚人圣吉罗拉莫堂区教堂。教堂与罗马的克罗地亚移民社群密切相关。 马雷斯卡尔基・贝利宫,建于17-18世纪。现在是旅馆。 意大利奢侈品牌芬迪的大楼。 全欧洲最长与最宽的阶梯——西班牙阶梯。建于1723-1725年,共138级台阶。它下连西班牙广场,上接16世纪建的双塔式圣三一教堂。 破船喷泉,位于西班牙阶梯前的西班牙广场上,船形的喷泉造型独特, 据信是由建筑师兼雕塑家吉安·洛伦佐·贝尼尼的父亲皮特罗·贝尼尼设计的,并于1629年建的。传说它的灵感来自于1598年台伯河的洪水,当时用于载人逃生的平底小船在洪水退去后留在了原地。 圣母无原罪柱,一座19世纪纪念碑,位于西班牙广场东南部的米格纳内利广场。自1953年12月以来,教宗每年都会参拝这座纪念碑,并在罗马消防员的帮助下献上一束鲜花,以纪念圣母无原罪节。 树林圣安德肋圣殿(San'Andrea delle Fratte),建于17世纪,此前的旧堂建于1192年,名为 “果园之间” 堂。教堂正面于1826年完工,采用了两层的设计,由壁柱分隔,展现出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整体线条简洁而庄重,给人以沉稳大气的感觉。 内部有一个单一的中殿,两侧各有三个小堂,入口两侧还有两个小堂。中殿的设计简洁而宽敞,让人感受到教堂的庄严和神圣。 “奇迹小堂”,为纪念1842年1月20日圣母玛利亚在此显灵,使阿尔方斯・拉蒂斯邦从犹太教改信天主教,小堂内有多梅尼科・巴尔托利尼绘制的圣母像,祭坛用雪花石膏和白色大理石装饰,还有四根绿色古大理石的科林斯柱支撑着一个破碎的三角山墙,山墙断裂处有一个由小青铜天使支撑和崇敬的 “AVE MARIA” 字母组合,堂内还有许多许愿物。 忏悔中…… 主祭台上方的穹顶有帕斯夸莱・马里尼绘制的壁画,为整个祭台区域增添了神圣而庄严的氛围。 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设计的穹顶是教堂的一大特色,其独特的造型和结构,为教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教堂内有许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乔瓦尼・巴蒂斯塔・马伊尼雕刻的大理石雕塑《垂死的圣安妮》,模仿了贝尼尼在圣方济各教堂的卢多维卡・阿尔贝托尼雕塑,展示了雕刻家在大理石上雕刻褶皱布料的才华。 这是为纪念德国雕塑家里多尔夫・沙多,在罗马著名教堂内建造的纪念碑,用雕塑艺术(胸像 + 场景浮雕)结合碑铭文字,记录他的生平与德行,也体现了19世纪罗马艺术圈的纪念文化和建筑装饰风格。 这个浮雕纪念碑是玛丽安娜・卡帕雷利的丈夫为纪念她建的。 长老会的两侧,还有贝尼尼创作的两个天使雕塑,分别是 “戴荆棘冠的天使” 和 “拿书卷的天使”。 至圣圣体堂,一座天主教教堂。该堂由圣体善会始建于1576-1596年,巴洛克风格。立面则由建筑师卡洛·莱纳尔迪建于1681年。 特雷维喷泉,即“许愿池”。许愿池(Fontana di Trevi),正式名称为特雷维喷泉,是罗马最著名的地标之一,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巴洛克艺术风格著称。 作为罗马最有人气的旅游景点之一,这里几乎到处都是游人,挤得一塌糊涂。哪里都需要排队,尤其是如果你想下去到池边的话。 许愿池建于18世纪。它背靠波利宫,是一个巨大的立面式喷泉。整个喷泉宽20米,高26米,气势恢宏。喷泉主体分为三层,中央是海神尼普顿,乘坐着由两匹海马拉动的贝壳战车;左右两边分别是象征富饶和健康的女神。<br> 雕塑极为精美,细节丰富。海神尼普顿的雕像威严庄重,肌肉线条清晰,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感;两匹海马拉着战车,一匹暴躁,一匹温顺,生动地表现出海的不同状态;周围还有许多海洋仙女、 Tritons(半人半鱼的海神)等形象,这些雕塑栩栩如生,仿佛赋予了喷泉生命。 特里维奥的圣玛丽亚教堂。教堂外观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元素,以罗马式和文艺复兴式为主。正面墙体厚重,采用砖石结构,入口处有精美的拱门,拱门上方装饰有宗教题材的浮雕,展现了当时工匠的精湛技艺。虽然没有像一些大型教堂那样宏伟壮观,但整体给人一种庄重、古朴的感觉。 教堂内部采用传统的拉丁十字式布局,中殿宽敞,两侧有侧廊和小礼拜堂。中殿的天花板较高,顶部有精美的壁画或装饰,增强了空间的纵深感和神圣感。 阿尔贝托·索尔迪拱廊街,在2003年以前名为圆柱拱廊街,是意大利罗马的一个拱廊街,以阿尔贝托·索尔迪命名。 阿尔贝托·索尔迪拱廊街位于科尔索路。原名圆柱拱廊街,得名于街对面的圆柱广场。它建于1914年,位于皮翁比诺宫的原址。该建筑为新艺术运动风格。 拱廊街里保护起来的古代马赛克地面。 位于罗马市圆柱广场的马可奥里略圆柱。这是一个多立克柱式圆柱,柱身拥有螺旋状的浮雕。马可奥里略圆柱是为了纪念罗马皇帝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而建造的,并以图拉真柱为范本。顶端的雕像是圣保罗。由于正在维修之中,包得严严实实,嘛也看不见。 罗马著名的巧克力店Venchi,创立于1878年,是意大利历史悠久且极富声誉的巧克力品牌。不过我们到这里排队是为了它家的冰淇淋。Venchi的冰淇淋同样备受欢迎,被称为 “Gelato”(意式手工冰淇淋)。使用新鲜的牛奶、奶油、水果等天然食材,不添加人工香料和色素,口感绵密细腻,口味丰富,像经典的开心果味、巧克力味、柠檬味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夏拉宫,一座由Colonna家族的一个分支建造的宫殿。它现在是罗马基金会的总部所在地。 位于安静街道上的历史悠久的耶稣会拱门。 圣依纳爵广场 (Piazza sant'Ignazio) 由建筑师菲利波·拉古齐尼于1727-1728年间设计。 罗马圣依纳爵堂(Chiesa di Sant'Ignazio di Loyola a Campo Marzio),兴建于1626年到1650年。 圣玛策禄堂(San Marcello al Corso),是罗马的一个罗马天主教领衔堂区,为枢机驻地,位于圣玛策禄广场5号。该堂供奉教宗玛策禄一世。 相传该堂就兴建在教宗玛策禄一世被关押的地点。1519年5月22日,该堂毁于大火。1527年罗马遭劫掠,兴建新堂受阻。直到1592–1597年才由丰塔纳完成了立面。教堂的外观融合了罗马式和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正面由砖石砌成,整体呈现出庄重、古朴的感觉。入口处有一个巨大的拱门,上方装饰有精美的雕塑和浮雕。教堂的钟楼位于一侧,高耸的塔楼成为了周边地区的一个显著地标。 祭坛位于教堂的东端,是整个教堂的核心区域,装饰华丽,通常摆放着与圣玛策禄相关的宗教遗物或雕像。正祭台下装饰有十二世纪的砌石工艺。 雕塑:基督从十字架上下来。 壁画是教堂内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中殿的天花板、墙壁以及小礼拜堂内。 壁画题材丰富,以宗教故事、圣经场景为主,色彩鲜艳,构图精美。其中一些壁画出自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之手,如皮耶特罗・达・科尔托纳(Pietro da Cortona)等,反映了当时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 《门徒彼得和约翰在复活的早晨跑向坟墓》,欧仁·伯南德于1898年创作的一幅画作。 圭多·雷尼:《米迦勒天使长打败撒旦》。 解结圣母(复制品)。这幅油画作者为画家Johann Georg Schmidtner,创作于约1700年,现保存于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的天主教朝圣教堂佩拉赫圣伯多禄堂中。 圣马塞洛·阿尔科尔索教堂的佩雷格里努斯小教堂。 奥雷里亚诺·米兰尼:祭坛画,约1720年。 教堂内保存着许多精美的雕塑作品,还有一些其他圣人、天使等形象的雕塑,装饰在各个角落,增添了教堂的神圣氛围。 加拿大艺术家蒂莫西·施迈茨:“生命纪念碑”。这座 8 英尺高的青铜雕像描绘了玛丽拥抱她怀孕的腹部,露出一个由抛光不锈钢制成的子宫和未出生的婴儿耶稣。施迈茨说,子宫的镜像效果让观众能够在子宫中看到自己,提醒他们,他们的生命也是从子宫开始的。 教堂中殿天花板上的壁画,题材多为圣经故事和宗教传说。壁画以天空为背景,描绘天使、圣徒等升入天堂的场景,画面宏大,人物众多且姿态各异,色彩绚丽,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高超的绘画技巧和对空间感的出色把握 。 各个小礼拜堂内也有大量壁画,这些壁画往往聚焦于特定圣徒的生平事迹,或描绘圣经中的经典场景,如耶稣受难、复活等。不同画家的风格在这些壁画中得以体现,有的细腻写实,有的则更具装饰性。 G. B. Ricci 1613年创作的耶稣受难壁画。 位于威尼斯广场的忠利保险大厦。建于1906年至1911年间。 威尼斯宫(Palazzo Venezia)位于忠利保险大厦对面,是一座砖红色的哥特式建筑。威尼斯宫采用这一名称是因为它曾经充当威尼斯共和国使馆。这座建筑始建于1455年,是罗马最早的文艺复兴建筑之一;立面右侧是中世纪塔楼。教宗保禄二世曾居住于此。这座建筑成为教宗住所,庇护四世将这座建筑的大部分给予威尼斯共和国用作使馆。在19世纪,这座建筑是奥匈帝国驻梵蒂冈使馆。<br> 1917年,意大利获得这座建筑的所有权。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办公室设在Sala del Mappamondo,官邸也设在宫内,墨索里尼大多使用这座宫殿的阳台向聚集在威尼斯广场的人群演说。威尼斯宫博物馆设在这座建筑内,包括美术馆,主要是从公元初到文艺复兴早期的陶器、织锦、雕塑。 维托里亚诺(Vittoriano),又称为维克多艾曼纽二世纪念堂(Monumento Nazionale a Vittorio Emanuele II),也被称为 “祖国祭坛”(Altar of the Fatherland),位于意大利罗马威尼斯广场和卡比托利欧山之间,用以纪念统一意大利的第一位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 纪念堂由朱塞佩·萨科尼设计于1895年,雕塑全部由意大利的雕塑家雕刻。1911年开工,完成于1935年。 《为祖国牺牲的荣耀》 ,维托里亚诺(Vittoriano,即 “祖国祭坛” )建筑群中的重要雕塑作品,旨在歌颂为意大利独立、统一牺牲的军人,传递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价值观 。 浮雕画面中央的“戴王冠、持权杖”雕像,就是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象征意大利统一后的国家主权与君主权威。<br>两侧的浮雕群,以 “历史叙事” 为核心。<br>左侧:展现 “意大利统一前的民族觉醒”—— 民众、志士、英雄人物集结,呼应 “复兴运动” 时期为独立而战的历史。<br>右侧:呈现 “统一后的国家荣耀与使命”——人物围绕 “国家建设、文明传承”,强化“新生意大利的责任与理想”。 圆顶建筑是圣雷多圣母堂(Santa Maria di Loreto),一座16世纪教堂,位于同名广场26号,靠近维托里亚诺纪念堂。 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者纪念碑,带有永不熄灭火焰的无名战士之墓,位于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纪念碑的罗马女神雕像下方。 纪念堂用布雷西亚的纯白大理石建造,设有宏伟的阶梯,高大的科林斯圆柱,喷泉,巨大的埃马努埃莱二世骑马雕像,和两尊双轮战车上的女神维多利亚雕像。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骑马雕像。 建筑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整体造型宏伟庄严,借鉴了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元素。 建筑以白色大理石为主要材料,外观线条简洁明快,给人一种肃穆、大气的感觉。 这座建筑宽135米,高70米。如果包括双轮战车和维多利亚女神,高度达到81米。 正面有巨大的柱廊,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相结合,气势恢宏;顶部有一座象征意大利的巨型青铜雕像,进一步增强了建筑的威严感 。 正在施工的威尼斯广场。 纪念堂的底层设有意大利统一博物馆。 附近的圣依纳爵堂(Chiesa di Sant'Ignazio di Loyola)。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