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戏台:消逝与永恒的对话

山中老酒

<p class="ql-block">  过去的村子几乎是村村有寺庙,庄庄有戏台。</p><p class="ql-block"> 一般都是南台子北庙。因为庙里是神,所以庙里的神都是跟皇帝一样坐北朝南,而唱戏是给庙里的神唱的,所以台子都是坐南朝北的。</p> <p class="ql-block">这次参观的“山西古戏台”摄影展,是刘朝晖老师用二十载光阴凝成的一场视觉思辨。他以镜头为笔,记录下那些曾承载忠孝悲欢、祈禳社火的乡野灵魂。</p> <p class="ql-block">策展人言</p><p class="ql-block">古戏台作为山西重要的村落文化景观,曾经是乡野的灵魂,是风俗与信仰的家园。</p><p class="ql-block">这次展出的近百幅山西古戏台摄影作品,是刘朝晖从文献纪实、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对山西古戏台长达二十多年影像记录的总结。</p><p class="ql-block">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将看到众多老戏台的今日状貌以及古戏台与当代乡村生活的共生图景。这些作品不只局限于类型学的多角度拍摄和传统纪实摄影的文献属性,也是他在《上庙的日子》古庙会专题之后,为我们呈现的关晋地风土建筑与现代生活依存关系的纪实摄影专题。</p><p class="ql-block">刘朝晖用这些影像告诉我们:消逝与永恒从来不是对立命题﹣﹣当古戏台卸下演剧的实用功能,正是其文化象征意义获得美学重生的时刻。</p><p class="ql-block">这既是一次对山西古代建筑遗产的致敬,也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辨。</p><p class="ql-block">杜永盛,张铠栾</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9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忆江南·古戏台影展</p><p class="ql-block">残台静,苔色上雕梁。</p><p class="ql-block">曾伴鼓锣催日月,也随灯影话兴亡。</p><p class="ql-block">烟火绕村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风雨里,廿载镜头忙。</p><p class="ql-block">卸了笙歌魂未散,留些旧梦续新章。</p><p class="ql-block">文脉暗中长。</p> <p class="ql-block">  鹧鸪天·观古戏台影展</p><p class="ql-block">数载行乡踏露尘,镜头追记古台魂。</p><p class="ql-block">残垣锄影留痕旧,老巷乡人入梦真。</p><p class="ql-block">霜雪路,岁时轮,抢救遗韵付晨昏。</p><p class="ql-block">戏台卸却当年戏,文化根苗赖此存。</p> <p class="ql-block">南乡子·古戏台影像志</p><p class="ql-block">数载走乡关,残壁锄痕入镜看。</p><p class="ql-block">抢救遗踪留记忆,辛艰,雪落新妆映古垣。</p><p class="ql-block">消逝不须叹,文化根魂赖此传。</p><p class="ql-block">岁月淘沙痕未改,拳拳,卸却笙歌韵永绵。</p> <p class="ql-block">洪洞水神庙戏曲壁画</p> <p class="ql-block">从洪洞县的水神庙壁画到临汾鼓楼前的石板路,每一帧都带着时间的温度。我驻足于《水神庙戏曲壁画》前,仿佛听见那早已散去的锣鼓声,又似看见百姓围坐、灯影摇曳的村落盛景。</p> <p class="ql-block">满庭芳·观山西古戏台摄影展</p><p class="ql-block">晋土遗台,苔痕凝黛,曾随鼓板晨昏。云衣翻处,灯影落星辰。忠孝悲欢暗写,风前语、渐入乡尘。年时里,祈禳社火,烟火护田屯。</p><p class="ql-block">廿年踪迹在,镜中留影,未让沉沦。更催得、残梁重理苔纹。纵使笙歌渐远,余韵在、根脉潜伸。春还到,旧痕新色,无语亦传薪。</p> <p class="ql-block">山西晋南与晋北因地域文化差异,流行的戏曲剧种各有特色:</p><p class="ql-block">晋北地区</p><p class="ql-block">晋剧(中路梆子):虽以山西中北部为核心流行区,在晋北也广泛传播,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风格高亢激昂,前文已有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北路梆子:主要流行于晋北及内蒙古、河北部分地区,属梆子腔系,唱腔比晋剧更粗犷豪放,节奏强烈,擅长表现历史战争、英雄传奇类剧目,代表性剧目有《金水桥》《打金枝》等。</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五台属于晋北,记忆里小时候每年的夏天假期会回姥姥家。阴历七月十五左右,会蒸花馍,还会祈雨唱戏。一个村子唱戏,周围十里八乡的亲戚都会来走亲戚看戏,家家招待,街市上就是赶大集,卖吃的,喝的,用的。</p> <p class="ql-block">唱戏之前,天不亮村里的年轻后生们要到村外背会龙王爷,每个地方风俗不同,请的神也不同。背回到大队部,每一家要拍一个男丁跪香,一家一注,直到下雨。我记忆里有一次请的“王爱爱”,唱的“打金枝”等,我的一点戏曲知识就是那会儿来的。</p> <p class="ql-block">老家招待客人的的主要就那么几样,五台烩菜,有豆腐丸子的那种,糜子粉,油糕。记不得那是唱到了第二还是第三天的下午,一场暴雨来临,从山上下来的大水,把来不及收拾避雨的小商贩的盆盆碗碗冲的飘满街道……</p> <p class="ql-block">晋南地区</p><p class="ql-block">蒲剧(蒲州梆子):晋南最具影响力的剧种,因发源于古蒲州(今永济)而得名,流行于晋南、陕西东部、河南西部等地。唱腔高昂激越,表演夸张豪放,尤以“帽翅功”“翎子功”等特技见长,传统剧目有《薛刚反唐》《麟骨床》等。</p> <p class="ql-block">眉户(迷胡):流行于晋南及陕西等地,曲调委婉细腻,更贴近民间生活,多表现家庭伦理、民间故事,剧目如《张连卖布》《梁秋燕》等,语言通俗,生活气息浓厚。</p> <p class="ql-block">上党梆子:主要流行于晋东南上党地区(今长治、晋城),虽属晋南文化圈边缘,风格独特,融合了梆子、昆曲、罗罗腔等元素,唱腔浑厚雄壮,代表剧目有《三上轿》《白蛇传》等。</p><p class="ql-block">这些剧种因地域风俗、语言声调差异,在唱腔、表演、剧目上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山西丰富的戏曲文化。</p> <p class="ql-block">阳城汤帝庙戏台</p> <p class="ql-block">没有整理照片,拍照直接上传,连带着作者的说明,给感兴趣的朋友提供方便,也为山西各地朋友看到自己家乡的戏台能认出来。</p> <p class="ql-block">寿阳县戏台壁画</p> <p class="ql-block">刘老师再给参观着讲解。</p> <p class="ql-block">非常喜欢戏台前有人物的这些照片,不管是请的人,还是扑捉到的当地百姓,因为人物让戏台有了历史,有了温度,有了故事,有了感情。</p> <p class="ql-block">戏台产生于古代的祭祀酬神,从汉代文献《汉书》记载 “露台” 开始,到宋金时期中国戏曲形成,真正的戏台正式出现,古戏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戏台的修建始于宋代,历经金元,到明清时期逐渐成熟并大量修建,遍布于我国各地区的村落中。</p> <p class="ql-block">戏台建筑作为一种表演场所,其前身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露台”类建筑,它不仅是表演场所,还是重要的祭祀场所。《汉书·文帝纪赞》中记载露台用于演出:“(文帝)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乐舞发展到了兴盛时期,出现了专门为演出而准备的“舞台”与“砌台”,《太平广记》卷二一九记载:曲罢,觉胸中甚热。戏于砌台,乘高而下,未及其半,复为后来者所激,因扑于地”。
虽然戏曲表演最初是为了酬神娱神,但社会发展,人们追求身心娱悦的倾向日益旺盛位于寺庙内的戏台虽最初是为了酬神娱神,从明代开始更多的是为了娱乐自身,如会馆戏台、庭院戏台和酒楼戏台,这些戏台并不是按照寺庙内的戏台定期进行表演,而是更加日常化。</p> <p class="ql-block">山西戏台类型丰富多彩,戏台作为聚落文化的一种载体和社会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与村落和神庙、祠堂这些公共空间联系在一起。进入金元戏台得到发展。自元代起,山西村落中演剧活动逐渐兴盛,在乡野间诞生了众多戏台。到了清代山西达到 “村村有庙,庙庙有台” 的程度,庙前建戏台成为村落内的重要建筑景观和公共空间。</p> <p class="ql-block">与刘朝晖先生合影,从上学时就听到这个名字,一直没有机会相识</p> <p class="ql-block">穿行其间,一座座褪去了笙歌的古戏台,在黑白影像中更显沉静。安国寺前的空地堆着木材,白鹤殿外雪落无声,东街门前的石狮依旧守望。它们不再喧闹,却将根脉深埋在这片土地之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