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由江而赣”,领略“王者归来”一一走进江西省博物馆

沧海

<p class="ql-block">炎热的暑期,到达南昌后,立即打车前往江西省博物馆。车过一壮观的大桥,一问才知竟是英雄桥,它为南昌这座英雄城添加了新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一进江西省博物馆,迎面而来的就是一面巨型的由瓷片贴成的山水画。在馆内徜徉4个小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赣地文明与自然、历史的交融,尤其是“由江而赣”和“王者归来” 两大主题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令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江而赣”一一水系孕育的文明史诗</p><p class="ql-block">江西省因赣江得名,而赣江又由章江、贡江合流而成,其名暗含“章贡合流”的智慧。博物馆通过史前遗址、青铜器、陶瓷等文物,展现了江西如何在水系滋养下发展出独特的文明脉络。</p><p class="ql-block">赣江作为南北交通动脉,催生了唐宋时期景德镇瓷器、樟树药材等商业繁荣,那些瓷器上的水波纹饰,仿佛仍在诉说“以水为生”的生存哲学。</p> <p class="ql-block">红色革命的“王者”地位一一</p><p class="ql-block">井冈山斗争、瑞金苏维埃政权等展区,以草鞋、煤油灯等实物,讲述了江西如何成为中国革命的“精神高地”。少年志愿讲解员的讲述更吸引着人们,认真聆听那些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红色故事。</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中原士族南迁至赣南,客家人沿赣江流域扎根,语言、建筑(如围屋)中可见多元文化碰撞的痕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西物产丰富,人文工艺亦多彩。</span>鄱阳湖湿地的生态文化,更揭示江西人“靠水吃水”却敬畏自然的传统,如“禁渔”习俗与候鸟保护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江西<span style="font-size:18px;">景德镇</span>的地位颇高,被誉为“千年瓷都万年窑火”。这一称号源于其悠久的制瓷历史和连绵不断的窑火传承。 ‌</p><p class="ql-block">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因宋真宗赵恒在景德元年(1004年)将年号“景德”赐予此地,并在此地烧制御用瓷器,瓷器底款标注“景德年制”,自此“昌南镇”更名为景德镇。其制瓷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汉代,而官窑和御窑制度则分别延续了1000多年和600多年。 ‌</p> <p class="ql-block">“王者归来”一一历史高光的现代回响</p><p class="ql-block">江西曾因地理位置边缘曾被视为“吴头楚尾”,但江西省博物馆以恢弘的展陈颠覆了人们这一刻板印象,展现出其作为“王者”的文明贡献。比如,青铜时代的辉煌: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器(如伏鸟双尾虎),证明三千年前的江西并非蛮荒之地,而是与中原文明并行的方国重镇。</p> <p class="ql-block">水与火的文明辩证法一一</p><p class="ql-block">江西的历史仿佛一场“水与火”的对话:赣江的柔韧滋养出景德镇瓷器的温润,而革命烽火又淬炼出刚毅的脊梁。江西省博物馆以“王者归来”为喻,不仅是对历史地位的重新确认,更暗含对未来的期许——在生态保护与文化遗产传承中,江西正以低调而自信的姿态“归来”。</p> <p class="ql-block">离馆时回望江西省博物馆建筑轮廓,恍觉它如一方青铜鼎,以江水为纹、以历史为足,稳稳托起这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