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凤凰古城的中心,有一堵影壁墙,是游客必到的打卡地。墙上的“凤凰城”三个字,是朱镕基总理的亲笔题字。我与江苏美友明心老师便在这里留下了合影,背景是古色古香的影壁,心中却已悄悄向往起不远处的沈从文故居。</p> <p class="ql-block">沿着影壁墙对面的中营街步行百余米,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两旁是古朴的木结构建筑。不多时,我们便来到了一座低调却意义非凡的宅院前。门楣上挂着“沈从文故居”的匾牌,我与上海同行的贝贝老师在这里合影留念,传统服饰与古宅相映成趣,仿佛穿越了时光。</p> <p class="ql-block">走进故居,眼前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清晚期的穿斗式木结构,占地六百平米。正房与厢房围绕着中间的天井,红岩方石板铺就的庭院显得古朴而宁静。屋内陈列着沈从文先生的遗稿、遗墨、遗像以及他生前使用过的书桌、藤椅、架子床等物件,一切都仿佛还带着他的气息。墙上的一张张照片、一行行文字,讲述着他从湘西少年成长为文学大家的历程,而《边城》的灵感,正是在这院落中悄然孕育。</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先生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历史文物研究家。他十四岁便投身行伍,游历湘川黔边境。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写下了《长河》《边城》等不朽之作。他曾在青岛大学、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后回到北京大学,建国后则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先生在北京病逝,但他的文字与精神,却在凤凰古城的这座故居中静静延续。</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陈列室中驻足,看着那些泛黄的手稿与旧物,耳边仿佛响起了沈从文在《抽象的抒情》中的那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不仅是他对文学的思考,也是他对生命的凝视。</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的厢房中,我站在一扇雕花木窗前,向外望去,庭院深深,时光仿佛慢了下来。兰州美友会会长悟为老师为我拍下了这张照片,那一刻,我仿佛也成了这座院落中的一份子,与沈从文先生的精神悄然对话。</p> <p class="ql-block">这次凤凰之行,不仅是一次对古城风貌的探访,更是一次与文学灵魂的邂逅。沈从文故居,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通向心灵深处的桥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