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煤核

A-lin

<p class="ql-block">  盛夏七月,热浪滚滚,全国上下都生活在高温炙热之中。</p><p class="ql-block"> 辽宁这两天的天气就是热热热。40.9°C、40.7°C、40.2°C,超过40°C的高温已出现,有多地出现“桑拿感”。嗨!就这样的天气只能躲在家里,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  当你一路跋涉,在岁月中改变了模样,冷不丁回眸时,那远去的蹉跎泥泞都变成了美好、有趣。</p><p class="ql-block"> 一段50多年前的尘封往事,居然成了这几天挥不去的记忆。那是60年代末,我们小时候发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冬天很冷,取暖基本上都是烧煤炉,而且煤都是定量供应的。其中有煤块、有煤面,后期有了蜂窝煤。</p><p class="ql-block"> 东北的冬天更是寒冷无比,有时北风呼啸,有时大雪纷飞。每年都是从10月下旬开始就冷了起来,到第二年4月份左右才脱下棉衣,煤炉也相继撤掉。这样供应的煤根本满足不了这么长时间的使用。为了能够帮助妈妈解决这个困惑,我们就绞尽脑汁想办法,那年我才13-14岁。</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是1959年被下放到鞍山的,住在二道街与前进路的交叉口的西北面,沿街的人民医院后面,是一栋小白房(被称为日本小白房),由南向北并排五栋,我家在北数第二栋。</p><p class="ql-block"> 在我家西北方向500米处,有一家酿酒厂,他们生产用烧锅炉。每天都要倒煤灰,上午下午各两次。倒出的煤灰中,有很多没完全充分燃烧的煤核,有的是呈黑灰色的,有的是呈黑色的,还可以二次燃烧。这是邻居家小伙伴提供的信息,所以当我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可以把它们捡回来再利用,心里特别高兴。</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这项工作一般都在冬天进行,所以爸爸也是在家里放寒假。我们哀求爸爸为我们做捡煤核的工具。他用粗钢丝或者是铁丝帮我们做了五齿耙,又准备了两个小筐或者是两个小水桶,棉手套等等。准备工作就绪,说干就干。</p><p class="ql-block"> 每年从秋天开始,每天写完作业,我就带着小我三岁的妹妹,穿上棉衣,戴上围巾、手套、口罩,全副武装。上午9.30左右就等候在倒煤核的地方。这时已经有六、七个差不多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们等在这里。只要倒煤灰的叔叔推着车一出现,我们就奋不顾身的蜂拥而上,开始抢。叔叔在一旁大喊:慢点,等晾一晾再捡。我们顾不了那么多了,也几乎没有听见他在喊什么,只顾占好有利地形往前冲。</p><p class="ql-block"> 好在大家都熟悉,也有规矩,戴着口罩,右手用耙子扒,左手往小筐子里捡。我们八九个人均匀的分散在煤堆四周,这样不会打架,各有各的地盘。我们每个人都高度集中,目不转睛的盯着煤堆,做着相同的动作。不到20分钟,一个大煤灰堆,就这样被我们翻个底朝天,我们也成了灰人。大家直起腰,互相对视着对方,看着脏兮兮的脸和手套鞋子,都诡异地笑了。看着手里拎着的小筐小捅,还是很有收获,也很满足。紧接着就是第二轮疯抢,继续扒、继续捡。快到中午时,我们的工作圆满的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一边走,一边躲着脚,将鞋子上的煤灰都抖掉,将手套、帽子、围巾摘下来,使劲的抖抖,再把衣服裤子拍打干净。看着装满煤核的小筐,我和妹妹都开心的笑了。因为,我们能帮妈妈做事情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经济不断发现,人们都过上了吃饱穿暖的生活,住房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都住上了暖气房,再也看不到炉子烧饭取暖了,也看不到有倒煤渣的地方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