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名居行】走进林语堂故居,品味"生活的艺术"

下雨了

<p class="ql-block">昵称:下雨了</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960904</p><p class="ql-block">图片:夏雨</p> <p class="ql-block">  七月的漳州,空气中弥漫着龙眼花的甜香。我踏着斑驳的石板路,来到位于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的林语堂故居。这座始建于清代的闽南传统民居,白墙灰瓦,飞檐翘角,在夏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宁静。推开厚重的木门,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文学大师成长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故居内,一方天井洒落着细碎的阳光,墙角的老梅树依旧苍劲。我驻足在林语堂幼年读书的书桌前,木质桌面上还留着几处墨渍。导游轻声讲述,少年林语堂常在这里苦读至深夜,母亲总会为他准备一盏清茶。最令我动容的是书房墙上挂着的一幅字:"读书最乐"。这是林语堂父亲林至诚的亲笔,简简单单四个字,却道出了这个牧师家庭对知识的虔诚。站在天井里,我似乎听见百年前孩童的读书声与母亲轻唤"吃饭了"的闽南乡音交织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在二楼的"烟雨人生"展厅,一组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张泛黄的照片记录着1936年林语堂全家在纽约公寓的场景:他坐在藤椅上写作,妻子廖翠凤在插花,三个女儿围坐读书。解说员说,林语堂每天写作四小时,雷打不动,其余时间则尽情享受家庭生活。这种"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态度,正是他《生活的艺术》一书的最好诠释。站在露台上眺望远处的香蕉林,我突然明白了他笔下"宅中有园,园中有屋"的理想生活从何而来。</p> <p class="ql-block">  穿过回廊,来到陈列室。玻璃柜里静静躺着一台老式打字机,这是林语堂在哈佛大学留学时使用的。1923年,年轻的林语堂就是用它完成了博士论文《古代中国语言学》。更令人惊叹的是旁边展出的"明快中文打字机"模型。1947年,林语堂倾尽家财发明了这台融合了汉字部首的创新型打字机,虽然最终未能量产,但他对母语的热爱与创新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触摸着展柜,我仿佛看见这位文学大师伏案钻研的身影,听见键盘敲击间流淌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驻足良久的是故居后院的"有所思"亭。这是按林语堂晚年台北故居的凉亭复建的,亭柱上刻着他手书的对联:"文章可幽默,做事须认真"。1935年,林语堂用英文写就的《吾国与吾民》在西方引起轰动,让世界看到了真实的中国。而他在抗战期间创作的《京华烟云》,更是用文学的力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人的抗战精神。抚摸着亭柱上的刻痕,我似乎触摸到了一个文化使者的赤子之心。</p> <p class="ql-block">  参观结束时,我在纪念品商店买了一本《生活的艺术》。店员告诉我,这本书在全球已发行四十多种语言版本。翻开扉页,林语堂的话映入眼帘:"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这句话如清泉般流入心田。在这个崇尚"内卷"的时代,林语堂提倡的"闲适哲学"显得尤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我漫步在故居外的香蕉林中。微风拂过,叶片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这位文化大师的故事。林语堂用一支笔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用文字诠释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他的故居不仅保存着往昔的记忆,更传承着一种生活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心灵的从容,在平凡日子里发现诗意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回望暮色中的故居,白墙上的爬山虎轻轻摇曳。我想,这就是名人故居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在时空交错中与伟人对话,最终将那些闪光的精神化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这个七月,林语堂故居给我的不仅是文化的熏陶,更是一把开启智慧生活的钥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