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月7日,人民日报发文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的文章,引起讨论。</p> <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同志”是最美、最广泛、也是最通用的称呼,如今却在不经意间渐渐被淡忘。</p><p class="ql-block">“同志”一词最早见于《国语·晋语四》,书中“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道出其本源——原指志同道合、为共同理想事业奋斗的人,最初多用于政党内成员。</p> <p class="ql-block">后来,这个称呼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成为不分男女老少的通称:男性可称男同志,女性可称女同志;对年长些的尊称为“老同志”,或者加上姓如“老王同志”,透着敬重;对年轻些的唤作“小同志”,或者带姓称呼“小王同志”,满含关怀。</p><p class="ql-block">然而,在不经意间,“同志”这个最美的称呼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随着时代变迁,人与人交往中的称呼也悄然发生着改变。</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常用称呼则丰富多样,“帅哥”“美女”“师傅”“老师”“某总”等随处可闻。女性同胞中,只要年纪不算太大,都能用“美女”相称,衍生出“老美女”“小美女”“美女姐姐”等称呼;年轻女性还可被唤作“小姐姐”。男性方面,年轻人常用“帅哥”“小帅哥”“小哥哥”,像“快递小哥”“外卖小哥”便是典型;年长者则多被称为“师傅”“老师”或“先生”。</p><p class="ql-block">此外,在姓氏后加“总”的称呼也很常见,“王总”“李总”“张总”等比比皆是。无论大老板还是小老板,甚至不是老板的人,都可能被称作“总”,这个称呼的适用范围着实宽泛,“总”已泛滥。</p><p class="ql-block">这些新兴称呼并非不可用,但在小仙看来,“同志”依旧是最好的称呼。它不分身份地位,无关贫富贵贱,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老百姓,通通可以称同志。</p><p class="ql-block">“同志”一词在中国社会有深厚的历史合法性, 1950–70年代,“同志”是全民通用称呼,消除身份差异,传递“劳动光荣”“人民公仆”的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早在革命年代,1921年中共一大党纲明确党员互称“同志”,体现党内民主平等;建国后,1965年中央发文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成为反官僚主义的符号。党内已多次规范称呼(如十八届六中全会),2025年中央纪委进一步要求严肃党内称呼。</p><p class="ql-block">7月7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在近期呼吁恢复“同志”称呼,并强调其背后的社会价值观、传统文化回归和平等理念,这是社会风气重归淳朴的表现,也是对社会风气的引导。</p> <p class="ql-block">如今职场等级化,“老板”“某总”盛行;还有商业盛行的“亲”“宝”“家人们”等话术缺乏真诚;甚至体制内官员称“老大”、“老板”滋生官僚主义心态,这些风气确实不好。</p><p class="ql-block">“同志”称呼有助于重塑平等、真诚的人际关系,抵制称呼市场化和江湖化倾向。恢复“同志”可重塑清朗的政商关系与社交伦理。</p><p class="ql-block">然而,被一些人污名化的“同志”这一最美称呼能重归主流吗?</p><p class="ql-block">“同志”称呼重归主流并非全盘替代现有称呼,也难以全盘替代现有称呼,而是在公共领域重建其平等价值。</p><p class="ql-block">“同志”称呼能否重回主流,本质上是一场语言复兴与社会价值观的博弈。从历史积淀、现实需求到文化阻力来看,这一倡议既具备可能性,也面临显著挑战。</p><p class="ql-block">不管怎样,人民日报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引发关注也算是一场文化觉醒吧。</p><p class="ql-block">吕士攸仙 2025年7月11日 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