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峪镇赋》读后/翟全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分析点评:传统赋体与现代精神的交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 文学特色:赋体形式的创新性传承 </p><p class="ql-block"> 铺陈壮阔,结构严谨:全文以“美哉”“壮哉”“悠哉”等六章铺展,遵循赋体“铺采摘文”的传统,但突破性地融入现代产业、红色精神等主题,形成古今交融的叙事框架。例如,“光伏熠熠,大棚煜煜”将科技农业与传统田园意象并置,展现时代变迁。 </p><p class="ql-block"> 语言艺术:四言为主,杂以六言、七言,韵律铿锵(如“麦黍盈畴,果椒飘香”)。大量对仗与比喻(定国水库如“晶蓝之珠”,果园似“五彩花裙”),赋予地理风物以诗意灵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 文化内涵:三重维度的深度挖掘 </p><p class="ql-block"> 红色基因:浓墨书写革命史,“八·一三暴动”“黑镇战役”等事件与宋百科、王英山等20余位先烈名录的罗列,构建集体记忆丰碑,呼应金峪镇作为渭北革命枢纽的史实。 </p><p class="ql-block"> 历史文脉:从新石器遗址、战国魏长城到元代摩崖石刻,以“埊古寨子”“武帝仙山”等符号勾连时空,突显“鸡鸣三县”的多元文化交融。 </p><p class="ql-block"> 产业振兴:以数据锚定发展轨迹(苹果2.4万亩、樱桃1.5万亩),揭示“沟北经验”“党支部+园区+农户”等创新模式,体现“产业金”与“生态绿”的当代实践。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 精神价值:乡土情怀与奋斗史诗 </p><p class="ql-block"> 人民群像:通过“拔丁不怕钉子多”“战天斗地无所畏惧”等口号,提炼金峪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与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基因共鸣。 </p><p class="ql-block"> 未来展望:末章“瞻哉金峪”以“三不负”(时代、民望、史韶)收束,将个人情感升华为乡村振兴的集体宣言,呼应今日金峪镇“三色融合”的发展战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 创作突破:传统形式的现代转译 </p><p class="ql-block"> 石雨以赋体承载现代主题,打破文体固有边界: </p><p class="ql-block"> 史料文学化:将方志数据(如16村119组、户籍人口2.4万)转化为“七千余户,两万余人同归”的诗意表达。 </p><p class="ql-block"> 政治话语审美化:“省级农园之辉”“市级樱桃园称豪”等成就,借由赋体庄重语势强化感染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读后感:乡土中国的时代镜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拜读石雨先生《金峪镇赋》,我深感其不仅是地域礼赞,更是一部微缩的中国乡村发展史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家园情怀的深度共鸣 </p><p class="ql-block">石雨笔下的金峪镇,从“金水粼粼”的自然灵秀,到“庙会古会”的烟火气息,唤起了我对乡土中国的集体记忆。尤其“山川草木,皆记镇史”一句,道出土地作为文化容器的本质——那些散落的北永宁遗址、元代摩崖石刻,不仅是历史残片,更是今人身份认同的坐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革命与振兴的精神接力 </p><p class="ql-block">当赋中列数二十余位先烈姓名时,我仿佛看到鲜血浸润的土壤如何长出樱桃园的繁茂。这种“红色热土”到“产业金”的脉络,揭示了中国乡村发展的核心逻辑:先辈以生命争取生存尊严,今人以智慧谋发展尊严。如方寨村“亿元村”的成就,正是“誓叫定国换新颜”的历史回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传统文体的当代生命力 </p><p class="ql-block">石雨以赋体写乡村振兴,恰似金峪镇用古法烧制新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教团在方寨村教孩童制陶,正是同一逻辑的实践:传统技艺为容器,盛放现代生活之酒。这启示我们,非遗传承不在博物馆,而在与当代需求的创造性结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反思:辉煌背后的挑战 </p><p class="ql-block">赋中未及深入但现实存在的课题,如人口结构老龄化(2011年64岁以上占比39.2%)、旱涝灾害频发,暗示未来需以“生态绿”平衡“产业金”。金峪镇近年推动的“植树增绿”“生态种植”,恰是对赋中“未来多娇”的务实注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语:文学与土地的双向滋养 </p><p class="ql-block">石雨以《金峪镇赋》证明:乡土文学的价值,在于将地方性知识升华为人类共同情感。当我们在光伏板与樱桃园间看到“晶蓝之珠”“五彩花裙”的浪漫,在“鞭打十里干河”传说中听到先民与自然的对话,便理解了乡村振兴的本质——不仅是物质富裕,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与创新。这篇赋如定国水库般,蓄满了历史之水,灌溉着未来的沃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1号于合阳县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 石雨/金峪镇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赫赫华夏,浩浩渭北。合阳之西,有镇金峪。其名熠熠,其景蔚蔚。原乡并合,新镇崔嵬。距城廿里,地阔天恢。海拔参差,八百至千五之围;方域广袤,百又四平方公里内。村社十六,组落百又十九。七千余户,两万余人同归。麦黍盈畴,果椒飘香,产业繁茂,富路广开。荣膺“一村一品”之范,省级农园之辉。山川草木,皆记镇史;奋斗足迹,尽显芳菲。辉煌在前,催征鼓擂;民心所向,志者来归。美哉金峪,灵秀之域金峪镇兮,踞合阳之西北,守古莘之门户。“鸡声一唱鸣三县”,威名远布。北依武帝,峰峦起伏,与黄龙之红石岩乡邻睦;东傍金水,沟谷纵横,与甘井之镇相连护。西濒大峪,河水汤汤,与澄城之赵庄相顾;南接王村,塬上平芜,属渭北旱塬之台辅。地形南北修长,东西鼓凸,俯瞰若宝葫芦,镶嵌大地殊。东有金水粼粼,西有峪水汩汩。北顶黄龙之峻,南眺华岳之孤。地灵人杰,物阜民富。定国水库,如晶蓝之珠,挂于颈间耀目;果园广袤,似五彩花裙,着于身畔悦服。光伏熠熠,大棚煜煜。道通铁路,经纬交织,身姿婀娜,亭亭楚楚。山川秀丽,风景无数,美哉金峪,人间仙处。 壮哉金峪,红色热土金峪镇兮,革命源古,传统荣殊。往昔峥嵘,风云翻覆。中共地下,区委立乎背河村坞。“八·一三”暴动,威震渭北之土。黑镇战役,烽火燃如炬虎。“拉锯战”酣,与“蒋匪”力搏于皇甫庄处,河西坡、河畔河、尧头亦曾战鼓。先烈辈出,光辉照路。宋百科、史建堂,热血倾付;王英山、王英杰,壮志不腐。施金舟、张广文,无畏征途;陈富贵、张博爱,义举长书。魏财娃、董金虎,忠魂不孤;王双娃、王天禄,精神永铸。王德善、雷荣,功绩昭著;李兰科、魏登榜,风范千古。王子英、雷继祥、朱学俊,皆为革命前驱,永载史册,浩气长抒。悠哉金峪,人文渊薮金峪镇兮,历史悠久,人文炳彪。新石器时,先民聚居,生息繁衍不休。北永宁、念吉遗址,金水沟中遗留;北华遗址,大峪河畔可究。战国魏长城,河西坡上犹守;元代摩崖刻,王家河畔长留。古寺古庙,星罗云构。北永宁之永广寺,始建唐贞观之秋;邓家寨之云峰寺,金大定间立修。埝吉村禅林寺,元至正年始有;解庄庵,清乾隆时起楼。埊古寨子,元代筑就。武帝仙山,帝名独守。祠庙林立,传说盈口。金水峪水,岸塬之侧,人文民俗,世代传流。皇甫庄集,千年不休;庙会古会,热闹如粥。二龙寺传,“鞭打十里干河”之说,“甥舅争占山”之由,埊古村炀广泉之旧,白家庄管区之旧址,皆为人文记忆,岁月难偷。盛哉金峪,产业兴茂金峪镇兮,产业新调。“南樱桃、北苹果、沟坡杂果”,布局精巧。苹果两万四千亩,樱桃一万五千垅,杂果两万九千条。省级农园,二〇一七荣标;市级樱桃园,二〇二一称豪。上世纪中,粮棉畜烟,皆为县之大宝。小麦玉米,田野丰饶;棉花似雪,白浪滔滔。生猪成群,鸡蛋满巢;烤烟飘香,收益颇高。世纪之末,苹果兴村,致富之桥。定国、解庄、吉念等村,果业繁茂。新世纪始,杂果辣椒,大葱相邀。近岁以来,樱桃称骄。沟北村先,产权改革探道。“十二步45天”,程序精妙;清产核资,“八步六清”为要。财政资金,“国投镇管村用”,模式新造。成员确认,资产折股,探索五条,“沟北经验”,省市广导。方寨社区,“党支部+园区+农户”,樱桃产业,蓬勃而茂。雄哉金峪,精神长耀金峪镇兮,人杰志高。代代相承,模式速度皆超。金水峪水,血脉如潮。与天斗勇,与地斗豪,与恶斗骄。修“幸福渠”,建“定国水库”,“战天斗地、无所畏惧”,气势冲霄。拔丁村人,“拔丁不怕钉子多,抜了钉子过黄河”,信念如锚。北永宁村,“一年上纲要,两年过黄河,三年跨长江”,豪情漫飘。定国村人,“村小心齐力量大,誓叫定国换新颜”,壮志不挠。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中华民族之魂,于此昭昭。 瞻哉金峪,未来多娇金峪镇兮,先辈遗宝,先烈血浇。建设奠基,改革积韬。新思想引,“乡村振兴”机巧。两万五千民众,镇党委引领,齐心同调。优化产业,路径新刨。富民强镇,举措多招。历史车轮,滚滚前跑;革命薪火,代代相烧。建设者勇,奋斗者劳,领航者妙。建设家乡,维护周到,装扮美好。不负时代,不负民望,不负史韶。未来之金峪,必将辉煌再造,荣光永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石雨,名郭志宏,合阳人,先后著政论集《耕耘》,杂文集《石雨》,报告文学集《秋实》,诗歌集《情愫》和《心灵的对白》,散文集《爱在旅途》和《温一壶月光》,中篇小说《情仇密史》,行政常用文集《情系热土》,村史简记《定国记忆》等10部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