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初夏希·土游D12(土1d5.18周日-伊斯坦布尔)

LJing

<p class="ql-block">早!伊斯坦布尔</p><p class="ql-block">宾馆餐厅环视,博斯普鲁斯海峡对面的亚洲,老城区的蓝色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地理位置优越,历史厚重的千年城市</p> 圣索菲亚大教堂 <p class="ql-block">早餐过后,9:40am路过蓝色清真寺⬇️,微雨,我们去排队买索菲亚大教堂的门票</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的街猫,也是一景⬇️</p> <p class="ql-block">排队买票过程约半小时,人还是比较多⬇️(票价含圣索菲亚大教堂博物馆400多人民币/人,2180里拉/人)</p> <p class="ql-block"><b><i>圣索菲亚大教堂:⬇️</i></b></p><p class="ql-block">• 建造时间:始建于公元325年,后受损于战乱,公元532-537年查士丁尼皇帝进行重建。</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拜占庭建筑的代表作,融合了古罗马建筑技术与东方艺术</p><p class="ql-block"><b><i><u>历史沿革</u></i></b></p><p class="ql-block">• 教堂时期:最初由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亚(注意,不是女性名字)而建,<b><u>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持续了9个世纪</u></b>,期间经历多次地震损毁与修复,在<b>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被拉丁基督徒洗劫及亵渎(基督教内部的纷争)</b>。</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时期:<b><u>1453年</u></b>,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成清真寺,并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尖塔。</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时期:<b><u>1935年,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博物馆</u></b>,使其成为展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重要场所。<b><u>2020年,土耳其政府宣布将圣索菲亚大教堂重新改为清真寺</u></b>。</p><p class="ql-block"><b><i><u>建筑特色</u></i></b></p><p class="ql-block">• 结构设计:平面近似方形,东西长77米,南北宽71.0米,中央大厅上方由大穹顶覆盖,高达54.8米。正中直径长33米、高15米的半球形穹顶由40根肋拱组成,通过帆拱技术,在四角将圆形平面改变为方形,架在四角各一个长18.3米、宽7.6米的巨大墩座上。</p><p class="ql-block">• 内部装饰:有大量精美的壁画、镶嵌画,题材多为宗教故事和人物,色彩鲜艳,工艺精湛。还有彩色大理石镶嵌图案,柱头、门楣等部位的雕刻也十分精美。</p><p class="ql-block"><b><i><u>文化价值</u></i></b></p><p class="ql-block">• 历史意义:见证了<b><u>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u></b>的兴衰,以及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研究东西方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b><u>• 建筑价值:其帆拱技术和穹顶建造方式,对后来的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u></b>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艺术价值:内部的壁画、镶嵌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既然2020年改回清真寺,一楼不对非穆斯林开放。女士要围头巾,从二楼开始游览⬇️</p> <p class="ql-block">⬇️据说:如赶上晴天,阳光从穹顶的窗户上照下来,整个穹顶像悬浮在空中一般。可惜此时阴天。白色布帘半遮掩着圣母玛利亚等基督教的符号。写有阿拉和默罕默德的壁挂圆牌在显赫之处。整个教堂确实重叠着宗教和文化的厚重历史</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的天使⬇️</p><p class="ql-block">小插曲:我成都朋友内急,教堂内没有卫生间,只能出去找厕所,结果没能够回来。跟门卫交涉了,找来主管,主管说,从进入到再进的话,已经超50分钟,不让进了。提醒大家:在出门时跟检票的工作人员说明一下,就可以再进。(票不是实名制,可能防止重复使用)</p> <p class="ql-block">自1453年奥斯曼驱赶了拜占庭罗马,穆斯林会加涂一些穆斯林的信仰符号,斑驳落的底色出来,可以看到基督教的十字符号⬇️</p> <p class="ql-block">改成清真寺后,可见圣坛(左边)改成朝向麦加的方向⬇️不再是大穹顶的正下方</p><p class="ql-block">右边带楼梯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内的敏拜尔(Minbar),是讲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敏拜尔是伊斯兰教清真寺内的设施,通常是一个带有阶梯的讲台 。伊玛目(领拜人)会在特定的宗教仪式,比如主麻日(伊斯兰教聚礼日,每周五举行)和宗教节日时,登上敏拜尔,向信众宣讲教义、讲解《古兰经》、发表劝诫和指导等。</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的天使⬇️</p> <p class="ql-block">绕行正对伊斯兰教圣坛⬇️</p> <p class="ql-block">绕到右侧,护板下方保护的是中世纪的维京文字:谁谁谁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镶嵌画面板(马赛克)⬇️</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央——耶稣,端坐于王座之上;</p><p class="ql-block">左侧是皇帝君士坦丁九世·莫诺马赫,右侧是皇后佐伊。</p><p class="ql-block">主题:描绘皇帝及其妻子对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捐赠。</p><p class="ql-block">创作于11世纪</p><p class="ql-block">注:君士坦丁九世(Constantine IX Monomachos) 统治拜占庭帝国的时期是1042年 - 1055 年,处于拜占庭帝国中期。</p><p class="ql-block">MOSAIC PANEL</p><p class="ql-block">In the middle - Jesus, sitting on the throne;</p><p class="ql-block">Emperor Constantine IX Monomachos on the left, and Empress Zoe on the right.</p><p class="ql-block">Subject: The donation made by the Emperor and his wife to Hagia Sophia portrayed.</p><p class="ql-block">11th Century</p> <p class="ql-block">拜占庭风格镶嵌画(马赛克)。文字是希腊文</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央——圣母玛利亚怀抱着圣婴耶稣;左侧是皇帝约翰二世·科穆宁,右侧是他的妻子艾琳皇后,最右侧(在最右侧扶壁上)是他们的儿子阿历克塞。</p><p class="ql-block">主题:描绘皇帝及其妻子对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捐赠。</p><p class="ql-block">创作于12世纪</p> <p class="ql-block">侧面可以照到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的镶嵌画⬇️,位于正中线的穹顶位置,还算好,只是用布拉个“帘”遮住</p> <p class="ql-block">往出口走⬇️</p> <p class="ql-block">镶嵌画面板(马赛克)</p><p class="ql-block">《求告图》(DEISIS):</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央是耶稣,右侧是施洗者约翰,左侧是圣母玛利亚。</p><p class="ql-block">主题:描绘圣母玛利亚与圣施洗者约翰(先驱者)祈求耶稣为人类代求(即“求告”)。</p><p class="ql-block">创作于13世纪</p> <p class="ql-block">出门前的打卡镶嵌画面板⬇️(一楼)</p><p class="ql-block">右侧是建立伊斯坦布尔(<b><u>君士坦丁堡</u></b>)的君士坦丁大帝,手持城市模型;左侧是建造<b><u>圣索菲亚大教堂</u></b>的查士丁尼大帝,手持教堂模型。两人都向圣母玛利亚与圣婴耶稣献上模型。</p><p class="ql-block">创作于10世纪</p><p class="ql-block">其实翻译成圣智大教堂更贴切,否则中国人总会觉着是个女性的名字,跟性别没一点关系。</p> <p class="ql-block">10:10am从东边进入到圣索菲亚大教堂,11:16am从西侧出来。周边有苏丹陵墓埋葬着奥斯曼帝国苏丹等重要人物 </p><p class="ql-block">Sultan Murat Türbesi” 是穆拉特三世陵墓⬇️</p><p class="ql-block">穆拉特三世(Mehmed III)是奥斯曼帝国的苏丹 ,统治时期为1595年 - 1603 年。</p><p class="ql-block"><b><i><u>政治方面</u></i></b>:穆拉特三世即位之初,奥斯曼帝国依旧维持着庞大的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但帝国内部已出现权力结构变化的趋势,大维齐尔(奥斯曼帝国高级官员职位,相当于宰相)的权力有所增强。他执政前期,基本延续了之前的政治体系和管理模式,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宫廷内部的奢靡之风渐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行政效率。</p><p class="ql-block"><b><i><u>军事方面</u></i></b>:在其统治时期,奥斯曼帝国在东部和西部边境都面临军事挑战。东部与波斯萨非王朝之间有领土争端和军事冲突;在欧洲,与哈布斯堡王朝进行了“长战争”(Long War,1591 - 1606 年),这场战争旷日持久,消耗了奥斯曼帝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虽然双方互有胜负,但奥斯曼帝国未能取得决定性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帝国的军事力量。</p><p class="ql-block"><b><i><u>文化与社会方面</u></i></b>:穆拉特三世支持艺术和建筑的发展,在伊斯坦布尔等地建造了许多清真寺、宫殿和公共建筑。他统治时期,奥斯曼帝国的文学、绘画、音乐等文化领域也呈现出一定的繁荣景象,不过随着国家财政在军事上的大量消耗,后期对文化艺术的支持力度有所下降。</p> <p class="ql-block">12:00到苏丹艾哈迈德广场时,天空晴朗起来,蓝天白云⬇️</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大教堂四座宣礼塔建造时间:</p><p class="ql-block">• 西南和东南宣礼塔(右边,有一个在维修):由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建造,于<b><u>l458年完工 ,是圣索菲亚大教堂最早建造的两座宣礼塔,标志着教堂从东正教大教堂转变为清真寺的开始。</u></b></p><p class="ql-block">• 西北宣礼塔:在塞利姆二世统治时期,于1574 年增建。当时可能是出于增强建筑整体对称性,以及满足更多穆斯林礼拜召唤需求的考虑。</p><p class="ql-block">• 东北宣礼塔:由穆拉德三世下令建造,1591年建成 。至此,圣索菲亚大教堂形成了目前四座宣礼塔的格局。</p> 赛马广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参观圣索菲亚大教堂博物馆之前,</span>12:30来到极具历史跨度的古罗马赛马广场⬇️</p> <ul><li><b><i><u>脚下的赛马广场</u></i></b>:始建于<b>公元2世纪</b>,最初是罗马帝国治下的一座竞技场,用于战车比赛(极具危险性,相当于现在的F1)、赛马等活动,<b><u>可容纳数万名观众(1.5倍鸟巢体育馆)</u></b>。随着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30年将罗马帝国首都迁至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赛马广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成为了当时城市中最宏伟的公共建筑之一,在拜占庭时期,这里不仅是体育赛事举办地,也是政治集会、宗教庆典等活动的重要场所。</li><li><b><i><u>离我近的狄奥多西方尖碑</u></i></b>:是古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古埃及第18王朝的法老,其统治时期为公元前1479年—公元前1425年,在位约54年)时期的方尖碑(距今3500年),后来被<b><u>拜占庭皇帝狄奥多西一世</u></b>(统治时期为公元379年至395年,属于罗马帝国晚期)<b><u>迁至赛马广场</u></b>。</li><li><b><i><u>离我远的君士坦丁柱</u></i></b>:是君士坦丁七世波菲罗格尼图斯为了纪念他的祖父于公元10世纪建造的。</li><li>最左边是蓝色清真寺的一个宣礼塔</li><li>还有一个蛇柱,没映入图中</li></ul> <p class="ql-block">360度环视“历史”⬇️跨越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蛇柱矮,只露一小头)</p> <p class="ql-block">蛇柱⬇️是古希腊的一座著名纪念性雕塑,位于德尔菲神庙附近, 专门供奉阿波罗神,但它不仅是宗教祭品,也是战争纪念碑。底下以蛇形的青铜柱支撑,蛇身刻着31个在普拉提亚战役(公元前479年)和萨拉米斯海战(公元前480年)中联合击败波斯的希腊城邦的名字。</p><p class="ql-block">Pausaniasa奉命担任希腊联盟的指挥官,前去击溃波斯位于拜占庭的驻军,<b><u>公元前478年</u></b>,拜占庭败,胜利的喜悦让这位的斯巴达王子成为僭主,甚至狂妄的在蛇柱底下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只刻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似乎也预示了这位斯巴达王子的结局。他独断专行,一方面统领拜占庭的希腊舰队,一方面勾结波斯人。公元前470年左右,这名私掠者强行召回斯巴达,被关在雅典神庙的高墙之下,直到饿死为止。</p><p class="ql-block"><b>八百年后(</b>被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二世(公元337年至340年统治)迁至赛马广场<b>)</b>,蛇柱被转移到拜占庭的竞技场,整整一个世纪,拜占庭夹在波斯与希腊的权力对抗之间,沦为交易的尺码。</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蛇柱仍矗立在广场上,蓝色清真寺旁,是现代伊斯坦布尔公共空间中极少数的古典时代遗物,最初以蛇身支撑的黄金三足鼎在公元350年被熔毁,只有一个蛇头被保留下来,现存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内。(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方尖碑</p><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方尖碑(Column of Constantine)</p><p class="ql-block">又称墙柱,是君士坦丁七世波菲罗格尼图斯为了纪念他的祖父于公元10世纪建造的,也是唯一一个由本地人自己建造的石碑。碑高32米,碑身外原来镶满了镀金青铜浮雕,但后来被拉丁军队洗劫并将其熔化,仅存核心石柱。</p> 圣索菲亚大教堂博物馆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参观很不错<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人按语言发自动讲解器,</span>约20人一组跟随“导游”利用多媒体进行“自动”沉浸式体验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历史脉络。⬇️</p><ul><li>教堂期(537-1453)-被烧,被地震损害,被劫掠</li><li>清真寺期(1453-1934)-奥斯曼改建清真寺</li><li>博物馆期(1934-2020)-修缮,恢复</li></ul> <p class="ql-block">约翰·克里索斯托(圣约翰·金口)圣像⬇️</p><p class="ql-block">19世纪</p><p class="ql-block">注:约翰·克里索斯托:全名为约翰·金口(“Chrysostom”在希腊语中意为 “金口的” ),是早期基督教的著名神学家、教父 、布道家。他生活在公元4世纪,以擅长讲道和雄辩的口才著称,对基督教教义的阐释和传播有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第二圣索菲亚大教堂(415 - 532年)</p><p class="ql-block">第一座圣索菲亚大教堂于404年6月20日在阿卡迪乌斯皇帝统治期间,因君士坦丁堡爆发的骚乱而被焚毁。后来,狄奥多西二世(408 - 450年)在同一地点委托建造了第二座教堂,该教堂于415年10月10日由牧首阿提库斯主持开放。我们所知,它是一座五廊式巴西利卡教堂,设有讲坛和imber(一种封闭的纪念性入口,称为propylon )。中庭是一个47.60 x 32.50米的柱廊(三边封闭),有一条走廊通向主建筑。在纪念性入口大门上方有12个羊形浮雕,象征着十二使徒。教堂内还有一个洗礼池和一个圣物箱(用于存放宗教仪式用品的地方),位于东北侧。它是415年至532年间君士坦丁堡最大的教堂,并且经历了两场火灾,分别在416年和446年。</p><p class="ql-block">532年1月13日,第二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大规模抗议(即“尼卡起义”)期间被焚毁。当时,城市中的贵族(“蓝党” )和商人(“绿党” )走上街头,反抗查士丁尼一世(527 - 565年)的统治,因为抗议者不断高呼“尼卡”(意为“胜利” )。这一事件被称为尼卡起义。</p><p class="ql-block">1935年,由阿尔方斯·玛丽亚·施耐德(伊斯坦布尔德国考古研究所)带领的考古队在现今圣索菲亚大教堂西侧进行了一系列挖掘。他们发掘出了许多属于第二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文物,这些文物位于现今地基下方约两米处。他们的发现包括:propylon的台阶(目前隐藏着)、柱基和柱头(科林斯式,一种建筑样式 ),以及前面提到的羊形浮雕。该团队还发掘出各种建筑碎片,其中大部分目前存放在圣索菲亚清真寺后面的花园里。</p> <p class="ql-block">⬇️中间:大理石柱柱头;东罗马(拜占庭)风格,公元5至7世纪(1935年,圣索菲亚大教堂出土;藏品编号:278)</p><p class="ql-block">右边:建筑残片;东罗马(拜占庭)风格;公元6世纪(1935年,圣索菲亚大教堂出土,藏品编号:111)</p> <p class="ql-block">第三座圣索菲亚大教堂</p><p class="ql-block">第二座圣索菲亚大教堂最初由狄奥多西二世(408 - 450年在位)下令建造,在532年1月13日君士坦丁堡爆发的 “尼卡暴动” 后被付之一炬。查士丁尼(527 - 565年在位)镇压了抗议活动后不久,便下令在其旧址上重建第三座圣索菲亚大教堂,旨在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圣索菲亚在希腊语中意为 “神圣智慧” ,这一称谓用于形容上帝。该项目的两位主要建筑师分别是来自特拉勒斯(位于今土耳其艾登)的数学家兼物理学家安特米乌斯,以及来自米利都(位于今土耳其巴拉特)的几何与机械学专家伊西多鲁斯。工程于532年2月23日动工,仅仅五年零十个月后便竣工,于537年12月27日举行了祝圣仪式。</p><p class="ql-block">第三座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建筑史上第一座在四个拱墩上建有巨大穹顶的大教堂,其主结构为巴西利卡式。为实现这一点,穹顶由两个半穹顶支撑,一侧有侧廊、后殿,还有内部和外部的前廊。这一创新彻底改变了传统巴西利卡式布局,将内殿、两侧廊、后殿、内部和外部前廊等所有元素统一在一个中央穹顶之下。主入口的西侧镶有马尔马拉大理石板,这些石板至今仍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大教堂的大量柱子和其他大理石构件来自安纳托利亚和叙利亚的多个古城,包括阿斯潘多斯、以弗所、巴勒贝克和塔尔苏斯。白色大理石来自马尔马拉岛,绿色斑岩来自埃维亚岛,粉红色大理石来自阿菲永(土耳其),黄色大理石来自北非。从埃及运来的柱子部分支撑着半穹顶。著名的 “美门” 是圣索菲亚大教堂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元素,它来自塔尔苏斯的一座异教神庙,由狄奥菲卢斯皇帝(829 - 842年在位)迁至此处。共有104根柱子,其中40根支撑着下层,64根支撑着上层回廊。553年和557年的地震在主穹顶和东侧半穹顶造成裂缝,558年的另一场地震导致主穹顶的显著部分坍塌。建筑师伊西多鲁斯的侄子,小伊西多鲁斯承担了修复工作,他使用罗德岛砖减轻穹顶重量,并通过滑轮系统重新搭建起四十个肋拱。</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从清真寺到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每当奥斯曼人征服一片领土或一处要塞,他们会立即在所有棱堡上竖起旗帜,诵读宣礼词(伊斯兰教的唤礼声),然后迅速将当地最大的教堂改造成清真寺,以便在周五进行礼拜。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时间1451 - 1481年)在攻占东罗马(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 / 伊斯坦布尔后,获得了 “征服者” 的称号。他抵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骑马前往圣索菲亚大教堂,下令为征服之举诵读宣礼词并进行祈祷,以表达感恩之情。接着,他登上穹顶,看到教堂破败贫困的景象,大声吟诵了一首著名波斯诗中的诗句:</p><p class="ql-block">“在埃弗拉西雅布的宫殿,猫头鹰把守。在帝国的宫殿,蜘蛛把门。”</p><p class="ql-block">随后,他向公众和宗教领袖发表讲话,确保每个人的安全,之后才正式将当时城中最大的礼拜场所圣索菲亚大教堂改造成清真寺。接着,他下令建造米哈拉布(壁龛)、敏拜尔(讲道坛)、木质宣礼塔,以及一个临时的苏丹楼座。1453年6月1日,穆罕默德二世参加了这座清真寺的首次周五礼拜,由传道士阿克谢姆塞丁主持。</p><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二世颁布命令,承诺给予士兵战利品和奴隶,并宣布城中所有建筑归他所有,以此防止建筑遭到破坏。此外,他对伊斯坦布尔的(再)建设以及圣索菲亚大教堂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为此,他立即为圣索菲亚大教堂提供资助,并下令在其西北方向修建宗教学校。圣索菲亚大教堂很快成为奥斯曼帝国最重要的学术机构。在新学校开学之前,宗教学校暂时占用了教堂南侧的旧教皇房间。同样,当时的主要教师也受邀前往授课。穆罕默德二世之后又将另外八座教堂改建成宗教学校。</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历代奥斯曼苏丹不断进行建筑增建和升级,圣索菲亚从一座清真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伊斯兰宗教建筑群(külliye)。此外,它已成为一座典型的苏丹清真寺,体现了传统奥斯曼建筑的所有特征,无疑是伊斯坦布尔最宏伟、最奢华的建筑。穆罕默德二世掌权时,第一座宣礼塔建成,最初是木质结构,后来在南侧建造了一座配重塔(共有两座),紧邻西侧半穹顶。1574年,这座宣礼塔被拆除。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东南方向建造一座砖砌宣礼塔。在他之后,贝耶齐德二世(1482 - 1512年在位)又增加了三座宣礼塔。其中一座带棱纹的宣礼塔由建筑师锡南在穆拉德三世(1574 - 1595年在位)时期建造。这一时期还新增了敏拜尔、宣礼员住所,以及一个新的讲道坛平台,还添加了两个大理石罐子(公元前4世纪),这些罐子从佩加蒙运来,由一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放置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内作为洗礼池和喷泉使用。</p><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南侧也成为许多皇室陵墓的所在地。塞利姆二世的陵墓最先建成。之后,穆拉德三世和穆罕默德三世的陵墓相继建成。旧圣洗堂、老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油灯库,后来分别改为穆斯塔法一世和苏丹易卜拉欣的陵墓。随着皇室其他成员也安葬于此,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南侧成为了皇家墓地。</p><p class="ql-block">随着又一个洗礼池、小学、汤厨房,以及马哈茂德一世(1730 - 1754年在位)时期的图书馆的加入,圣索菲亚大教堂作为一个真正的宗教建筑群的地位得以确立。最后还进行了两项扩建:皇家凉亭(Münkâr Kasrı)和穆瓦基特哈尼(用于计算每日祈祷时间的地方),这两项建筑由福萨蒂兄弟在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1839 - 1861年在位)进行清真寺大规模修复期间建造。</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的陵墓</p><p class="ql-block">奥斯曼苏丹去世后,一般会安葬在专门为其在自己清真寺建筑群内修建的陵墓中。但塞利姆二世改变了这一传统。他是首位在托普卡帕宫出生并加冕的王子,尽管他的清真寺位于埃迪尔内城,他却希望自己的陵墓建在圣索菲亚的花园里。</p><p class="ql-block">建筑师锡南于1577年建造了塞利姆二世的陵墓,这也是圣索菲亚建造的第一座陵墓。1580 - 1581年间,锡南还为穆拉德三世的子女建造了王子陵墓。穆拉德三世自己的陵墓由锡南的学生建筑师达乌德·阿加建造,不过建筑师达尔吉奇·艾哈迈德·阿加后来接手并于1599年达乌德·阿加早逝后完成了该项目。同样,达尔吉奇·艾哈迈德·阿加在1608 - 1609年间,在圣索菲亚建筑群内设计并建造了穆罕默德三世的陵墓。穆斯塔法一世的陵墓原本是第二座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洗礼堂,他于1639年去世前,这里一直用作灯油库和小教堂(自伊斯坦布尔首次被征服以来便是如此 )。苏丹易卜拉欣于1648年也葬入同一座陵墓。许多其他奥斯曼皇室成员,包括苏丹的后妃们,也都安息在圣索菲亚的众多陵墓中。</p><p class="ql-block">陵墓在土耳其 - 伊斯兰建筑中占据特殊地位,是独特的纪念性墓葬。同样,它们在圣索菲亚清真寺转变为宗教建筑群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虽然圣索菲亚的大多数陵墓是传统奥斯曼建筑的典范,但其中一些也藏有精美的奥斯曼艺术作品。比如,塞利姆二世陵墓中的瓷砖工艺,穆拉德三世陵墓中由建筑师达尔吉奇·艾哈迈德·阿加设计的库德卡里门和红色瓷砖,以及穆罕默德三世陵墓中由书法家穆罕默德(其已知最早的签名作品 )创作的书法横幅。苏丹二世陵墓入口处留下的一些铭文曾被非法走私出境,现藏于卢浮宫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之盒⬇️</p><p class="ql-block">奥斯曼风格,18世纪</p><p class="ql-block">仿阿里·于斯屈达尔风格制作</p><p class="ql-block">盒内有奥斯曼土耳其语诗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愿真主赐福这精美之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观者皆赞其设计巧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此笔盒乃匠心独运之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赋予画笔般的精妙线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若见其书法之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定会令观者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愿时光善待这珍贵之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让此笔盒长存于世。”</p><p class="ql-block">藏品编号:13688</p> <p class="ql-block">苏丹阿卜杜勒 - 迈吉德一世的转让文书⬇️</p><p class="ql-block">奥斯曼时期,伊斯兰教历1256年(公元1840 / 1841年)</p><p class="ql-block">曾属于征服者穆罕默德及其他苏丹所设的宗教基金机构。</p><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拱顶藏品</p><p class="ql-block">藏品编号:96(TIEM 2319)</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清真寺的陈设⬇️</p><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 / 伊斯坦布尔后,旋即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造成清真寺。不过,在首次周五礼拜前,他得布置好相关设施。于是,他建造了米哈拉布(指示麦加天房方向的壁龛 ),在其右侧设了敏拜尔(讲道坛 ),还搭建了临时的苏丹楼座。随着时间推移,圣索菲亚逐渐有了各种陈设,如当时最优秀工匠编织的地毯、照明设施、书法匾额、门帘、读经架、《古兰经》盒,以及其他艺术品,这些或是苏丹及民众捐赠、购买而来,或是作为礼物进献。此外,一份1865年3月11日(阿卜杜勒 - 阿齐兹统治时期,1861 - 1876年 )的资料显示,苏丹楼座、陵墓及苏丹使用的其他空间在装饰时都颇费心思。</p><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的多数地毯是大型祈祷毯,图案与米哈拉布一致,一排排整齐铺陈。它们由羊毛编织,下面垫着草席。还有绣有《古兰经》经文的挂毯。因年代久远磨损,在塞利姆三世(1789 - 1807年在位)和阿卜杜勒 - 迈吉德(1839 - 1861年在位)时期,逐渐被乌沙克产的地毯取代。圣索菲亚改为博物馆后,这些地毯和草席都被撤走,送往埃迪尔内的塞利米耶清真寺。</p><p class="ql-block">起初,圣索菲亚的入口挂着皮革和粗布,敏拜尔的门则挂着饰有《古兰经》经文的粗布罩。同样,用圣幕罩布(曾用于覆盖先知穆罕默德陵墓,后改为旗帜 )制成的旗帜也悬挂在敏拜尔两侧,象征着征服。</p><p class="ql-block">人们制作了特殊的盒子来存放圣索菲亚主要的诵读版《古兰经》和《尊贵的朱兹》。这些盒子有的呈立方体,有的是圆形或多边形,顶部都有穹顶造型,边缘刻有《古兰经》经文。材质方面,多为镶嵌了珍珠母、玳瑁和象牙的木材。可折叠的读经架以及带有平整桌面和结实桌腿的写字台也备受珍视,它们也用同样的材料制成,装饰精美。</p><p class="ql-block">和其他清真寺一样,圣索菲亚用金属和玻璃吊灯以及烛台照明。1717年(艾哈迈德三世时期),中殿(中央区域 )上方安装了一个大型吊灯。1847年,它被157个灯泡形灯笼取代。米哈拉布旁的一对大型青铜烛台,是苏莱曼大帝时期从布达(即布达佩斯 )的一座教堂得来。</p><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内部,尤其是米哈拉布、穹顶和圣殿,装饰着众多书法匾额和旗帜。有些出自苏丹穆斯塔法二世、艾哈迈德三世和马哈茂德二世之手,其余则出自著名书法家们,穆斯塔法二世的书法匾额背后,是艺术家圣索菲亚·哈蒂比的大理石纹理装饰画。</p> <p class="ql-block">《古兰经》分册(朱兹)盒⬇️</p><p class="ql-block">奥斯曼时期,17世纪</p><p class="ql-block">盒上刻有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开端词) 以及《权力章》经文</p><p class="ql-block">来自苏丹穆罕默德三世陵墓</p><p class="ql-block">藏品编号:100(TIEM 17)</p> <p class="ql-block">银质臂形圣物匣⬇️</p><p class="ql-block">亚美尼亚艺术,17世纪</p><p class="ql-block">上面有四行亚美尼亚文铭文:“圣塔德欧斯(塔代)的[圣物匣]臂于亚美尼亚历1144年,在大祭司伊萨哈格的指示下、大祭司凯费利·萨尔基斯的监督下翻新(亚美尼亚历1144年换算为公历是1144 + 551 = 1695年 )”。肘盖处有一位圣徒的刻画。</p><p class="ql-block">藏品编号:13677</p><p class="ql-block">注:圣像</p><p class="ql-block">“圣像(icon)” 一词源自希腊语 “eiko”,意为相似物或图像,实际宽泛地指任何一种绘画。在东正教基督教语境中,圣像是宗教画作。它们便于携带,尺寸多样,最常见的是绘制在木板上,主要用于宗教礼拜,在教堂、修道院、圣徒和殉道者的神龛、商店、学校、家庭中都能见到,甚至会被信徒随身携带。</p><p class="ql-block">在东正教教堂里,圣像屏(iconostasis)是指一堵由圣像或宗教画作组成的墙,将圣所(bema,字面意思是 “上帝的居所” )与中殿(即信徒集会之处)分隔开来。圣像屏通常有三套门,象征着进入天国的入口。在东罗马(拜占庭)教堂中,圣像屏的主墙分为两排:底部一排用于放置大型圣像,顶部一排则是小型圣像。俄罗斯东正教教堂在另一方面,一般有三排圣像。</p><p class="ql-block">古埃及和古罗马都对基督教产生了深远影响。已知最早的圣像雏形,是公元2世纪和3世纪在埃及中部城市法尤姆发现的人物肖像画。已知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圣像来自西奈修道院。西奈的圣像在圣像破坏运动(725 - 842年)期间未受波及,得以留存至现代,因为当时该地区处于伊斯兰统治之下。</p><p class="ql-block">圣像分为两类:虔信类和教义阐释类。虔信类圣像描绘耶稣、圣母玛利亚、施洗约翰和圣徒的形象,是信徒与上帝之间传递祈祷和心愿的媒介。教义阐释类圣像展现《圣经》《妥拉》中的场景以及宗教历史事件,用于向普通信徒传授宗教信仰知识。</p><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堡是东罗马 / 拜占庭圣像绘画的中心。希腊、爱琴海岛、马其顿和俄罗斯是其他的圣像绘画中心。</p><p class="ql-block">除木板外,圣像还可用马赛克瓷砖、玻璃、大理石、织物或金属制作。17世纪的俄罗斯圣像常以各种金属搭配宝石和半宝石进行装饰。</p> <p class="ql-block">牧杖(主教权杖)</p><p class="ql-block">苏莫拉修道院</p><p class="ql-block">金属杖的顶部由四个圆柱部分组成,造型为四头龙,两两相对,中间有一个十字架。</p> 午餐&蓝色清真寺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后,2:30pm按Google地图上评分高的餐厅,风景不错,有个规律,Google上评分高的餐厅相对贵些</p><p class="ql-block">正对蓝色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有位新加坡的Tiktok公司的小美眉在隔壁桌吃饭,自带设备拍视频,请她(也很主动帮助我们拍照)帮助我们拍照⬇️</p> <p class="ql-block">人不多,服务很好⬇️</p> <p class="ql-block">吃过午饭,3:40pm来到蓝色清真寺参观,内庭院排队中⬇️</p> <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本名 “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是伊斯坦布尔历史、美学与精神性交汇的核心地标,被誉为世界十大奇景之一,以下是具体介绍:</p><p class="ql-block">• 建造背景与历史:1609 年,14岁即位的苏丹艾哈迈德一世出于对信仰的热忱,命令建筑师塞德夫卡尔·穆罕默德·阿迦在原来阿伊舍苏丹的王宫上修建该寺,历时约七年零五个月,于1617 年落成 。它不仅是苏丹艾哈迈德一世精神信仰的见证,更成为奥斯曼帝国精神与艺术的双重象征。建成后,它不仅是礼拜之地,还曾是当时最大的“külliye”(伊斯兰综合社会建筑群)之一,涵盖神学院、皇家庭院等多种建筑。1985 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自建寺以来历经六次修缮,2018 - 2023年进行了史上最全面的修缮。</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宣礼塔:是奥斯曼建筑中首座拥有六座宣礼塔的清真寺,其中四座各有三层阳台,两座有两层阳台。关于六座宣礼塔的由来,相传是建筑师将艾哈迈德一世苏丹建造“黄金的”宣礼塔的命令听成了发音相近的“六根” 。不过苏丹也因此遭到指责,最后他出资为麦加建造了第七座宣礼塔。</p><p class="ql-block">• 现状:如今,蓝色清真寺可同时容纳约1.2万名信徒礼拜 。参观方面,它免费对公众开放,门口设有捐款箱。不过在每天5次祈祷时间不能进入,开放时间在5 - 10月为9:00 - 21:00 ,11月 - 4月为9:00 - 19:00 。夏季日均接待游客2万人次,冬季约1万人次 。</p> <p class="ql-block">约16:00进入到里面⬇️</p><p class="ql-block">◦ 穹顶结构:礼拜大殿的中央穹顶高43米、直径23.5米(也有资料称大圆顶直径达27.5米 ),由四根被称为“大象之足”的巨型石柱支撑。环绕中央穹顶的半穹顶与拱门平衡了建筑结构,营造出开阔空间。</p><p class="ql-block">◦ 内部装饰:内壁镶嵌着21,043块来自伊兹尼克和屈塔希亚工坊的手工瓷砖,以奥斯曼古典纹样为主题,米哈拉布周围的瓷砖还饰以金箔,这些蓝色彩釉贴瓷使得整个清真寺内充满蓝色,因而得名。此外,还有来自迪亚巴克尔的著名书法家塞义德·卡希姆·古巴利创作的书法铭文。近260扇窗户让阳光洒入,与瓷砖、书法等交织出梦幻光影。</p> 水下宫殿 <p class="ql-block">从蓝色清真寺出来,在大街上闲逛,师姐按攻略在街上自动兑换机上兑换了2000里拉(只有师姐带了借记卡,我们都只带信用卡)以供必要之需(卫生间等)</p><p class="ql-block">16:23见到穆罕默德·阿基夫·埃尔索伊(Mehmet Akif Ersoy,1873年 - 1936 年)雕像⬇️,土耳其著名诗人、作家和政治家,因创作土耳其国歌《独立进行曲》而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刻着:独立进行曲</p><p class="ql-block">别害怕,那在这些黎明中飘扬的红旗永不落;</p><p class="ql-block">这是我祖国上空燃烧到最后的火炬;</p><p class="ql-block">它是我民族的星辰,必将闪耀;</p><p class="ql-block">它只属于我,只属于我的民族。</p><p class="ql-block">哪怕我倒下,成为牺牲,面容啊,依然优雅从容;</p><p class="ql-block">我英勇的民族,如花朵般娇艳!这是何等的力量,何等的激情!</p><p class="ql-block">我们流淌的鲜血,不会徒劳无功……</p><p class="ql-block">这是正义,向着正义致敬,我民族的独立!</p> <p class="ql-block">看地图,离地下水宫很近,又看到很多人排队,决定也排队购票去地下水宫,各种建筑顶上的星月⬇️。科普如下</p><p class="ql-block">在伊斯兰教的象征体系中,星月符号(尤其是一弯新月和一颗五角星的组合 )具有重要意义,其被使用的原因有多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历史文化传承:星月符号的使用可追溯到早期伊斯兰历史之前。在古代中东地区,月亮和星星是许多文明崇拜的对象,象征着光明、守护和指引。比如,新月是古巴比伦月神辛(Sin)的象征,阿拉伯半岛一些部落也存在对月亮的崇拜。伊斯兰教兴起后,一定程度上继承和融合了这些地区原有的文化元素,星月符号逐渐与伊斯兰教产生关联。</p><p class="ql-block">• 奥斯曼帝国的影响:奥斯曼帝国在扩张和发展过程中,将星月标志广泛应用。19世纪,奥斯曼帝国采用了红底上一弯新月和一颗五角星的旗帜, 随着奥斯曼帝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影响力的扩大,星月标志也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逐渐被更多人视为伊斯兰教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象征意义解读:从宗教象征角度,月亮在伊斯兰教中具有特殊地位。伊斯兰教的历法是阴历,月亮的盈亏变化决定着宗教节日和重要的时间节点,如斋月的开始和结束就根据新月的出现来确定。月亮被视为真主安拉慈悯和引导的象征,而星星则寓意着光明和希望,象征着真主的指引能驱散黑暗 。</p><p class="ql-block">需要注意的是,星月符号并非伊斯兰教的唯一标志,《古兰经》、清真寺建筑、阿拉伯书法等也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象征。同时,伊斯兰教本身并没有官方规定星月为其标志,不同的穆斯林群体和地区对这一符号的理解和认知也存在差异。</p> <p class="ql-block">17:16进入地下水宫(Basilica Cistern)⬇️</p><p class="ql-block">地下水宫由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27 - 565年在位)于公元542年建造,旨在满足大皇宫的用水需求。由于水中大理石柱折射出璀璨光芒,它被民众称为“耶雷巴坦水宫”(意为“地下沉水宫殿”)。国外资料中“Basilica”(巴西利卡)这一名称,据说源于水宫附近的“伊利乌斯巴西利卡”。</p><p class="ql-block">地下水宫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占地面积达9800平方米,内有336根石柱,每根高9米。这些石柱间隔排列,形成12列,每列28根。</p><p class="ql-block">水宫西北侧边缘有两根石柱,其下方用作柱基的两个美杜莎头像,是罗马时期雕塑艺术的杰作之一。诸多基于神话的美杜莎传说,让这座水宫更添神秘色彩。</p><p class="ql-block">地下水宫至今已历经多次修缮。奥斯曼帝国时期,它曾两次修复,一次是在艾哈迈德三世统治时期(1723年),由建筑师凯塞里利·穆罕默德·阿迦主持;另一次是在苏丹阿卜杜勒 - 哈米德二世统治时期(1876 - 1909年)。共和国时期,1987年伊斯坦布尔市政府对水宫进行了清理,并对外开放供人参观。</p><p class="ql-block">如今,地下水宫不仅是一座博物馆,还承办各类国内外活动。经常作为电影、纪录片的拍摄场地,如电影《007在伊斯坦布尔》《但丁密码》 等都曾在此取景,进一步提升了它在全球的知名度。</p> <p class="ql-block">有些石柱底部的基座上雕刻着美杜莎的头像⬇️,这些头像有的是倒立,有的是侧躺,关于其摆放方式的原因尚无定论,有一种说法是通过特殊摆放来辟邪 。</p> <p class="ql-block">泪滴柱(Tear Column ),也被称为 “哭泣柱”⬇️</p><p class="ql-block">• 泪滴柱位于地下水宫的西南角,是支撑地下水宫的336根石柱中的一根。它与其他石柱外观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柱身上有一道道类似水滴流淌的纹路,仿佛石柱在 “哭泣”,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关于泪滴柱有不少传说。一种说法是,建造地下水宫时,许多奴隶参与劳作,生活悲惨。为了纪念这些受苦的奴隶,工匠特意在这根柱子上雕刻出类似泪滴的纹路 。另一种说法是,泪滴柱代表着拜占庭帝国建造者们对帝国未来命运的担忧,象征着哀愁和泪水。虽然这些传说并无确切的历史考证,但为泪滴柱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和人文情感。</p> <p class="ql-block">科林斯柱⬇️</p> 游博斯普鲁斯海峡 <p class="ql-block">约18:00我们朝码头方向,City walk背后</p><p class="ql-block">哈桑·埃尔·温西阁下与艾丁奥卢德尔维希修道院⬇️</p><p class="ql-block">艾丁奥卢德尔维希修道院(即伊斯兰教的苦修者修道院)始建于1509年,当时名为“萨西埃米尔清真寺”,由来自大不里士的穆希丁·穆罕默德·埃芬迪在苏丹拜耶济德二世统治时期建造。这座修道院在17世纪40年代投入使用,1958年被拆除。</p><p class="ql-block">如今,修道院的遗迹包括哈桑·埃尔·温西的圣地、墓地和喷泉。</p><p class="ql-block">哈桑·埃尔·温西1643年出生于卡斯塔莫努的塔什科普鲁区。他在伊斯坦布尔接受了学识与品德的培养,20岁时成为“穆德里斯”(宗教学校的教师)。</p><p class="ql-block">17世纪60年代,他在圣索菲亚清真寺讲授《 Beyzavi Taisir 》与《 Mesnevi Serif 》(均为伊斯兰教经典著作),被民众和学者公认为学者。</p><p class="ql-block">作为艾丁奥卢德尔维希修道院的谢赫(宗教领袖),哈桑·埃尔·温西于1723年11月9日逝世,安葬在他生前就已建好的陵墓中。</p> <p class="ql-block">18:20在码头买票上船,游览博思布鲁斯海峡落日</p><p class="ql-block">位置⬇️历史上著名的金角湾战役原来在此</p><p class="ql-block">金角湾战役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围城战中的关键战役,对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p><p class="ql-block"><b><i><u>背景</u></i></b></p><p class="ql-block">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领大军围攻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金角湾是君士坦丁堡北部的重要海湾,拜占庭军队在此布防,并用铁链封锁入口,阻止奥斯曼舰队进入。</p><p class="ql-block"><b><i><u>关键行动</u></i></b></p><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二世为打破僵局,采取了大胆策略:他下令在金角湾西侧的陆地上铺设涂油的木板滑道,将约70艘轻型战船从陆路拖过加拉塔地区,绕过拜占庭的铁链封锁,送入金角湾内港。</p><p class="ql-block"><b><i><u>结果与影响</u></i></b></p><p class="ql-block">这一行动使奥斯曼军队实现了对君士坦丁堡的海陆合围,切断了拜占庭的补给线和退路,极大动摇了守军士气。最终,君士坦丁堡于1453年5月29日被攻破,<b><i><u>拜占庭帝国灭亡,奥斯曼帝国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成为新的首都</u></i></b>。金角湾战役中的战术创新,也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p> <p class="ql-block">今天巡游约10公里的博思布鲁斯海峡⬇️</p><p class="ql-block"><b><i><u>• 基本概况</u></i></b></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位于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之间,是黑海海峡的北段,东连黑海,西通马尔马拉海,把<b><u>土耳其分隔成亚洲和欧洲两部分</u></b>。</p><p class="ql-block">◦ 长度宽度:海峡长约30千米,峡道狭窄弯曲。东北部最宽处3.7千米,中部最小宽度仅747米。</p><p class="ql-block">◦ 水深:水深27.5-124米,海峡中海流呈不同方向的两层水流,上层水从黑海流向马尔马拉海,下层水则由马尔马拉海流向黑海。</p><p class="ql-block"><b><i><u>• 战略地位</u></i></b></p><p class="ql-block">◦ 交通要道:是沟通欧亚两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第一道关口,每年大约有4.8万艘船通过该海峡,是俄罗斯和包括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在内的里海地区国家向欧洲出口的主要海运路线之一。</p><p class="ql-block">◦ 军事战略要地:<b><u>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u></b>,冷战时期,美苏均将黑海海峡确立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咽喉之一。冷战后,北约仍视黑海海峡为欧亚大陆的战略要点<b><i><u>之一。</u></i></b></p><p class="ql-block"><b><i><u>• 历史文化</u></i></b></p><p class="ql-block">◦ 历史事件:前5世纪的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率领军队西侵欧洲时,曾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建造了一座浮桥。东罗马帝国时期十字军东征时,曾乘船渡过这里,直逼耶路撒冷。</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说:在希腊神话中,博斯普鲁斯海峡被称为“牛渡”,传说古希腊万神之王宙斯,曾变成一头雄壮的神牛,驮着一位美丽的人间公主,从这条波涛汹涌的海峡游到对岸,海峡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18:52过博思布鲁斯大桥⬇️</p><p class="ql-block"><b><i><u>• 基本概况</u></i></b></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连接海峡西岸的奥尔塔科伊和东岸的贝伊勒尔贝伊,是<b><u>第一座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并连结亚洲与欧洲两大陆的跨海大桥</u></b>。</p><p class="ql-block">◦ 建筑参数:桥长1560米,跨越水面部分为1074米,两端引桥分别为255米和231米,桥面宽33米,可同时并行6辆汽车,桥身高出海面64米。</p><p class="ql-block">◦ 结构设计:桥身由两岸高达165米的两座“门”字形桥塔用两根粗达90厘米的钢索牵引支撑,每根钢索由11300根5毫米的钢丝拧成,水中不设桥墩,是欧洲第一大吊桥,世界第四大吊桥。</p><p class="ql-block">• <b><i><u>历史与建设</u></i></b></p><p class="ql-block">◦ 建设历程:1968年开始修建,1970年2月建设项目正式获得批准,由英国和德国公司承建,1973年10月30日正式通车。</p><p class="ql-block">◦ 名称由来:2016年7月15日,土耳其发生军事政变,士兵封锁了该桥,为纪念在政变中殉难的人,7月26日,大桥被正式更名为“<b><u>7月15日烈士桥</u></b>”。</p> <p class="ql-block">18:54坐观欧亚两岸风光⬇️</p> <p class="ql-block">如梅利堡垒(Rumeli Hisari)⬇️,又称欧洲堡垒,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杰出军事建筑</p><p class="ql-block"><b><i><u>• 基本概况</u></i></b></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萨勒耶尔区,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狭窄处的欧洲一侧的小山上,与亚洲一侧的安纳托利亚堡垒隔海相望。</p><p class="ql-block">◦ 建筑规模:占地约250米×125米,主要由三座塔形堡垒通过城墙连接构成,还有许多小塔。总面积达31,25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i><u>• 历史沿革</u></i></b></p><p class="ql-block">◦ 建造背景: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为征服君士坦丁堡,<b><u>于1452年4月15日开始修建,8月31日竣工</u></b>,以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阻止黑海对君士坦丁堡的援助。</p><p class="ql-block">◦ 功能变迁:奥斯曼帝国时期曾作为海关检查站,后因战略地位变化,17世纪改为监狱,19世纪荒废成住宅区,1950年代修复,1960年起作为博物馆开放。</p> <p class="ql-block">19:14沿法提赫苏丹穆罕默德大桥(Fatih Sultan Mehmet Köprüsü) 往回巡游</p><p class="ql-block">这座桥是为纪念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又称征服者穆罕默德,Fatih Sultan Mehmet )而命名 。该桥于1988年建成通车,是世界上最大的悬索桥之一,作业在于缓解伊斯坦布尔交通压力</p> <p class="ql-block">亚洲侧风光⬇️</p> <p class="ql-block">19:34再穿回伊斯坦布尔大桥⬇️(往返历时42分钟)</p> <p class="ql-block">20:00伊斯坦布尔落日⬇️</p> <p class="ql-block">日落金角湾⬇️</p><p class="ql-block">浪花淘尽英雄</p><p class="ql-block">成功失败转头空</p><p class="ql-block">千古多少事</p><p class="ql-block">几度夕阳红</p> <p class="ql-block">20:08我同学在Google地图上找的评分高的餐厅,上去一看属于小贵景色好的一类。</p><p class="ql-block">我们又回到街边的承诺给我们打折的比较热闹的餐厅吃晚饭⬇️</p> <p class="ql-block">正赶上有一桌过生日,热热闹闹⬇️</p><p class="ql-block">也颇有感慨,这首歌中国人从电影描写二战的《桥》中熟悉的。</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孱弱行将朽木(同时代的大清也一样),巴尔干半岛各地民族主义复兴(感觉第一次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带来的法国大革命,在生产力和思想上的变革边界条件都到位),斯拉夫民族主义觉醒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这首歌是二战时期的歌曲。但岁月、文化、文明在此刻交织碰撞,颇感慨……</p> <p class="ql-block">21:50呼应开篇的圣索菲亚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21:50紧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Hürrem Sultan Hamamı:许蕾姆苏丹浴场⬇️,伊斯坦布尔著名的历史建筑(体验土耳其浴要提前预约才行)</p><p class="ql-block"><b><i><u>• 历史背景</u></i></b>:它由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的妻子许蕾姆苏丹(也被称为罗克塞拉娜 ,Roxelana)下令建造,约建于1550 - 1555年间,是奥斯曼帝国辉煌建筑成就的代表之一。许蕾姆苏丹在奥斯曼宫廷中颇具影响力,这座浴场便是她地位和权势的一种体现。</p><p class="ql-block"><b><i><u>• 建筑特色</u></i></b>:浴场建筑融合了奥斯曼建筑风格的典型元素,拥有精美的大理石装饰、穹顶结构和对称布局。内部装饰有复杂的几何图案和阿拉伯书法,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它由男浴区和女浴区两部分组成,每个区域都设有更衣室、冷水浴室、温水浴室和热水浴室等不同功能空间,设计精巧合理,满足人们洗浴、社交等多种需求。</p><p class="ql-block">• <b><i><u>文化意义</u></i></b>: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公共浴场不仅是清洁身体的场所,更是社交、文化交流的重要空间。许蕾姆苏丹浴场见证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如今,它经过修复和保护,成为了伊斯坦布尔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奥斯曼帝国的昔日辉煌,部分区域<b><u>还保留着传统土耳其浴服务</u></b>,让游客能亲身体验这一古老的沐浴文化。</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明天开往首都安卡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