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60年,学员教我的那些事

常非道

<p class="ql-block">有一条教育界流传多年的金句:“教师最大的成就不是教会了学员什么,而是从学员身上学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我四十余年的心理学教学员涯里,我站过大学讲台,走进心理咨询室,也坐在咨询师成长团体中担任督导师。我讲过人格理论、治疗流派、心理诊断,也见证一届又一届学员的焦虑、挣扎、醒悟、成长。</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不想讲“我教了学员什么”,而想与你分享:这漫长从教岁月里,学员教会了我什么。</p><p class="ql-block">一、学员教会我:理解不是同意,真正的尊重始于边界</p><p class="ql-block">最早教书时,我总想做个“被学员喜欢”的老师。后来才明白,真正的教育者不是“取悦者”,而是那个敢于设立界限、又不撤离爱与理解的人。</p><p class="ql-block">我有个学员,大三那年遭遇抑郁,在课堂上常常失控流泪。我最初试图“鼓励她坚强”“引导她重建希望”,却收效甚微,甚至加重她的压力。直到她有一次含泪说:“老师,我不想听希望,我只是想有人允许我现在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我顿悟:“理解”不是劝解,不是修复,不是指导,而是允许你此刻这样,就这样。</p><p class="ql-block">从那以后,我开始在培训课里反复提醒学员——心理咨询不等于安慰,更不是“正能量灌输”。</p><p class="ql-block">在罗杰斯的人本治疗理论中,“无条件积极关注”与“共情理解”之所以能疗愈人心,正因为它们提供的是“我不改变你,也不逃离你”的陪伴。</p><p class="ql-block">学员让我明白:有时,一个人最需要的,不是被指引改变,而是被温柔地理解与允许。</p><p class="ql-block">二、学员教会我:讲得再多,不如活得真实</p><p class="ql-block">从亊心理学培训十年后,我才慢慢明白一个残酷真相:学员未必记得你教了哪些理论,但他们会记得你“这个人”是什么样子。</p><p class="ql-block">曾经我用整整一节课,讲述“情绪调节”的理论与技术,可下课后一个学员却问我一句:“老师,你会哭吗?”那一刻,我沉默了很久。因为她看出来,我在讲情绪,却没有在“活情绪”。</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温尼科特的一个观点:教育与治疗的本质不是“说出一个答案”,而是“活出一种存在”。</p><p class="ql-block">如果我希望学员面对真实情绪,那我就必须先允许自己也在讲台上“做一个真实的人”。</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开始不避讳地分享自己的困惑、失败、怀疑,甚至在合适的时候,讲述我面对亲人离世、职业疲惫时的情感经历。我惊讶地发现:当我放下“权威者”的形象,学员才真正放下防御,敞开心扉。</p><p class="ql-block">教育,从不是“塑造听话的学员”,而是“唤醒觉察的生命”。</p><p class="ql-block">三、学员教会我:改变不靠说理,而靠关系</p><p class="ql-block">很多心理学老师和咨询师培训者都曾掉进一个“认知陷阱”——以为知识能带来转变,以为理解了就能做到。但学员一次次地教会我,理解不等于转化,转化需要关系,需要体验,需要在“一个足够安全的关系里”慢慢发生。</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个学员,在学习家庭系统理论后陷入低落。他说:“原来我父母之间的问题,在我这么小的时候就开始投射到我身上……”</p><p class="ql-block">我当时心里也很沉重。但我知道,这不是他该“马上走出来”的时刻,而是该“有人坐下来陪他痛”的时刻。</p><p class="ql-block">我们谈了很多,我没有讲大道理,只是和他一起,梳理关系图谱、感受心痛的源头、试着对那个“年幼的他”说句:“你不是负担。”</p><p class="ql-block">几个月后,他说:“我以前总想逃离我的家,现在我能带着觉察和一点点理解,回去了。”</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心理咨询与教育的奥义之一:我们不是用“道理”改变学员,而是用“关系”滋养改变。</p><p class="ql-block">正如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在教师成长模型中所说:真正的改变,是旧经验在新关系中的重新组织。</p><p class="ql-block">四、学员教会我:心理学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生命的松动</p><p class="ql-block">最初,我以为心理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员记住理论、掌握技巧、通过考试。</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发现,最让我动容的学员反馈,从来不是“这门课帮我通过考试”,而是:“老师,这节课让我第一次知道,我可以不用讨好所有人。”</p><p class="ql-block">“我以为我早就原谅父亲了,但这次课上我终于允许自己说出‘我恨他’。”</p><p class="ql-block">“原来我对母亲的控制,也是一种爱,我终于不那么愧疚了。”</p><p class="ql-block">这些回声告诉我:心理学的真正价值,不是训练你成为一个“更能干的人”,而是一个“更真实的人”。</p><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人因为上过你的课,不再那么恐惧自己、不再那么急于证明、不再那么抗拒关系,那你就不是一个“教课的”,而是一个“唤醒者”。</p><p class="ql-block">五、从教60年,我反而越来越柔软</p><p class="ql-block">教育的本质,不是“你说了多少”,而是“对方能不能从你身上看见他自己”。</p><p class="ql-block">当年站在讲台上的我,满脑子是“传授知识、厘清理论、引导成长”。而如今,我更多的是:慢下来、听进去、看清楚,然后陪一段。</p><p class="ql-block">学员们教会我:</p><p class="ql-block">如何真正倾听,而不是等说话;</p><p class="ql-block">如何慢下来,而不是赶教学进度;</p><p class="ql-block">如何把“师者”放在心里,而不是讲义上。</p><p class="ql-block">六十年教书育人,学员们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不是更专业,而是更愿意真实地活、真实地爱、真实地连接。</p><p class="ql-block">这一路上,感谢每一个学员让我看到自己的盲区、迟钝、偏执,也让我一次次被触动、被唤醒、被柔化。</p><p class="ql-block">我们以为自己在教学员,后来才明白,是他们教会了我们。</p><p class="ql-block">教育的秘密,是一颗愿意倾听的心,和一双能看见灵魂的眼睛。</p><p class="ql-block">你在学员身上学到过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欢迎留言与你的“教育反哺”故事,我们都在彼此身上,看见更好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