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江南行者</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302205991</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自拍</p> <p class="ql-block"> 正是江南暑气蒸腾的七月流火天,我们祖孙亲子游的最后一站,于七月九日中午来到了浙江嘉兴月河历史文化街区。该区以中基路、外月河和秀水兜三个老街区及“三河”(运河、外月河、里月河)为基本格局,由环城北路、建国北路、禾兴南路和同乐路围合而成;京杭大运河流经嘉兴西门到北门一段(长2.165公里),在城北部与中基路并行,“其水弯曲抱城如月”,故名月河,亦称月濠。</p> <p class="ql-block"> 我们于中午近十二点到达古街区南侧停车场停好车后,一行七人步行入街。途经南侧入口处时,只见一位八旬老妪静坐于路边阴凉处,身前摆了个小货架挂着放有粽叶和水的袋子,还有几件刚用粽叶做成的小动物,算是个指尖工艺品小摊。只见她低垂皓首,两眼专注地盯着布满岁月刻痕的双手,异常灵动且迅捷地摆弄着几片青翠粽叶。只见叶片翻飞缠绕,不消片刻,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螃蟹便伏于她掌心之中,还巧秒地留用长长的叶脉给螃蟹“拖”了个尾巴,提在手上,仿佛螃蟹是刚从水中约上来的一般。小孙女见后眼眸骤然点亮,欢跃着索要。十五元递过,这枚带着手掌余温的江南水乡精灵便成了她旅途中的珍贵宝物,欢喜的有点爱不释手。</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过一条石拱古桥后便来到了运河北的主街,穿行在石板铺设的古街上,看着两旁粉墙黛瓦、挂着各式店招的房子:有住人的民宿、有古法做酱油的作坊店、也有售卖旅游商品的门店,各种门类应有尽有。我们根据网络提供的信息,来到了一家叫“邹大鲜”的餐馆用了午餐,饱腹之后便沿古街仔细参观了起来,走在街头,只觉粽香如丝如缕,十分诱人。正在疑惑之际,往东走不远,看到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的醒目店招,方知这缕香魂的深邃:嘉兴粽,早已超越裹腹之食,成为水乡血脉的图腾。展柜中,历史如粽叶层层铺展,从春秋祭祀的“角黍”,到明清市井的“巧粽”,源流悠长;玲珑水晶粽、丰腴鲜肉粽、咸香蛋黄粽……品类之丰,宛若一部江南物产的诗篇;更遑论其产量之巨,连高速路上的匆匆过客,亦难逃这舌尖上“嘉兴”二字的召唤。</p> <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对入口处那抹苍老身影便有了更深领悟:老妇人指间跃动的,正是这粽文化最鲜活的旁支——粽叶编艺。翠叶采撷于南湖烟波,塑造的是菱塘间出没的鱼蟹,编织者更是世代栖息于此的本土老人。那灵巧的指尖,岂非正从古老根系中抽出新芽,令凝固于博物馆册页的文化,在街角市井里重新吐纳呼吸?此乃文化活态传承的绝佳写照:材料、题材、手艺者,皆深植于这方水土。</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间,古街已让我们走了遍,因为要赶着回家,大家便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不无遗憾地踏上了归程。一行人循原路归去,赫然发现老妇人仍在原地。西斜的阳光笼着她微驼的身影,银发如雪,她还是凝神编织新作。我们行至摊前,恰逢一条拖曳着修长尾鳍的小鱼在她指尖诞生。老人眼角漾开笑意,捏着小鱼朝我外孙女轻轻晃动,鳞光闪烁,宛如活物出水。孩子自然是惊喜难抑,再度雀跃。老人还是要求收现金并道出无奈缘由:年事已高,子女忧心,此行也是“偷偷”的;若用网络支付,钱款便入子女账户,行踪立时暴露。可习惯了网络支付的我们,翻遍上下口袋,也只有十元现金,她接过我们仅有的十元纸币,眼中慈蔼满溢:“老主顾了,拿着吧!”;更殷殷叮嘱:“常浸清水,便能长久鲜亮。这小鱼儿啊,是‘年年有余’的好彩头!”。说着,她细心取来小袋,注入清水,将新得的小鱼与孩子手中那只蟹一同轻轻放入。碧叶水影间,鱼蟹似在清波中悠然共舞。那一刻,老人凝望水袋的眼神,满是手艺人对自己心血的无言珍重;而她望向孩子的目光,则流淌着对知音小友最朴素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就这样带着老艺人质朴的温情踏上了归途,孩子手里的水袋微漾清波,水中鱼蟹静伏。这寻常的粽叶小物,因承载了指尖的温度、水乡的呼吸与光阴的韧力,早已超越了玩物本身。活态非遗之珍贵,恰在于其承载的烟火人间与血脉记忆。愿老奶奶那双被岁月浸染却依然灵巧的手,能寻得接续的薪火,让粽叶的清香与生命的绿意永不消散,更愿老奶奶健康安宁,得享岁月深长的馈赠,亲见自己守护的寸寸光阴,终成润泽后世的绵长溪流——正如那袋清水中的青绿生灵,在江南的烟雨深处,永远摇曳生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