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驿站的温度记忆

其叶蓁蓁

<p class="ql-block">  清晨,阳光斜斜地照进抽屉,一叠江城驿站的线下活动吊牌安静地躺在角落。指尖触碰的瞬间,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一次次线下的聚会,东湖的风,大别山的晚霞,武汉大学的呼唤,还有围坐在一起的美友们,眼睛里盛着同样的光。</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晨读诗、午谈文、晚拍片分享各自的美篇,字字句句都是对这座城市及长江圈的深情。有人写长江的浪,有人写黄鹤楼的檐角,有人写过早的热干面摊上升腾的烟火气。我们笑称自己是“文字的拾荒者”,在生活的缝隙里捡拾那些被忽略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  可后来,驿站变了。“较劲”取代了情怀,“分歧”冲淡了真心。曾经一起熬夜改稿的伙伴,渐渐消失在推荐列表里;曾经热烈讨论的评论区,如今只剩下冰冷的点赞数字。有人离开,有人沉默,有人(也含我)仍在坚持,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p> <p class="ql-block">  我翻出历次活动的投稿编号,指尖摩挲着那些熟悉的名字。每一篇文字背后,都是一段无法复刻的时光——大别山薄刀峰的历史;咸安访的探寻;武汉大学的遥感;花乡茶谷的诗句;千年矿坑的回响;钢铁大王的精神;首届春晚的绚丽;春节见闻的欢乐……我们曾用文字彼此搀扶,走过最艰难的日子,不是约好了“驿路同行”吗?怎么如今反而走散了呢?</p> <p class="ql-block">  我不信。不信英雄的武汉人能扛过封城的寒冬,却绕不过“矛盾”的小风;我不信我们能用文字记录生死,却写不出一个“和”字。驿站还在,我还在坚持投稿,因为这里蕴含了太多无法割舍的东西——自己的挚爱,美友的鼓励,深夜灵感,还有那些被文字定格的瞬间,都是我最珍贵的行囊。</p> <p class="ql-block">  或许,真正的“家和万事兴”,从来不是没有分歧,而是明知前路坎坷,仍愿并肩同行。就像长江水,千回百转,终究向东流。</p><p class="ql-block"> 我把吊牌重新放回抽屉,打开美篇,写下今天的投稿:《江城驿站的温度记忆》。最后我添了一句——人以群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