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电卫小城》中,品味岁月烟火

萧耀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滨海新区作家协会/吴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音乐/想着你的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69226813</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翻开吴兆奇、张慧谋合著的《神电卫小城》,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老粤西的时光之门,顿觉咸涩的海风携着历史的温热,扑面而来。也见识了这座隐匿于岁月深处的滨海古镇,曾以“神电卫城”之名,在明朝海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粤西最早的移民小城之一,其居民早期多来自江浙、福建、中原等地,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孕育出独特的人文气质、美食风味与风俗习惯,成为一颗韵味悠长的海滨明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书中,吴兆奇先生在《小城旧事》里,用细腻笔触勾勒出小城往昔轮廓和神电风光——它北靠庄山,南临南海。钟鼓楼,这座明代遗存的坐标性建筑,虽历经重修,却依然保留着古朴风貌 。曾经的“晨钟暮鼓”,虽已消散在岁月风云中,仅存传说。但当你登上古楼,仍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城墙,作为小城的守护者,见证了无数风雨与战争,承载着小城的安危与记忆。那些关于城墙的修筑、坍塌与重建的故事,是小城抵御外敌、顽强生存的历史见证。咸水歌与庙戏,是小城文化生活的一抹亮色。咸水歌的悠扬旋律,飘荡在滨海的街巷,诉说着渔民们的生活与情感;庙戏的热闹场景,是小城居民精神信仰与娱乐的寄托,每一场演出都凝聚着浓浓的乡情。然而,这些美好的事物,大多已消逝或正在消逝,只能在文字中找寻它们曾经的踪迹,令人不禁感慨岁月的无情。好在《神电卫小城》以简练传神的文字,再现了古城那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市井风情和逸事趣闻,以及推动岭南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冼夫人文化,还有如大海浪花般闪烁耀眼的神文化、民俗文化,令我闻所未闻,大开了眼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慧谋先生的《城里城外》则更多地展现了小城的人间烟火。南街,是小城生活的生动写照。上小学时每日经过的南街,砖瓦结构的矮房,褪色成清一色的暗淡灰白,如线装古书里的插图般寂寂伫立。清晨冷清的街道,到了集市时间便热闹非凡。大河沟边的石头小径,连接着猪仔行、鱼行、菜市,这里不仅有四时菜蔬、肉行杂货,还有那棵每至花期便落英缤纷的老凤凰树,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三冼”遗址,承载着小城古老的文化记忆,是历史的沉淀与传承;年例,作为粤西地区独特的传统民俗,是小城人团聚欢庆、祭祀祈福的盛大节日,热闹非凡,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春海天,那片美丽的海滨风光,是小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海浪、沙滩、渔船,构成了小城人生活的背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果有人问,电城的美食小吃都有哪些,最齐全的答案就在《神电卫小城》书中张老师笔下的有关篇目里。除了现存的诸如非遗美食的煎粑、芥菜包、墨鱼饼、马胶鱼丸等,还有外地没有的燕子籺、蛤蝼籺、酥油饼、刺龟皮汤等,甚至已遗失的简爿、爆枣和马蹄糕等,都能在书中找到其踪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本书不仅是对神电卫小城历史与生活的记录,更是两位作者对故乡深深眷恋的情感寄托。他们以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文字,将小城的风物典故、历史遗迹、名人轶事娓娓道来。书中既有对小城辉煌历史的追溯,如作为海防要塞时的重要地位、抵御倭寇的英勇事迹;也有对平凡生活的细腻描绘,一粥一饭、一街一巷都充满了温情。在他们的笔下,小城的每一处角落都有故事,每一个人物都有温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阅读《神电卫小城》,就像是在与小城对话,与历史对话。它让我们看到了一座小城的兴衰变迁,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与生活的坚韧。这座小城,不仅是作者的故乡,也是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家园。它的故事,是中国众多小城历史的缩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这样一本记录小城历史与文化的书籍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有机会停下脚步,回望过去,感受那份来自故乡的温暖与力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笔者拜读了吴老、张慧谋老师合著的大作,除了心有所感,也有所联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是在湖南初识吴老的,彼时县里组织民兵团到湖南参加坪梅铁路建设,他是主管政工的团部领导。我经常读到他发表在《工地战报》上的小说、散文和诗歌等作品。我作为下面连队的宣传员,经常写报道材料、文稿送到团部,曾有幸得到他的肯定与鼓励,也因此领略了其风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再说张老师,我认识他之前,早在八十年代的报纸副刊上常见其大名,读过他不少锦篇佳作。及至知道他是电城人,心里那种羡慕与自豪感就油然而生,连他笔下的文字也显得那么亲近而令人喜爱!又及至几年前与张老师有缘相会,才开始见识了他的平易近人与独特的文品风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电白人,尤其是电城人,应该世世代代地感谢吴兆奇和张慧谋这两位英贤,他俩在文学领域对社会的贡献不仅给电城争光添辉,更可贵的是,堪称珠联壁合的《神电卫小城》的著述出版,将电城湮灭了几百年的历史风貌,重新打捞,精心复原。让那些沉睡的古街老巷、人文记忆,得以重见天日,成为电城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标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公众号/滨海新区作家协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校对:严梅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编辑:阿 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初审:黄冠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终审:张永忠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吴 炎,电白四中退休教师,茂名滨海新区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爱好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