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海吴淞口炮台遗址的弹痕墙上,三十八个深浅不一的弹孔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这些深浅交错的印记,定格着1932年那个寒冬的惨烈——当日本海军陆战队的炮弹撕裂长空时,一位中国将军用生命完成了对"军人天职"的终极诠释。他叫滕久寿,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走出的抗日英烈,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用33年短暂生命书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p><p class="ql-block"> 一、书香门第走出的铁血军人</p><p class="ql-block">在三都县中和镇的青石板巷弄里,至今保留着滕家老宅的残垣断壁。推开斑驳的木门,天井里那株百年银杏依然枝繁叶茂,金黄的落叶飘过正厅"耕读传家"的匾额,仿佛在诉说那个书香与战火交织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1899年深秋,滕久寿出生于当地望族。父亲滕子清是清末廪生,在私塾教鞭下培育出的不仅是经史子集,更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少年滕久寿每日晨读必先向家庙行礼,案头《孙子兵法》与《岳阳楼记》的墨香,滋养出他"精忠报国"的精神底色。1917年考入贵州陆军讲武堂时,他特意将"男儿当带三尺剑,不斩楼兰终不还"的诗句刻在课桌内侧。</p><p class="ql-block"> 在讲武堂的岁月里,这个来自西南山区的学子展现出惊人的天赋。炮兵操典倒背如流,弹道测算精确到毫厘,战术推演总能在沙盘上推演出最优解。教官何应钦曾赞叹:"此子目光如炬,他日必成栋梁。"但滕久寿的目光始终望向更远的地方——当听闻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时,他毅然放弃黔军少校的优渥待遇,踏上了北上的列车。</p><p class="ql-block"> 在黄埔潮州分校的讲台上,这位昔日的优等生完成了从军人到教官的蜕变。他独创的"三段式"炮兵教学法,让学员们在模拟实战中掌握火控要领;他亲手绘制的《日舰战术图谱》,成为后来淞沪抗战的重要参考。课余时间,他常带着学员们到韩江边讨论时局,那句"军人脊梁要挺得比炮管还直"的训诫,至今仍在黄埔旧址回荡。</p><p class="ql-block"> 二、吴淞炮台上的最后三小时</p><p class="ql-block"> 1932年1月28日的上海,寒风裹挟着硝烟在闸北上空盘旋。当日本海军陆战队冲破闸北防线时,驻守吴淞要塞的邓振镛将军已悄然撤离。危难时刻,滕久寿带着参谋部的十几个青年军官冲上炮台,用冻僵的手指解开炮衣。这个毕业于讲武堂的炮兵专家,此刻既是指挥官,也是普通士兵——他亲自校准火炮角度,用怀表计算弹道,将日舰"夕张号"打得燃起熊熊大火。</p><p class="ql-block"> 2月4日拂晓,10艘日舰组成的联合舰队出现在长江口。滕久寿站在观测台上,右眼透过炮队镜紧盯海平面,左手指尖在作战地图上快速游走。当第一枚炮弹呼啸着掠过炮台时,他忽然想起贵州老家屋檐下的冰棱——那是父亲临终前挂在檐角的,说要"镇宅驱邪"。</p><p class="ql-block"> "左舷30度,风速修正2节!"随着他沙哑的指令,四门克虏伯巨炮同时怒吼。观测哨传来捷报:日舰"平海号"中弹起火,"羽风号"舵机损毁。但密集的弹雨很快覆盖了炮台,参谋长办公室的玻璃在爆炸中化为齑粉,滕久寿的左臂被弹片削去,鲜血在作战地图上晕染开来。</p><p class="ql-block">"报告!右翼炮位全员阵亡!"通讯兵带着哭腔的声音刺破硝烟。滕久寿扯下染血的领巾,用牙齿咬开急救包简单包扎,转身抓起电话:"命令第三连上刺刀,把山炮推进射击位!"话音未落,第二波轰炸接踵而至。当弹片穿透他的胸膛时,这位将军最后的动作,竟是挣扎着将怀表砸向电报机——他要为后人留下日军进攻的精确时间。</p><p class="ql-block"> 三、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p><p class="ql-block"> 滕久寿殉国后的第七天,上海永安公墓迎来一场特殊的葬礼。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素车白马,亲手将"血洒淞沪"的挽幛覆盖在灵柩上。宋庆龄在追悼会上含泪说道:"滕将军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他的胸膛永远朝向敌人,脊梁永远挺立在国土之上。"</p><p class="ql-block"> 在贵州三都县烈士陵园,那座高8.13米的汉白玉雕像永远定格着将军的战斗姿态:左手紧握望远镜,右臂残缺处绽放着木棉花,脚下是奔腾的都柳江。每逢清明,总有孩童围坐在雕像前,听老人们讲述"木棉花为什么这样红"的故事——那是将军的鲜血染就,是民族精神的图腾。</p><p class="ql-block"> 2019年深秋,滕久寿之孙滕建松将祖父的日记本捐赠给淞沪抗战纪念馆。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载着从贵州陆军讲武堂到吴淞炮台的点点滴滴。在最后一页的空白处,有行颤抖的小楷:"若得山河重整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穿越时空的绝笔,让无数参观者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 四、新时代的传承课</p><p class="ql-block"> 在三都县民族中学的国防教育课上,历史老师总会带着学生来到滕久寿故居。当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洒在《陆军讲武堂同学录》上时,孩子们会踮起脚尖辨认那些泛黄的名字。"滕将军的同桌后来成了开国少将""后排那个总考第一的同学牺牲在台儿庄"...这些生动的故事,让课本上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p><p class="ql-block"> 2023年建军节,滕久寿纪念馆迎来特殊访客——东部战区某导弹旅官兵。他们在将军塑像前庄严宣誓,随后走进数字化作战室,将当年吴淞口的海防图与现代反舰导弹轨迹进行对比讲解。"当年用目测计算弹道,现在我们用北斗定位实现厘米级精度。"旅长指着沙盘上的三维模型感慨,"但有些东西永远不变——军人就要做国土的界碑。"</p><p class="ql-block"> 在贵州"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线路中,滕久寿故居与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遗址串联成线。导游们创新采用"时空对话"讲解方式:"1935年红军经过这里时,战士们传唱着滕将军的英雄事迹;今天,我们沿着英雄的足迹,正在书写新的长征故事。"</p><p class="ql-block"> 结语:血色晨曦中的永恒坐标</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站在21世纪回望,滕久寿的故事早已超越个人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坐标。从贵州山坳到黄埔江畔,从讲武堂的晨钟到吴淞口的炮火,这位抗日英烈用生命完成的最后一课,至今仍在叩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p><p class="ql-block">在东京湾海底,沉睡的"夕张号"残骸旁,珊瑚礁间游弋着色彩斑斓的热带鱼。这些来自深海的访客不会知道,八十多年前击沉它们的中国将军,在生命最后时刻想的仍是"保国卫民"的誓言。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吊诡与庄严——侵略者的钢铁巨兽终将锈蚀,而英雄的精神永远如南海暗流,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滕久寿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不惧牺牲,而是在认清战争残酷后依然选择坚守;不是追求青史留名,而是将个人命运熔铸于民族复兴的洪流。当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走过吴淞口炮台遗址,抚摸那些弹痕累累的墙体时,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向现代化迈进的精神密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