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贡的名居

zhousk124621349

<p class="ql-block">  我在呈贡买了房子过后,战友们在昆明小聚后意犹未尽,有的战友提出要到我的斗南的小端头房来看一看;要看斗南国际拍卖的大花市,还要看名人故居。</p><p class="ql-block"> 因为那房间较小,超过10人就爆棚了,所以我让战友们分期分批来。</p> <p class="ql-block">  观看完国际花卉拍卖大厅,一看还有时间,我们就忙不迭地赶到位于呈贡三台山上冰心故居的“墨庐”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  冰心默庐”原名“华氏墓庐”,为呈贡斗南村华氏民国时期守坟祭祀先辈使用的祠堂。抗战时期,为避敌机轰炸,著名作家冰心和丈夫吴文藻一家随西南联大辗转南迁至昆明呈贡。1938年至1940年居住于此,冰心应邀义务任教呈贡中学,题写了 “谨信弘毅”的校训,为《呈贡县立中学校歌》作词。冰心陶醉于默庐的自然美景之中,她取“墓”的谐音字“默”,创作《默庐试笔》赞美呈贡的风光景物,以对自然和对学子的爱来抚慰自己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时,西南联大梅贻琦、罗常培、郑天翔、杨振声及居住呈贡的费孝通、陈达、戴世光、沈从文、孙福熙等文化名人都是“默庐”的常客。默庐成为“谈笑有鸿儒”的地方。 1940年2月28日《默庐试笔》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默庐”雅号流传。</p> <p class="ql-block">  冰心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了《默庐试笔》的散文。该文前半部分是写她对默庐的自然美景的印象。她写道:“呈贡山居的环境,实在比我在北平郊外的住处,还静,还美。”</p><p class="ql-block">“我的寓楼,后窗朝西,书案便设在窗下,只在窗下,呈贡八影,已可见其三,北望是‘凤岭松峦’,前望是‘海潮夕照’,南望是‘渔浦星灯’。</p><p class="ql-block"> 她深情地评述:“回溯生平郊外的住宅,无论是长居短居,恐怕是默庐最惬心意……论山之青翠,湖之涟漪,风物之醇永亲切,没有一处赶得上默庐。”“这里整个是一首华兹华斯的诗!”她详叙了默庐周围的秀丽景色、自然风光后说:“所以我对于默庐周围的眼界,觉得爽然没有遗憾。”</p> <p class="ql-block">  现在墨庐保存基本完好,只是遗憾的看不到冰心描绘那时候可以看到的滇池美景、前面被现广播电视的一排楼给挡住了。</p><p class="ql-block"> 有相当一段时间我们并不重视对文物的保护,记得当年美国要出1亿美金,帮助中国的考古事业、其交换条件,就是出土几千具的一尊普通兵马俑——最后讨论来讨论去还是没有同意,但是国内的很多文物因为没有钱抢修、也还在遭到破坏……。</p> <p class="ql-block">  再一次对表还是没有到老板娘约给我们吃饭的饭点,我们车头一转,直奔位于呈贡古城的费孝通旧居。</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当年是冰心丈夫吴文藻先生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他当年住的魁星阁也是呈贡著名的景点——当年的老百姓把最好的古建筑、好房子都让出来给这些社会名流。</p> <p class="ql-block">  这个古建筑我们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它是三层斗拱木结构房间——反正对大屋顶八角楼六角楼,我们总是情有独钟,当然我们一直没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福气,也没有费孝通老先生的福气,虽然活了半辈子,还从来没有住过八角楼六角楼。</p><p class="ql-block"> 这一楼是会客厅,云南大学社会系的师生,经常在这里做乡村调查、田野调查的工作。二楼是工作室,当年几个年轻的社会学家也在这里探讨中国乡村经济的研究工作。</p><p class="ql-block"> 三楼就是费孝通先生的卧室了,非常简陋,两张木板床一张自己睡、一张同事同学来的时候偶尔住一住……</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院校迁至昆明。1938至1946年,为躲避日机轰炸,云南大学社会系研究室由昆明城区迁至呈贡魁星阁,该室青年学者费孝通随迁至呈贡,与其家人租住在呈贡古城村村民李加荣家中。期间,费孝通与张之毅、陶运逵等著名社会学家十余人深入到呈贡各地及周边的禄丰、易门等地开展社会调查,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及战后重建等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被誉为近现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里程碑。其中,费孝通个人的研究成果就达119部(篇),以《乡土中国》、《云南三村》(与张之毅合著)尤为重要。费孝通后来回忆说“这是魁星阁的成果”,并慨叹“云南是我学术生命、政治生命和家庭生活的新起点……</p> <p class="ql-block">  所谓 “魁阁精神”是一种在学术上的坚持、坚定和坚守的精神,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与担当。阿古什曾在《费孝通传》中描述了“魁阁精神”的一个方面:“费正清夫人在访问了魁阁后曾经描写到:魁阁物质条件很差,但艰苦的工作精神和青年人明确的工作目标,给人深刻的印象。”费孝通先生本人一直对“魁阁”念念不忘,多次向他在北大的助手和同事谈到“魁阁精神”,并希望能以此精神建设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魁阁精神”对于学术界独特的、重要的价值,正如费孝通先生主张认识中国社会和改造中国社会一样,魁阁精神鼓励着研究者们认识中国社会必须要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从科学的调查入手,身体力行,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发展道路。</p><p class="ql-block"> 费孝通先生在悼念陶云逵时写到:“他能躲在象牙塔里安享尊荣,偏要深入蛮荒;他能好好活着,偏在这时死去……”在费孝通先生的眼中,陶云逵代表着那一代学者实践理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他们的乐观主义态度曾使费孝通先生深深感佩,以至在多年以后,费孝通先生向潘乃谷、王铭铭等学者谈到“魁阁精神”时,第一条提到的就是年轻学者要爱国,爱自己的国家,关心祖国的命运。费孝通先生在怀念他的几位老师时也说:“我深切体会到他们脑子里经常在想的是怎么把中国搞好,人民怎么富起来,别的都是次要的事情。”这是一种博大深厚的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精神。</p><p class="ql-block"> “魁阁”的学者一半以上都有博士阶段的欧美留学经历,但学成之后,既没有留在国外,也没有去捞一官半职,而是不约而同地来到呈贡这个在当时显得偏僻、落后的地方,开始了艰苦的社会学研究,担当起改造中国社会的学术使命。他们虽然没有能够驰骋抗日疆场,可是他们在抗日战争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通过辛勤工作、刻苦钻研,以认真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出了榜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这种精神肯定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学术精神、而是有博大的爱国爱民情怀……。</p><p class="ql-block">  这种宝盖大屋顶是中国传统的木结构阁楼,本不是很稀奇,在中国的县城乡村到处都可以看得到,有了魁阁精神和社会学家们在这里的深入学问研究和坚持,那就不一般了。</p> <p class="ql-block">  呈贡由县改区以后正在向现代化城市转型。过去她是昆明市的菜篮子,主要提供蔬菜、瓜果和粮食。</p><p class="ql-block"> 现在发展为大学教育区,国际第二大花拍都市、市民休闲度假区等等,其势头方兴未艾。</p> <p class="ql-block">  主大厅不允许喧哗,你只要静静的看,适当的拍几张照,那也是可以的……。</p> <p class="ql-block">  国内开发的名花品种现在是越来越多了……。</p> <p class="ql-block">  瓶插期展现的卖的最好的几款鲜花开启模式已经从7月10日开始。</p> <p class="ql-block">  交易大厅里成交的花卉品种,忙碌的有小挂车推来推去,有的上飞机,有的上冷链火车或汽车,这里的忙碌和交易大厅的静静声形成极大的反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