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呼伦贝尔自驾掠影(一)

团圆爷爷

2025/06/24 星期二 晴<br> 早饭后我们退房携带行李, 搭乘网约车(车费不到5元)前往火车站。抵达后到对面的停车场, 按照“一嗨APP”所提供的租车信息找到车辆,这是一辆车龄不超过两年,行驶里程刚超过8万公里的丰田荣放SUV。还是按照APP显示验车后手机开锁,放好行李各自就位,09点不到我们驱车开始为期九天的呼伦贝尔草原自驾。<br> 驱车离开市区行驶约不到十公里抵达一塔两寺景区,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位于山坡高地上的白塔,到了景区跟前才发现游客中心已经荒芜不用了。驱车来到白塔下,远远拍张外景照片,再驱车到不远处的达尔吉林寺游览。这是一所藏传佛教的寺院,来参观的人寥寥无几,寺院内喇嘛正在上早课传来朗朗诵经声。附近还有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就没有再去参观,一座敖包山上有两个不同信仰的寺院和一座菩提塔,也是当地民族团结的象征。<br> 驱车离开一塔两寺景区, 经过约60多公里在10:40左右抵达莫日格勒河景区停车场。通过携程网付款购买了景区交通车票每人40元,这个自然景区不收门票,景区交通车也是六月一日至十月七日开通禁止自驾进入。景区交通车流水发车间隔约十多分钟,沿途停靠近十个站点游客可以选择上下,这些停靠站除了三个观景台外,还有牧民人家、飞行基地、蒙古大营和云顶酒店等。<br>  我们直接乘车前往距离游客中心约40多公里远的第三观景台下车,这一路车窗外看到辽阔的草原和弯曲缭绕的莫日格勒河,河流不宽流水平缓,羊马在河畔成群结队。<br>  车行约四十多分钟抵达三号观景台,观景台在附近的山坡高地上,金黄色的木栈道在烈日炎炎下把游客引领到白云之下,沿着宽敞的木栈道在观赏草原山景的过程中抵达观景台。这里可以居高临下观赏莫日格勒河的弯曲流淌,也可以清晰看到河流北岸的公路,那是我们后续前往今晚预订住宿地点的必经之路。<br> 莫日格勒为蒙语,其汉语意为弯曲的河,这里也被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称为“天下第一曲水”。其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山泉,汇聚成流再盘踞在广袤的大草原中,最后流入海拉尔河(伊敏河),再汇入额尔古纳河,最终归顺于黑龙江。<br>  13:05乘车离开三号观景台驿站远路返回, 途中在二号观景台驿站和一号观景台驿站下车观景。这两个观景台因为高度有限看到的曲水就比较一般,但在第二个观景台室内可以看到定时的马头琴演奏,在第一个观景台有风景很漂亮的观光自助餐厅,每位自助餐费99元。我们今天中午的午餐是在第三观景台每人一根熟玉米棒子(一根10元)解决。<br>  来这个莫日格勒河景区游览的游客很多,景区的交通车比较多且调度比较灵活,加之我们选择从最远处往回下车游览,因此整个过程中基本没有因为等车耽误时间。最靠近游客中心的金帐汗蒙古部落是一个人造的蒙古风情景点,因为天气炎热加上比较疲惫,就没有再下车去游览。<br> 驱车离开莫尔格勒河景区前往今晚预订入住民宿。这一路约六十多公里都是穿越草原的乡村公路。路况虽然不算太好,但来往的车辆不多,公路两旁的绿色草原和放养的羊群马匹非常赏心悦目。这一路很大一部分都是在莫日格勒河北岸行驶,南岸刚才景区内的三个观景台和云顶酒店等都可以历历在目。一路顺利在16:10左右抵达位于陈巴尔虎旗的预订民宿。<br>  傍晚18点左右离开民宿到对面的牧民餐厅吃晚饭,点了一斤多手抓羊肉,两个炒青菜,两碗羊肉手擀面,这顿饭吃的很舒服。羊肉据说是自家养的,青菜油麦菜还不错,羊肉片手擀面非常好吃面汤很鲜。<br>  吃饭间与餐厅老板聊天才知道这里属于一个乡镇,而且是当地交通比较偏僻经济不发达的乡镇,从乡镇内部基本都是土路也可以验证这点。饭后在街道土路散步游览,已经有好两家民宿开始在院落内修建新的“星空蒙古包”房间,我们下榻的民宿就是其中之一。与民宿老板聊天知道他家的星空蒙古包下个月就可以投入使用了,他一共修建了二十个房间,每个据说投资约四万多元。<br> 散步途中看到夕阳似乎有突破浮云的迹象,于是赶快回到民宿开车,一行四人驱车沿着土路勇闯乡镇附近的山坡高地。等驱车抵达高地才发现这里真是俯看整个乡镇的最佳地点,同时可以环顾四周山峦起伏的草原。高地上除了有两辆来自哈尔滨的自驾汽车,还有两组直播的播主,他们富有激情的直播宣传这座偏僻的乡镇。没想到在如此偏远的地方直播也如此流行,可见这种促销手段很富有吸引力。夕阳在落入山峦前奋力挣脱出浮云的笼罩,火红的太阳把红色的霞光洒在这片美丽的草原和幽静的乡镇,我们则喜出望外的拍照留念。落日最终还是被浮云遮住,但它的射线映射出绚丽多姿的天空。结束观赏日落驱车回到民宿房间的时间是20点整,洗澡后写游记, 21:30左右熄灯睡觉。<br> 2025/06/25 星期三 晴<br> 晨起床洗漱收拾好行李, 07:30左右退房后将行李装上车,然后到民宿对面的牧民餐厅吃了早饭。这家提供的早餐比较简单,我吃了三个韭菜盒子和一碗稀饭。<br> 早饭后07:55驱车离开乡镇前往额尔古纳湿地景区, 这段路的最初二十多公里导航指引的是一条草原上的土路。在两侧都是牧民铁丝网围起来的大片草原牧场中间,来往的汽车在土路上碾压出明显的车辙。由于前两天才下过雨地面略有潮湿,因此偶尔遇到对面的来车飞驰激起尘土飞扬,基本上还都是在观赏原始草原风貌中驾车行驶。随后很快驶入国道,从国道两侧观赏到的草原景色就明显缺乏原生态景致。<br> 一路顺利在10:20左右抵达目的地。 这是位于额尔古纳市区不远处山坡上的一个4A级景区,额尔古纳市区所在地为拉布大林镇,一路上看到的路标显示都为拉布大林,基本看不到额尔古纳的名称。我们随后几天的自驾大部分都在额尔古纳市域范围内。<br> 额尔古纳湿地景区门票是65元/人, 我们凭身份证享受60岁以上长者免费游览,但仍需要购买每人15元的景区交通车费。走进景区走过挺长的商业街,来到景区真正的入口,然后登高台阶上到停车场,搭乘景区的观光电瓶车前往位于最高处的观景台。<div>整个景区占地面积很大,但真正精华部分就是这个居高临下的观景台,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山脚下辽阔的河谷地带,弯曲的河流在茂密的蜿蜒流淌。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主要是因为其净化水体、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人体肾脏的代谢排毒机制高度相似。</div><div>在观景台上有两块形状不同的巨石,上面刻着“亚洲第一湿地”的字样,由此说明这块湿地所包含的冲击平原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br></div> 在观景台上可以看到这片湿地内弯曲的河流形成了明显的“马蹄岛”形状,同时也可以远眺山脚下额尔古纳市区的高楼大厦。在观景台附近的山坡上还有很多的游乐设施和景观装置,但非常奇怪竟然基本不让游客进入,成为了只可远看不可靠近的人造风景。<br>  眼前的这片大型的三角形河流湿地以前称为根河湿地,因为构成湿地的河流除了额尔古纳和还有根河和哈乌尔河等多条河流,只是因为位于额尔古纳市的附近,因此这里被重新命名为额尔古纳湿地景区。在这片流域内还有额尔古纳湿地国家公园等景区,我们这个景区是居高临下俯瞰湿地,而湿地国家公园则是进入湿地与其零距离接触。<br> 我们选择从观景台步行走约不到3公里的木栈道, 穿行白桦和杨树林。从不同的角度观赏这片翠绿美丽的北国湿地。这段木栈道在茂密的森林里先下山再上山,根本没有机会走到湿地,也算是近距离观赏了湿地山区次生林的景致。<br>  这个景区内还有湿地博物馆和松鼠谷驯鹿部落等景点,但大多数游客都很少顶着烈日走很长的路再去那里游览和参观。我们也就随大流走完木栈道后,搭乘观光电瓶车返回到景区出口。然后再走过商业街和游客中心来到停车场。<br>  驱车离开额尔古纳湿地景区停车场的时间是11点整,车行不到五分钟抵达位于额尔古纳市区内的一家餐馆,这是在大众点评网上看到评价比较好的餐馆。我们到的比较早,点了菜之后陆续有食客和旅游团抵达,看来这个餐馆在当地还是有点名气。四个人点了三个菜,主食米饭,这家网红餐馆除了卫生比较干净,饭菜味道也很不错。<br> 吃完饭在12点左右驱车离开额尔古纳, 前往约130公里外的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这一路除了开始十多公里是乡镇公路,后续绝大部分都是在332国道上行驶。 宽敞的双向四车道上来往的车辆并不多,但像簸箕高低起伏的路面让驾车犹如轮船在大海中行驶,车身上下起伏时高时低。这种属于冻土层影响的路面以往还很少见,驾驶起来虽然没有多大困难,但还是不得不降低车速,以免过度颠簸让车底盘碰到路面。<br>  驱车一路顺利在13:50左右抵达目的地, 看了景区介绍才知道,这里也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所在地,这个少数民族的乡镇在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帮助下异地重建,这里还有着中国仅有的1300多头驯鹿。这里的鄂温克族人民在四百年前开始驯养和使用驯鹿,因此也被称为使鹿部落。下车后走进游客中心, 付款65元购买了半价优惠门票(全价80元/人)和景区观光车票(15元/人)。<br> 验票后进入景区后搭乘敞篷电瓶车开始游览,首先电瓶车载着我们前往位于乡民居住的小区内游览,这里有六十二户猎民被安置在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的同规格木屋内,司机告诉我们这些房屋都是无偿供鄂温克族人可继承使用的。鄂温克族乡民在此也开设了民宿或商店,司机专门给我们停车一户民居前,我们下车游览这个乡村民居的外部环境。<br>  随后电瓶车把我们送到位于景区内的驯鹿文化博物馆前的集市前,下车走过市集,观赏过广场附近的乡镇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传承中心,然后走进博物馆开始参观。<br> 这座全国唯一的以驯鹿为主题的博物馆始建于2008年,改扩建完成于2022年,里面详细地介绍了使鹿鄂温克人的生产生活、民俗文化和历史迁徙。<div>在全中国鄂温克族人约有超过三万人,而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只有216人,是唯一饲养驯鹿的人。16世纪中叶他们从西伯利亚赶着驯鹿,以猎为生,经过百年迁徙才落户到大兴安岭的额尔古纳河流域。在这个展览馆中,除了有大量的实物展示敖鲁古雅使鹿部落人们的生活习俗,还用现代的场景复原技术展示了他们在冰天雪地中的生存环境,更有大量的历史和现代照片反映这个少数民族古往今来的巨大变化。</div><div>在展厅中还看到了1926年到1932年,一位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生三次来到这片土地,他骑着驯鹿在使鹿部落营地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影像记录。展厅内还有介绍如今在英国剑桥大学的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内所藏鄂温克文物的照片。</div><div>在博物馆内还看到国家气象中心给根河颁发的“中国冷极”标牌,这里是中国境内极寒研究的天然实验室,难怪街道的路灯柱上鲜明的标牌都镌刻着冰花的图案。<br></div> 结束在博物馆的参观,我们搭乘电瓶车前往使鹿原始部落参观。走过木质的门楼前一块雕刻着“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字样原木,验票进入木栈道铺就在树林中的景点,随处可见仿古风格的帐篷开设的商店。除了有复原的“靠老堡”,也就是在离地面三、四米高的地方用桦树皮搭建的木屋仓库;还有现代的旅拍商店,大幅的旅拍照片给这片树林带来时尚的氛围。<br>  我们首先走到萨满舞的表演场地,此时已经有不少游客在等待观看定时的演出。15:15下午场演出开始, 随着音乐和歌声的响起,身材民族服饰的演员登场开始表演。萨满舞是根河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着演员们祈福舞蹈表演之后,萨满登场开始选择跳跃蹲伏装神弄鬼非常热闹。再随着表演场地中央篝火桶内燃起熊熊烈火,萨满和群众演员的动作更加夸张,最后萨满带着火把领着群众演员沿着弯曲栈道前往附近的萨满鼓处敲鼓占卜,我们这些游客也跟着转了一圈。整个表演历时不到二十分钟,表演紧凑、动作夸张、视觉震撼、效果不错。<br> 随后去参观了圈养的狍子,两只傻狍子在笼中安逸的生活,在这里才知道原来狍子也是一种鹿科动物。再随着游客人群走近驯鹿苑,看到树林中有很多散养的驯鹿在被游客围观,到了这里才知道原来驯鹿就是我们以前听说的“四不像”,它有马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角,驴一样的身躯和牛一样的蹄子。有限的驯鹿被众多游客围观拍照,因为有些游客提着购买的饲料筐,因此得到了驯鹿的追捧,这些驯鹿因为每天与来自各地的游客打交道因此一点也不怕人,但这片树林中驯鹿的粪便与游客的踩踏让地面非常脏。我在此拍了几张照片算是与驯鹿有了零距离接触,然后匆忙离开这片蚊虫很多且地面泥泞的树林。<br> 最后一个游览景点是沉浸式演出,落座面积不大的露天帐篷剧场,等候约一刻钟16:15表演开始。 演出主要还是表现鄂温克族民间歌舞的节目,整个剧场的音响效果非常震撼,除了让游客视觉上有朝气蓬勃的感觉,耳朵里更有着震耳欲聋的威胁。整个演出近半小时,凭心而论身穿民族服饰的演员们表演还是非常投入的,几乎所有演员脸部都是欢快的笑容,舞蹈动作也是中规中矩尽力做到位。<br>  演出结束我们沿着栈道离开剧场走到出口搭乘电瓶车返回游客中心,这些演员们也都卸妆换下戏服,脚步匆匆地来到停车场驾车匆忙离开下班了。结束在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的游览驱车离开,车行约十分钟在17:10抵达预订宾馆,这是一个新开业两年的小宾馆,房间干净整洁还全屋智能。<br>  入住位于一楼的房间后洗澡洗衣服,然后在18点左右离开宾馆去吃晚餐。步行约不到十分钟找到一家临街餐馆,点了一份熏鸡,一个青菜香菇,一个蔬菜豆腐羹,一笼十个酱肉发面包子,四个人合计花费150多元。<br> 晚饭后步行到附近的根河畔漫步游览观赏日落。步行约不到一公里来到位于根河畔的一座人行过河大桥前,沿着旋转楼梯走上桥头,看到这是一座人行吊桥。其实站在这座桥头是可以看到日落西山的,可惜我们来晚了,只看到西山顶部一抹红霞。沿着吊桥走过根河,宽敞的河流在夜幕降临之前显得幽深而宁静,来桥上散步赏景的人还不少。<br>  在返回途中观赏了位于大桥附近公路旁的停车场上数辆自驾车的夜宿人文景观,这些上了年纪的自驾人们把私家轿车变成了出游中的宿营地,有的在车旁安营扎寨搭起帐篷,有的干脆睡在车上。与一辆挂着苏A车牌的自驾人聊天,他们说已经出来好几个月了,吃住都以车为家。做饭用的是电磁炉,汽车前头则摆放着铺展开的折叠光伏发电板,附近就有公共厕所解决方便和水源。如此的穷游真的让人感概,我们这一代人真的能把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贯穿到晚年生活之中。步行回到宾馆房间洗漱之后,在21:30左右熄灯睡觉。<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