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名居行】参观福州于山郁达夫展厅

西洋老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福州市三山之一的于山风景区位于市中心,在景区内戚公祠旁,有一幢清灰色砖墙绿窗框的老建筑,这座具有民国风格的老建筑是郁达夫展厅,这位名叫郁达夫的是一位作家,我们曾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读到《故都的秋》的作者便是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也是这位作家和抗日战士被日军残杀80周年,值此,我走进于山郁达夫展厅,以此表达对这位作家的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郁达夫展厅的建筑原名为蓬莱阁,原先为戚公祠的一部分,因抗倭名将戚继光为山东蓬莱人,所以建筑命名为蓬莱阁,因郁达夫敬仰戚继光,在福州期间时常到此参观,后来开辟为郁达夫展厅,二楼阳台外墙上“蓬莱阁”三个大字仍依稀可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郁达夫展厅大门入口处有篆书楹联,上下联为“栋宇座新问沧海桑田我原过客”“江山依旧看高丘峻谷中如有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郁达夫展厅内分上下两层,展厅内展品并不丰富,陈列有郁达夫的部分文学作品,主要以展板的文字为主,分为“前言”“爱国一生”“入闽事迹”“诗文篇章”“后语”五个部分,为我们展现了郁达夫爱国抗战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郁达夫也有着与鲁迅相同的曾经留学日本的经历,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也与鲁迅一样是一位爱国左翼作家和翻译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展厅里,我还探寻到了郁达夫人生的足迹,在福州留下的足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郁达夫与福州有着特殊的渊源,1936年2月,郁达夫应当时浙江籍的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来到福州,出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郁达夫原本是拟担任教育厅长,但原厅长郑贞文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保荐,不可变动)。郁达夫在福州任职期间将妻子王映霞也接来,同住三坊七巷光禄坊,从1936年到1938年在福州两年多的时间里,郁达夫创办了《救亡文艺》报刊,担任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长,以巨大的热情投入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榕期间,郁达夫写下《闽游滴沥》等许多赞美福州山水和风物的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郁达夫敬仰抗倭名将戚继光,时常登临于山凭吊戚继光,1937年赋词《满江红》,并被凿刻在戚公祠内的摩崖石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展板的介绍中我了解到,郁达夫离开福州后,他依然从事抗日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告成立,郁达夫被选为理事,他辗转浙东,皖南抗日前线,以战地记者身份记录了中国军民不屈的抗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8年岁末,郁达夫远赴新加坡,担任《星洲日报》副刊《晨星》编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2年,新加坡沦陷,郁达夫化名“赵廉”,流亡至苏门答腊,以开办酒厂做掩护,继续从事抗日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次偶然的意外,暴露了郁达夫的日语能力,被日本占领军强迫担任翻译,他利用担任翻译,暗中帮助和营救了不少当地人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和罪行,这些情报成为战后审判日军罪行的重要证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然而,不幸却降临到郁达夫身上,8月29日晚,郁达夫在印尼巴爷公务镇的家中被不明身份的人带走后下落不明,后来被证实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的丛林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才子,郁达夫在情感上自然是更加开放,先后有过三次婚姻,有子女11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郁达夫与妻子王映霞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丽的富春江畔是郁达夫的故乡,福州则是郁达夫人生当中的驿站,留下的足迹并不多,但弥足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富个性和才情的作家,他文学创作成绩斐然,诗文激情四溢,他用饱蘸热情的文笔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作家,一代文豪,然后是一位抗日烈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展厅“后语”对郁达夫的评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文学界对郁达夫的评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让我们记住这位作家,这位抗日战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厅内展陈的部分郁达夫文学作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