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洛阳马氏五代人的家族传承,堪称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与河洛文化交融的典范。他们以“勤俭持家、勤政爱民”为家训圭臬,秉持“富不欺人,权不压人”的处世之道,在明清至近代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了跨越三百余年的家族传奇。其坚守之难与成就之殊,不仅映照出一个家族的精神风骨,更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值得从多个维度深入探析。</p> <p class="ql-block">在明末流寇肆虐、清末列强入侵、民国军阀混战等历史漩涡中,马氏家族以“耕读传家”的双轨制展现出非凡的生存智慧。面对灾荒,家族挺身而出,为赈济灾民不惜变卖祖传字画,践行“达则兼济天下”的士人理想。正是这种在危难时刻的担当,使马家在豫西大旱中赢得“活民万家”的美誉,成为乡里敬仰的楷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权力的诱惑,马氏家族展现出难能可贵的自我约束。家训中明确规定:“族中子弟入仕,需立‘三不誓’——不受冰敬炭敬,不置田产于任所,不荐亲属充幕僚。”如九世祖马德顺,湘军骑兵创始人,每战身先士卒,来自各地的将士皆愿效劳,这种严苛的自律,在清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官场生态中尤为罕见。九世祖马德中在湖南总兵任上,光绪帝与慈禧太后赠匾“锡类延祺”,洛阳知县赠匾“德被桑梓”,马家坚持将其悬挂于大门之上,以明“民贵官轻”之志,彰显清廉自守的风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氏家族深知文化传承之重,晚清时期即创办“马氏义学”,并独创“四时读书法”:春诵经典以养心性,夏习礼仪以正言行,秋研政事以通世务,冬论德行以修品节。这种将学习与四季节令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敬畏,更将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制度化,为家族长盛不衰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氏家族深受河洛文化浸润,将“尚中贵和”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五不欺”:市不欺客、官不欺民、富不欺贫、强不欺弱、生不欺死(重视祭祀)。这种道德实践在光绪三年“丁戊奇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任湖南总兵的马德中捐俸禄于家乡,号召马氏全族节衣缩食赈灾;民国1942年,时任洛阳赈灾负责人之一的马思骏与文化人高福堂在庞村赈灾,单日施粥最高达两千人次,成为地方灾荒应对的典范。解放后十二世马宗光在洛阳市政府工作,认真工作,关爱同事,把分配给家中的肉票送给,家中有老弱病残的同事,被老一代干部称为“洛阳党政干部队伍中的不倒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代学者在洛阳马氏故宅的比较研究中发现,马氏建筑群刻意避免“五脊六兽”的僭越式装饰,门楣题刻多为“持俭”“守拙”等自警语。这种在物质文化上的选择,印证了其“名门非豪强”的家族定位,展现出一种低调内敛、以德服人的家族气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氏五代人的坚守,本质上是将儒家“仁政”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家族治理体系。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其“权力道德化”“资本伦理化”的实践智慧,仍为破解“富不过三代”魔咒提供重要参照。正如民国版《洛阳县志》所评:“马氏之兴,不在朱紫满门,而在巷议无恶声。”这种穿越时空的民间口碑,或许正是对“名门望族”最深刻的诠释,也映照出优良家风对一个家族乃至社会的深远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