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孙峻老师藏汉唐石刻博物馆汉画像石艺术考察

Panart

<p class="ql-block">民间收藏中人物最多尺幅最长之-《孔子见老子》</p> <p class="ql-block">孙峻老师是中国美协会员,济宁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为济宁地区重要的艺术家与汉画像石收藏研究者,其收藏不仅体现了汉画像石的核心艺术价值,以下从艺术重点与收藏问题两方面综合分析:</p> <p class="ql-block">孔子见老子</p> <p class="ql-block">1. 济宁地域特色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雕刻技法演变:孙峻收藏的济宁汉画像石清晰展现了从西汉晚期阴线刻、凹面线刻,到东汉中晚期减地平面线刻与浅浮雕的技法演进,标志着区域艺术成熟期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铺首衔环的符号化创新:藏品中大量铺首衔环图像,东汉时期突破传统兽面造型,融入“鸟衔鱼”等新元素,反映本土工匠对祥瑞主题的创造性转化。</p> <p class="ql-block">2. 形式语言的独特表达</p><p class="ql-block">边框叙事的空间突破:藏品中常见“重框”与“出框”设计(如几何边饰与主体图像的互动),通过三角纹、绳索纹等符号化边框,既强化画面秩序,又延伸叙事维度,实现从“有限”到“无界”的视觉转化。</p> <p class="ql-block">线刻与浮雕的融合:以减地平雕为主,外轮廓概括如剪影,内部细部阴线精雕(如人物衣纹、动物肌理),形成“拙朴中见灵动”的济宁典型风格。</p> <p class="ql-block">3. 题材与思想的双重承载</p><p class="ql-block">儒教伦理的视觉化:突出历史教化类题材(如“孔子见老子”“荆轲刺秦”),服务于汉代“举孝廉”制度,体现儒家思想对墓葬艺术的渗透。</p> <p class="ql-block">生死观的多元呈现:祥瑞纹饰(四灵、连理枝)与神话场景(西王母仙境)并存,反映“天人感应”思想与对永生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二、科学保存与维护</p><p class="ql-block">1. 环境控制(防止石质病)</p><p class="ql-block">温湿度:恒定于18-22℃、湿度55%-65%,湿度过高滋生地衣,过低导致开裂。 </p><p class="ql-block">避光:紫外线使矿物颜料褪色(如朱砂变黑),需用LED冷光源。 </p><p class="ql-block">防震:汉画像石常含隐性裂隙,避免叠放,底座垫硅胶减震层。</p> <p class="ql-block">2. 清洁与修复禁忌</p><p class="ql-block">禁止水洗/化学清洗:水溶盐析出会膨胀毁坏石刻,需用软毛刷干除尘。 </p><p class="ql-block">修补原则:缺损部分勿自行填补,断裂处仅用无酸纸包裹固定,交由专业机构处理(如采用环氧树脂+石粉混合修补需可逆)。</p> <p class="ql-block">感谢孙峻老师的热情接待。感谢胡广跃老师的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