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为什么“坏人”愿意相信好人的假话?

张小宁—心田耕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观察到一种现象:即使是那些被普遍认为是“坏人”的人,似乎也更倾向于相信“好人”所说的假话,而不愿意相信“坏人”所说的真话。这种现象看似矛盾,但背后可能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人类行为学的深层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为了深入理解这一现象,先来看案例《国宝失窃记》:博物馆被偷了!几件镇馆的宝贝,都不翼而飞。这绝不是一个人干的,而且必定是行家干的。破坏警铃,开保险锁,车子接应,加上中途换车,据推算最少五人才干得了。</span></p><p class="ql-block"> 政府开始悬赏,博物馆的馆长也接受了电视采访。他颤抖着说:“13件全是精品,尤其是那个翠玉戒指,更是举世无双。爱珠宝的人,千万不能收藏,迟早会被发现的!”他瞪大了眼睛说,“因为那戒指太好了,什么人都能一眼看出那是价值连城的宝贝。”</p><p class="ql-block"> 果然,没多久警察就破了案。一群窃贼虽然计划周详,没留下任何线索,却因为内部不和而被发现。</p><p class="ql-block"> 受伤的窃贼躺在床上吐露了实情:“当时由我和另外一个人进去,我们只偷了12幅画,没有拿什么翠玉戒指,可是外面的几个人不信,非要我们把戒指交出来,后来连我的朋友都认是我独吞了翠玉戒指。”他大喊着,“我没有拿!你们要相信我!”</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他!”博物馆馆长在验收12幅画之后,笑道:“感谢上天,12幅画完整无缺地回来了。至于翠玉戒指,唉,我们馆里何曾有过翠玉戒指啊?是我一时糊涂,乱说的!”</p><p class="ql-block"> 窃贼的落网在于他们彼此互不信任,<b>即使是坏人,也宁信好人的假话,不信坏人的真话。</b></p> <p class="ql-block">1. 那如何定义“好人”和“坏人”</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好人”和“坏人”的定义。这里的“好人”和“坏人”并非绝对的法律或道德定义,而是基于社会普遍认知和个体主观判断:</p><p class="ql-block">- 好人:通常指那些被认为具有诚实、善良、正直、可信赖等正面品质的人。他们在社会中有良好的声誉,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p><p class="ql-block">- 坏人:则指那些被认为不诚实、自私、欺诈、不可信赖的人。他们的行为可能违反社会规范或道德标准,声誉较差。</p><p class="ql-block">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划分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判断标准。</p><p class="ql-block"><b>2. 信任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 信任是人际交往和社会运作的基础。人们倾向于信任那些:</p><p class="ql-block">- 一致性:言行一致,行为可预测。</p><p class="ql-block">- 能力:有能力履行承诺或提供准确信息。</p><p class="ql-block">- 善意:表现出关心他人利益的意图。</p><p class="ql-block">- 诚实:过去的行为显示其诚实可靠。</p><p class="ql-block">“好人”通常在这些维度上得分较高,因此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而“坏人”则在这些方面表现不佳,导致信任度低。</p><p class="ql-block"><b>3. 信息的内容与来源</b></p><p class="ql-block">信息的接受不仅取决于其真实性,还取决于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心理学中的“来源可信度”理论指出,高可信度的来源(如专家、权威或好人)传递的信息更容易被接受,即使信息本身可能有误;而低可信度的来源(如声誉不佳的人)即使传递真实信息,也可能被怀疑或拒绝。</p><p class="ql-block"><b>4. 心理动机💖</b></p><p class="ql-block"> 坏人选择相信好人的假话而不信坏人的真话,可能有以下心理动机:</p><p class="ql-block">- 自我验证: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自己现有信念一致的信息。坏人可能认为“好人”更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更愿意接受其信息,以维持自我与社会的一致性。</p><p class="ql-block">- 认知失调:如果坏人承认“坏人”说的是真话,可能需要承认自己也是坏人,这会引发认知失调。为了避免这种不适,他们选择拒绝坏人的真话。</p><p class="ql-block">- 社会认同:为了获得社会认同或避免排斥,坏人可能更倾向于接受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好人”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是假的。</p><p class="ql-block">- 希望与救赎:坏人可能希望通过相信“好人”来改变自己的形象或获得救赎,因此更愿意接受“好人”的信息。</p><p class="ql-block"><b>5. 社会和文化因素</b></p><p class="ql-block">社会和文化对信任模式有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道德权威:在许多文化中,“好人”被视为道德权威,其话语具有更高的权重。</p><p class="ql-block">- 群体归属:人们倾向于信任自己所属群体的成员。如果“好人”被视为内群体,“坏人”被视为外群体,那么内群体的信息更易被接受。</p><p class="ql-block">- 声誉机制:社会通过声誉机制奖励“好人”和惩罚“坏人”,强化了这种信任模式。</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验证这一现象:</p><p class="ql-block">- 政治领域:一个声誉良好的政治家(好人)即使发布虚假信息,支持者可能仍然相信;而一个声誉不佳的政治对手(坏人)即使说出真相,也可能被忽视或质疑。</p><p class="ql-block">- 职场环境:一个备受尊敬的领导(好人)提出的不切实际的计划可能被下属接受,而一个不受欢迎的同事(坏人)提出的合理建议可能被忽视。</p><p class="ql-block">- 日常生活:一个平时诚实的朋友(好人)偶尔说谎可能被相信,而一个经常说谎的人(坏人)即使说真话也可能不被信任。</p><p class="ql-block">这些例子显示,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往往比信息本身的内容更能影响人们的接受程度。</p><p class="ql-block">一些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p><p class="ql-block"><b>- 可信度启发法(Credibility Heuristic):人们依赖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作为判断信息真实性的快捷方式。</b></p><p class="ql-block"><b>-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拒绝不符合的。坏人可能认为“好人”的信息更符合社会主流信念。</b></p><p class="ql-block"><b>-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人们通过认同某些群体来维持自尊,因此更愿意接受内群体(好人)的信息。</b></p><p class="ql-block"><b>-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接受“坏人”的真话可能导致心理不适,因此选择拒绝。</b></p><p class="ql-block"> 因此 即使是坏人,也宁愿相信好人的假话而不信坏人的真话,主要是因为:</p><p class="ql-block">1. 来源可信度:好人在社会中被普遍认为是可信的,其信息更容易被接受,无论真假。</p><p class="ql-block">2. 心理舒适:相信好人的信息可以维持自我形象和社会认同,减少认知失调。</p><p class="ql-block">3. 社会压力:社会倾向于奖励对好人的信任,惩罚对坏人的信任,因此坏人也会顺应这种趋势。</p><p class="ql-block">4. 信息处理捷径:人们倾向于使用可信度作为判断信息的快捷方式,而非每次都深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p><p class="ql-block"> 这种现象揭示了人类在信息处理和信任建立中的复杂心理机制和社会影响。它不仅适用于“好人”和“坏人”的二分法,也可以推广到其他类似的社会角色和信息来源的评估中。</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坏人宁愿相信好人的假话而不信坏人的真话,主要是因为:</p><p class="ql-block">1. 可信度优先:好人在社会中被普遍视为诚实可信,其话语具有更高的初始可信度,即使信息虚假,也容易被接受;而坏人由于声誉不佳,其真实信息也容易被质疑或忽视。</p><p class="ql-block">2. 心理和社会动机:为了维持自我认同、减少认知失调以及获得社会认可,坏人更倾向于接受来自“好人”的信息,因为这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自我提升的愿望。</p><p class="ql-block">3. 认知偏见:人们倾向于依赖来源的可信度作为判断信息的快捷方式,存在确认偏误,更愿意接受与已有正面印象一致的信息。</p><p class="ql-block">4. 社会规范和压力:社会鼓励信任“好人”并怀疑“坏人”,这种规范内化为个体的行为准则,促使坏人也在无意识中遵循这一模式。</p><p class="ql-block"> 所以,信息来源的声誉和可信度往往比信息本身的真实性更能影响人们的接受程度,导致坏人更倾向于相信好人的假话而不信坏人的真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