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又回来了,可千万别再泛化

雪映萍踪

<p class="ql-block">曾雪萍/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民日报前不久发文倡议让“同志”这一称呼重回主流。我一半赞成,一半担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赞成的理由,人民日报都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志”一词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内涵,在特定语境中确实能传递平等、亲切的情感,也契合我们社会对人际关系的价值追求。如今重新唤起这一称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营造更纯粹、平等的交往氛围,尤其在某些需要强调集体意识、淡化身份差异的场景中,用“同志”相称自有其积极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我还是有很大的担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顾过去,“同志”称呼曾一度泛化到各行各业、各类关系中,反而显得有些刻意和政治化,甚至在某些生活化场景中显得疏离。其实,人际称呼本应灵活自然,既需要体现尊重,也应贴合交往场景与彼此关系。比如师生之间,喊“老师”“同学”“校友”往往更显亲切与准确;学术交流、文化文艺活动等场合,用“先生”“女士”相称则更符合氛围;即便是日常生活中,“先生”“小姐”的称呼也应被视作正常表达——过去若干年里,“小姐”一词曾被赋予贬义,实则是对这一称呼的歪曲,且这种曲解本就是暂时的,不应因噎废食,反而要为其正名,让它回归礼貌称呼的本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让“同志”回归,更需要把握好尺度——既不必刻意回避,也不应再度泛化,而是让它在合适的语境中自然存在,与“老师”“同学”“先生”“女士”等称呼共同构成丰富的人际称呼体系,而非替代其他。这样既能保留其历史内涵,又能让各种称呼各得其所,更好地融入当下的社会交往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