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越 职”收 获 的 头 版 头 条</b></p><p class="ql-block"> 季 宝 立</p> <p class="ql-block"> 1985年7月10日,我随副处长嵇绍莹(后任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少将)等在赴南疆轮战部队某部开展“珍惜荣誉,再作贡献”教育中,看到基层干部战士正在争相传看该团5连烈士刘中华的父亲、江苏徐州火车站职工刘存良给部队领导的一封信。信的内容虽不长,但这些刚刚从战场上下来的年轻人个个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 事情是这样的:刘中华在云南老山前线对越作战中与敌人英勇搏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轮战一结束,部队即派人与徐州云龙区政府和徐州火车站的负责同志,来到刘存良家中,介绍刘中华英勇作战的事迹,送来革命烈士证书,并告之部队已追认刘中华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p> <p class="ql-block"> 刘存良夫妇已有几个月未收到儿子的来信,虽有些“预感”,但当接到儿子牺牲的正式通知后,悲痛万分,当场晕厥,幸经停在门口救护车上医护人员的及时施救方才脱离生命危险。</p> <p class="ql-block"> 老两口苏醒后,军地领导反复询问:家里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他们总是回答“没有”。邻居提醒他们:这个时候该提的提、该要的要。刘存良说:“儿子是为国家牺牲的,给咱争了光,咱不能给儿子脸上抹黑。”部队的同志留下80元慰问金,他们坚决不要,只好留给衔道办事处转交。</p> <p class="ql-block"> 刘存良夫妇不仅没有向国家伸手,没有向政府和部队提出任何要求,后来领到国家发给的抚恤金,还从中拿出200元现金,作为儿子缴纳的党费,并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一起寄往儿子生前所在的部队。</p> <p class="ql-block"> 我们被这对夫妇的宽阔胸怀和高尚品格深深感动,遂将采写的新闻稿和刘存良给部队领导的信寄给了新闻单位。很快,有几家报纸在显著版面刊发消息和此信,特别是发行量高达300多万份的《报刊文摘》,在1985年9月3日以《儿子成烈士,部队追认为党员;父母表深情,代交党费二百元》为题,在头版头条位置摘转,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对当时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 我当时是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的政治教育干事,这次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教育、写好材料上报总政治部,没有采写新闻稿的职责和任务。但我被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老山精神”、被参战指战员们的英勇事迹深深感动,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越职”加班,苦干一周,采写了消息《精忠报祖国 热血洒南疆 边防某团三百余名江苏男儿荣立战功》、通讯《战火锤炼骨更硬——记“英雄硬六连”连长王洪》(配评论《向南疆英雄学习》)《疆场洒热血 捷报传家乡 连长张文斌荣立一等战功》等6篇稿件发出,有4篇上了《人民铁道》报、《江苏工人报》等5家报纸的头版头条,《报刊文摘》转摘的这一篇便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转眼间40个春秋过去了,但我依然难以忘怀当年下部队的那一段特殊的日子——说是去搞教育,但我却受到了一次触及灵魂的教育,让我终身难忘、终身受益。</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是含着激动、感动的泪水采访和写作的,现在拿起泛黄的当年采访本读起来依然热泪盈眶。行文至此,不禁想到时下常说的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 ***** *****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