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柜:岁月里的书香与成长

水仙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是个顽皮的孩子,对书本总是不够爱惜。小学四年级之前,放学回家,我常常懒得带书包,嫌它太麻烦。甚至有一次,我居然把书撕下来,和小伙伴们一起用来赌“纸角”(把纸折成三角形,谁能用手扇过去,靠风力把纸角翻过来就算赢)。学习成绩也总是差强人意,老师在班上公布成绩时,我总是低着头,心里既忐忑又无奈。母亲她总是反复叮嘱我:“书不能丢,特别是课本。哪怕家里再穷,也绝对不会卖你的书。”她真的从来不会拿书当废品卖。总是帮我把书收拾得整整齐齐,那些破了的书,她还会用旧报纸当书皮,仔细地糊好。那时候,家里条件有限,没有书架,更没书柜、书桌。饭桌就是我的书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突然来了灵感,决定自制一个书架。我找来几块木板,用钉子钉成一个简易的架子,放在桌面上,或者床上(客家人的老式床,床上还有一块板放东西的)。虽然简陋,但房间里一下子整洁了许多。从那时起,我开始对木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梦想着将来能成为一名木匠师傅。然而,书实在太多了,自制的书架也放不下,大部分书还是得塞进柜子里,后来又用纸箱子来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随着家庭条件的逐渐改善,家里有了衣柜。父亲在建房子的时候,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个旧壁橱,虽然当时我挺嫌弃它的,但后来才发现它其实很实用。它成了我的书柜,虽然很小,主要用来放四大名著、世界名著以及我正在阅读的书籍。这个壁橱陪伴了我多年,即使后来家里重新装修,也不舍得拆掉它。因为那不仅仅是一个书柜,那是我成长的记忆,是我与书相伴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了中学、高中、大学,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课本不能丢。书越来越多,我开始买书架,一个、两个、三个……最后干脆把一面墙壁都改成了书架。有了孩子后,她们的书也越来越多。我是一个不轻易扔书的人,但家里的书架却永远都缺一个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一段时间,我觉得借书可能更合适,于是坚持借书阅读。如今,书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电子书也变得非常流行。虽然阅读电子书很方便,但我总觉得它终究不如传统的纸质书有温度。有一次,我在市场上发现了一种颜色和大小都与书本相似的“阅读本”,里面收录了大量的好书,就像一个移动的大书柜。虽然我很欣赏这种创新,但内心深处,我还是更喜欢纸质书带来的那种触感和书香。</p><p class="ql-block"> 我的书柜发展史,其实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最初的自制书架,到后来的旧壁橱,再到如今满墙的书架,都见证了生活的变迁和我对书的热爱。书,对我来说,从来不只是摆设,它们是我成长的伙伴,是我心灵的寄托。那些曾经陪伴我的书,那些我曾经读过的字句,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滋养生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