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记忆虽已渐行渐远了,但是,童年舌尖上的记忆却永生难忘,妈妈的味道也时常在嘴里回味。</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在建设初期,国家底子薄,老百姓都不富裕,最好的生活就是能吃饱饭。虽然物价很便宜,一角钱能买好几个鸡蛋,但是却很少人家舍得买鸡蛋吃。</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候偶尔喝顿西红柿鸡蛋汤,妈妈的手艺可真好:一颗鸡蛋满盆薄薄的像丝一样的蛋花,兄弟姊妹们每人都能喝上满满的一大碗。</p><p class="ql-block"> 后来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是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居民按人口分各种票证,每月一家二两白糖,每人二尺布票,一人二两肉票。小孩27斤粮食,大人30斤粮食。</p><p class="ql-block"> 粮食不够吃的,辅食更加少。政府卖给市民的粮食是多样的,有30/100的白面,70/100的粗粮,粗粮里包括小米,玉米面,地瓜干或地瓜面或鲜地瓜。过年过节时每户给几斤糙大米。</p><p class="ql-block"> 这些粮食都要仔细控制才能吃到月底,所以那时候玉米面、地瓜面都要掺上野菜才能凑付都月底。因此这拔野菜的活儿就落到了我们这些孩子的身上。</p><p class="ql-block"> 每天下午下了课,到山里到野地里去拔野菜,回来的时候天也快黑了,摘好野菜用开水焯一下再把它剁碎,加点盐再加上玉米面或地瓜面蒸窝窝头吃。就这样的窝窝头也不能任你吃饱。那时候,每个小孩子的脸上都是蜡黄的。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有些人得了水肿,腿上一摁一个坑。</p><p class="ql-block"> 每年我就盼着大年三十的年夜饭,这是我到如今也抹不掉的美好的童年味道——镌刻在我心灵深处的妈妈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年三十 早上起来,妈妈就开始忙活了。把各种需要的食材都准备好,分的那几斤大米不够全家人吃的,于是就掺上一些小米,做2米饭。妈妈的手艺真好,做的米饭不软不硬,恰到好处。黄白相间特别好吃。</p><p class="ql-block"> 做完了米饭接着做大锅菜:猪肉切块,猪肋条骨,调料放在大锅里炖,等到猪肉煮熟了,再放上切好的白菜和粉条,厨房里香味四溢,馋的我们口水直流。这一顿饭让我们每个人吃的饱饱的,我永远忘不了每年的这顿年夜饭。</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的物资极大的丰富了,天天顿顿白米饭,都吃够了,鸡鸭鱼肉尽情吃,可是就是吃不出当年年夜饭的味道和感觉来,试着做了几次,都没有做出那时的味道。嗨,妈妈的味道已经远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