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摩洛哥之旅(三) : 菲斯古城 ; 撒哈拉 - 想說愛你不容易

真善美

<p class="ql-block">菲斯古城是摩洛哥第二大城市,人口117萬。菲斯城於公元789年由伊德里斯王朝創建,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城佔地約2.5 平方公里,其間九千多條大小街道和小巷縱橫交錯,很易迷路。17公里長的城墻保存完好,具濃厚的阿拉伯色彩。古城內的阿拉伯人聚居區於198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布日盧藍門1913年由法國殖民政府建造,是老城最著名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藍門內步行路上主要是商家和餐飲業。</p> <p class="ql-block">菲斯的染皮技術是自16世紀傳承至今的古老技藝,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人工染皮工業的地方。全盛時期這裡大約有100座皮革染坊,如今老城區只剩下3 座皮革染坊。</p><p class="ql-block">大熱天走在狹窄小巷中,進入皮革染坊參觀真需要勇氣。為遵循古法,要使用天然的牛尿和鴿糞來軟化皮革,泡軟後上色晾乾,整個過程相當天然,可想而知那種臭味撲鼻真不好受。在入口處會發給每人一株薄荷葉,遮蓋下臭氣。</p> <p class="ql-block">看到下面幹活的工人,想到他們經年累月在如此惡劣環境下工作,真是太辛苦了。這裡製作的是駱駝皮,然後會運到意大利佛羅倫薩加工製作皮具。作坊裡面也有手袋,皮鞋等銷售。</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菲斯住了一晚,然後向五百公里外的撒哈拉沙漠前進。這是在瞭望台上眺望的菲斯古城。</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路邊的景色實在單調,多是茫茫荒漠戈壁,想不到中途休息時,竟有一座美麗的歐洲風情小鎮靜候我們的來臨。</p><p class="ql-block">這就是有著"北非瑞士"之稱的伊芙藍小鎮。小鎮始建於1929年,法國人建造,清一色歐式建築,是一個僅供國內富翁和外國遊客渡假的勝地。</p> <p class="ql-block">這裡難得的綠茵蔥蔥。摩洛哥是大西洋沿岸國家,以阿特拉斯山脈為界,山脈以南是典型的非洲地理氣候,沙漠戈壁為主,乾旱少雨,幾乎寸草不生,環境惡劣。山脈以北則雨量較充沛,植被茂密,有著濃郁的歐洲風情,伊芙藍小鎮就極具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午飯的餐廳像座古堡。</p> <p class="ql-block">艾佛德(Erfoud) 小鎮被稱為沙漠之門,這裡是離撒哈拉沙漠最近的綠洲,有住宅,酒店等。我們將在撒哈拉沙漠邊緣的帳篷營地渡過一晚。旅遊巴不能開到營地,要在這裡換乘四人一部的四驅車。每人只能攜帶背囊和一個手提袋。</p><p class="ql-block">到營地四十分鐘車程,都是沙石路,天氣酷熱。當地司機很節約,只捨得開一會兒冷氣。</p><p class="ql-block">這是營地的接待處。領隊說不分配帳篷了,讓大家自己在桌上拿鑰匙,反正是兩人一頂帳篷。這裡條件有限,出發前就說明帳篷裡沒有電插座,只有USB 插頭給手機充電。冷氣要晚上才有。</p> <p class="ql-block">營地帳篷當年都是白色的吧。</p> <p class="ql-block">我在肯尼亞住過帳篷,那裡環境好很多。每座帳篷前是大片草地,夏天一點不熱。帳篷裡設施也較充足,起碼不會沒有插座。但來看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及住一晚帳篷酒店,卻是吸引團友們選擇這個行程的原因之一。我也看過國內蒙古包酒店的圖片,條件可比這裡強多了。</p><p class="ql-block">帳篷裡面確實簡陋,除了床,只有一把像鐵製的椅子,一個掛毛巾的架子,幾個坐墊等,可惜我們不像阿拉伯人那樣習慣坐在地上。我們來的時間不對,六月份沙漠裡已經相當熱,此時外面四十多度,冷氣不知幾點才有,水龍頭出來的都是溫水。在帳篷裡面如此悶熱也不能開窗,因為沒有紗窗,怕有蚊蟲飛進來,更怕風沙。</p><p class="ql-block">放下行李,大家集合去旁邊的沙漠。</p> <p class="ql-block">出發前已經刮起風,雖說風不算大,在這裡是小兒科,但四周都是沙地,頓時感覺一片混沌。帶路的本地人穿著長袍,頭巾外只露出一對眼睛,領隊讓我們戴上口罩。</p> <p class="ql-block">團裡有幾對年輕人。過去的觀點,我們是歐洲國家去的差不多後才來非洲。想來在沙漠中騎駱駝,住帳篷的浪漫吸引了他們。</p><p class="ql-block">領隊說不動員團友,但可以幫助訂駱駝,一人35美金。他也說了過去發現駱駝身上有蟲的事。我後來在網上看,當地人騎駱駝要價最高是二十美金,全程不到半個小時。超過一半團友要騎駱駝,領隊和導遊又有一筆進賬了。我在新疆和阿根廷騎過馬,駱駝就免了。</p> <p class="ql-block">我們不騎駱駝的人跟著走。我曾在另一個北非國家突尼斯看過那裡的駱駝,跟這邊差不多,都是瘦骨伶仃的品種,這些駱駝是單峰的。</p> <p class="ql-block">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共九百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美國的面積。撒哈拉沙漠跨越多國,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等。</p><p class="ql-block">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不宜居的地區之一,但在邊緣的沿海岸線及沙漠中的綠洲地區,亦分佈有大小城市和人類聚集區,大約250萬人居住。</p><p class="ql-block">撒哈拉是阿拉伯語音譯而來,有"空虛無物"之意,被稱為"生命的墳墓"。</p> <p class="ql-block">我們來到的是西撒哈拉,位於非洲西北部,毗鄰大西洋,與摩洛哥,阿爾吉利亞,毛里塔尼亞相鄰,是一個有爭議地區。摩洛哥聲稱擁有主權,當地武裝組織控制另外1/4 荒蕪地區。西撒哈拉首府阿尤恩,就是著名作家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曾經生活過兩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如果加上西撒哈拉,摩洛哥的面積要增加26萬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看起來貧瘠的沙漠,其實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磷酸礦等資源。幾十年來因西撒哈拉的歸屬,令摩洛哥與阿爾及利亞兩國關係很差。。</p> <p class="ql-block">我們活動的範圍只是撒哈拉沙漠的邊緣地帶,除了我們的帳篷,周邊還有幾個其他營地。廣袤神秘的大沙漠,中心地帶沒有道路,一般人是不可能深入接觸的。</p> <p class="ql-block">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p> <p class="ql-block">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大約在300萬年前。受非洲夏季風影響,經歷了明顯的乾旱,這裡年降雨量低於100毫米,夏季白天氣溫可達40-60度。沙漠最乾旱地區寸草不生。</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撒哈拉沙漠部分地區遇到罕見降雨,導致一些地方出現水從沙丘中冒出的奇景。</p> <p class="ql-block">本來說要在沙漠中看日落的,幸虧這日太陽早早收工,否則四十多度的天氣,即使不像香港那樣悶熱,行走在沙漠中也不是好玩的。團友們一路忙於拍攝騎駱駝和大漠中的豐姿,只有我對沙丘和沙海感興趣,抓緊時間不停拍攝,漸漸跟不上大隊。不過這裡並非浩瀚大漠,只要看得見營地就沒什麼可怕。</p> <p class="ql-block">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沙海上,隨風瞬息變幻的紋理,似乎像生命啟示錄,告訴人們變幻才是永恆。</p> <p class="ql-block">回到營地將近天黑,差不多九點鐘才吃晚飯,還有一個多鐘頭。</p><p class="ql-block">沒有冷氣的帳篷真難受,坐著倒鞋中沙子,一滴水掉在手上,原來是頭上的汗珠。很少有這種情況,香港那麼悶熱,出外活動最多是流汗,哪會這樣"一個汗珠摔八瓣"。</p><p class="ql-block">突然一陣涼風,救星呀,來冷氣了!</p><p class="ql-block">晚餐時分,超過一半團友帶了杯麵過來。領隊說不颳風就坐在外面吃,後來還是在餐廳的大帳篷裡用餐,但一直沒開冷氣,只是後來給開了風扇。 除了我們,還來了幾個歐美遊客,他們自己開小車過來,帶了箱子。</p><p class="ql-block">看來看去餐廳裡就兩,三位服務員,還是接待入住那幾個,他們先招呼散客。湯,主菜,水果,一道道都特別慢,不知道做飯的是否也是這幾個人。畢竟如此惡劣的條件,請人來工作太難了。團友們帶的杯麵也要分幾批才能給泡上水。</p><p class="ql-block">沒看到落日,夜晚觀星也是奢望。混沌的天空,直到飯後十點多鐘也沒看到一顆星星。所謂的篝火晚會,看這幾個服務人員也可想而知了,估計還是他們表演。趁著有冷氣,趕緊洗澡休息,就怕水龍頭下細細的水流再斷水。營地裡敲鼓聲一直到12點多才停,經過又熱又累的一天已經沒興趣看一眼。</p><p class="ql-block">看網上文章描寫來帳篷營地的情況,確實挺歡樂。看日出日落,觀星,人家是冬天過來的,季節選擇太重要了。我們出發前的介紹會還說這裡早晚溫差大,要帶件厚衣服,實際上夜晚也不涼快,早上還是30度。</p> <p class="ql-block">領隊告訴我第二天拍日出的地點,說六點鐘日出。</p><p class="ql-block">我不想讓自己太累,想著順其自然,起得來就出去看看。結果第二天一早四點多就醒了,收拾完畢出門一看,差不多一半團友已經出來。這日早上自由活動,反正是早飯後出發,想休息的人抓緊時間繼續睡覺。</p><p class="ql-block">看日出的地方景色平平,也沒有日出的跡象,大家還是選擇去前一天活動的區域。很怕再颳風,那樣拍攝計劃就全完了,幸虧風只刮了一陣。</p> <p class="ql-block">紅色沙丘,沙海,真美!</p><p class="ql-block">我雖然去過新疆兩次,也到內蒙古西北部額濟納看過胡楊林,但在那裡只看到大片戈壁灘,說不上好好的看過沙漠。沙漠給我的印象就是沙塵暴。十幾年前我們去北京,在街上遇到沙塵暴,還下雨,衣服上都是泥點。後來在內蒙看到一片戈壁灘上栽培的綠植,說是為保北京盡力在做綠化,乾旱缺水的地方靠滴灌等,真是太難了。</p> <p class="ql-block">突然眼前一亮,想不到如此荒蕪的地方還能長出豐盈果實。</p> <p class="ql-block">這裡並無人為滴灌的痕跡。在網上查閱得知,撒哈拉沙漠中的沙丘,陡崖和岩石裂縫中可以儲存雨水,形成地下水層。</p><p class="ql-block">頑強的植物,以特殊的適應機制應對生存和繁衍。</p> <p class="ql-block">回到帳篷,冷氣早已自動停運。早飯後又坐上來時那部四驅車,離開撒哈拉沙漠。</p> <p class="ql-block">途中經過一個美麗峽谷,停車讓大家休息觀賞。一路上很少看外面的景色,因為到處都是乾巴巴的土地,少有植被和農田。領隊說摩洛哥還是有農業的,但因為降雨量太少,要靠滴灌等成本太高。這邊基本上是椰棗和橄欖樹這些耐寒的植物。關於畜牧業,牛羊好像也沒那麼多草可吃,這裡一隻羊要賣五,六百美金,並不便宜,還不如買進口的肉類。 廣東人喜歡的綠葉菜在這兒是看不到的,我們一般吃的是胡蘿蔔,南瓜,茄子等。橘子樹很多,不知口感如何,瓜類很甜,可能跟新疆一樣,乾旱和溫差大的地方適合種植西瓜,蜜瓜等。</p><p class="ql-block">看著下面那點農田,感慨摩洛哥的生活環境真是挺艱難的。</p> <p class="ql-block">托德拉峽谷矗立在阿特拉斯山脈東側,在一座2500米高的地質溪谷上。這裡擁有壯麗峽谷及清澈溪流,被譽為世界最壯觀的峽谷之一。峽谷中間開闢了一條公路,遊客可駕車駛進峽谷中。</p><p class="ql-block">領隊給我們時間下車行走,似乎要調劑一下這兩天大漠中的枯竭。</p><p class="ql-block">進入峽谷瞬間涼爽,因為我們的旅遊巴冷氣不行,車里越來越焗熱,每天幾小時的車程本該是休息,如今成了忍耐。領隊說大概是雪種不夠,其實司機人不錯,不知為何一路都沒解決這問題。</p> <p class="ql-block">棕紅色的垂直岩壁,陡峭險峻形成天然屏障。流淌的清澈河流,過去吸引不少柏柏爾人在此處居住生活,如今這裡是著名遊覽勝地。峽谷是徒步旅行者的天堂,擁有多種難度的徒步路線。更出名的是這裡高聳的石灰岩懸崖,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攀岩愛好者,還有教練指導,從初學到專業攀岩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挑戰。</p> <p class="ql-block">會玩!</p> <p class="ql-block">敢在山腳下蓋房子,夠大膽。</p> <p class="ql-block">這地區叫歐薩薩,我們居住在渡假型酒店。</p> <p class="ql-block">附近的建築物基本是紅色的,用當地紅土和沙岩建成。</p> <p class="ql-block">旁邊的連鎖酒店宜必思(ibis),外表像古堡。</p> <p class="ql-block">一路風光,我們繼續向西南方向前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