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崮地貌赋 原创 母焕胜 岱崮之形,天地铸焉。盘古开鸿蒙,巨斧劈玄黄,遗七十二崮于齐鲁之野;共工触不周,天柱折东南,余三十六峰立沂蒙之巅。其貌也,非岳非丘,非陵非嶂,若玉笋破土,拔地千寻;似莲花绽空,擎云万丈。顶平若削,疑是神工裁碧汉;腰陡如削,恍若鬼斧劈青冥。斯地也,位临沂之域,处蒙阴之疆,沐汶水之清辉,接泰岱之灵光,遂成神州独绝之奇观,地质学界谓之“岱崮地貌”,盖因其形肇始于斯,名冠于斯也。 岱崮地貌是中国五大地貌之一,具有世界科学性和独特性。 追溯其源,亿万年沧桑叠印。古海洋曾漫其野,珊瑚虫筑礁成岩,积钙质为床,凝岁月为层,是为石灰岩之祖。后地壳抬升,怒涛退去,裸岩出露,经风雨之雕琢,受冰川之蚀刻。夏日骤雨如鞭,凿沟壑于崖壁;冬寒坚冰似刃,裂缝隙于石髓。风霜磨其顶,故顶平如砥;水流切其麓,故坡陡如壁。草木借隙而生,盘根错节,固其基;鸟兽择险而栖,繁衍生息,添其灵。久而久之,方显今日之雄姿:或孤峰独峙,如将军佩剑而立;或群崮相连,似众仙列班而朝。晨雾漫谷时,隐现如蓬莱仙境;夕阳铺岭际,辉映若金阙瑶台。 春之声 岱崮地貌是中国山东省沂蒙山区特有的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其形成过程经历了地质沉积、构造抬升与差异风化等复杂阶段,主要分布在蒙阴县岱崮镇及周边区域。 观其胜状,四季皆呈异景。春至则崮顶披绿,桃杏争妍,杜鹃燃红山坳,连翘铺金坡麓。时有山风过谷,松涛与花语相和,恍闻天籁;偶见云雀冲天,翅影共霞光齐飞,疑是丹青。夏至则浓荫蔽日,飞瀑流泉,崮下凉意沁骨,崖畔云雾常栖。骤雨初歇,虹架峰间,山涧涨绿,蛙鸣与蝉唱交织,自成田园乐章。秋来则层林尽染,崮顶如戴金冠,山楂红似玛瑙,柿子悬若灯笼。天高云淡,望群崮如星罗棋布,观落日似火球坠峰,顿生“大江东去”之豪情。冬临时雪覆崮顶,冰挂悬崖,千峰素裹,万壑冰封。朔风过处,松涛呜咽,如古战场之号角;寒日照崖,冰棱闪光,若神兵之甲胄。此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秋之韵 中国五大地貌:岱崮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 论其人文,千载史迹昭然。上古时,伏羲氏曾登崮观天,演八卦于苍石;神农氏尝百草于崮下,遗药香于幽林。商周之际,诸侯争雄,崮顶筑寨,屯兵储粮,故有“孟良崮”“纪王崮”之名传焉。纪王崮者,相传为纪侯失国后避居之所,至今崮顶犹存古城残垣,陶片瓦当,诉说昔日之兴衰。秦汉以降,齐鲁文化浸润其间,孔孟遗风播于乡野,故民多忠义,士尚气节。三国时,诸葛亮屯兵沂蒙,观崮形布八卦阵,遗迹依稀可辨;盛唐时,李白游此,见崮势雄奇,曾题“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之句,墨香虽散,诗韵犹存。 日出东方 冬之雪 形成过程 沉积阶段:寒武纪时期(5-6亿年前)海底沉积形成石灰岩与砂质泥灰岩层,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 至近代,烽火燃于崮间,英雄谱就壮歌。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据崮而守,凭天险拒日寇。悬崖为屏障,石缝作枪眼,崮顶红旗不倒,山下捷报频传。孟良崮一役,华东野战军凭崮地之险,聚歼蒋军精锐,血沃青山,功彪史册。彼时,百姓攀崮送粮,冒枪林弹雨而不避;子弟参军,随大军转战而不辞。崮上弹痕犹存,是为丰碑;山下陵园肃穆,长缅忠魂。今登崮远眺,仿佛仍见硝烟中的红旗,仍闻冲锋时的号角,一腔热血,不禁为之沸腾。 构造抬升:地壳运动使岩层断裂并抬升为陆地,岩层产状平缓且发育垂直节理。 而今之岱崮,更添新韵。地质公园立,科普兴焉,引学子探其奥,邀专家考其源,使“岱崮地貌”之名扬于四海。乡村振兴起,文旅盛焉,拓栈道于崖边,筑民宿于崮下,让游人赏其景,品其味。春有桃花节,秋有苹果会,农舍飘酒香,山径闻笑语。老者于崮下晒暖,忆往昔之岁月;少年在峰前放歌,展明日之豪情。昔日之险地,今成休闲之胜地;往昔之僻壤,现为研学之乐园。 外力侵蚀:流水沿裂隙侵蚀,上硬下软的岩性差异导致下部泥灰岩快速剥蚀,顶部石灰岩形成平顶。 夜星空 嗟夫!岱崮之奇,在于形之独;岱崮之厚,在于史之悠;岱崮之魂,在于人之杰。观其形,则知天地之伟力;溯其史,则晓文明之脉络;感其人,则悟精神之传承。盖山川者,天地之文章也;人文者,山川之灵气也。岱崮集天地之造化,聚人文之精华,故能历亿万年而不朽,经千百年而弥新。 特写 崩塌定型:重力崩塌使陡崖后退,最终形成顶平、壁陡、麓缓的方山形态。 余登崮顶,临风长啸,观云海翻涌,听松涛拍岸,顿觉心胸开阔,万虑皆消。思宇宙之无穷,叹人生之须臾,而岱崮独存于斯,见证兴衰,承载古今。噫!斯地可仰,斯景可歌,故作此赋,以颂其奇,以传其名。 特写 科学地位: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与丹霞、喀斯特等并列,具有全球独特性。 夜星空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