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厦门中山公园

公正

<p class="ql-block">昵 称: 公 正</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0081854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全国(含海外)中山公园曾达260多个,至今海内外现存中山公园总数仍达87个。在众多的中山公园中,厦门的中山公园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功能定位及文化内涵,与全国其他中山公园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展现了厦门作为海滨侨城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便开启了对它的寻觅之行。在鹭岛的喧嚣中,藏着一处时光的褶皱--厦门中山公园。它诞生于1927年的烽火年代,面积16万平方米,以“天下为公”的胸襟拥抱了百年风雨,如今却以温润如玉的姿态,成为城市里的一方净土。这里的一砖一瓦镌刻着历史的年轮,一草一木流淌着自然的诗行,而穿梭于其间的人影,更让这座公园有了独具特色的故事,以下便是我寻觅到的独特“亮点”。</p> “中西合璧”的门楼建筑 <p class="ql-block">鹭岛的晨光还未完全褪去,中山公园的南门已悄然舒展。作为公园四座门楼之一的南门,它的牌楼是公园的灵魂注脚。花岗岩垒砌的三连牌坊高耸入云。它用“泉州白”花岗岩堆砌出庄严,又以飞檐翘角的绿琉璃瓦勾勒出灵动,仿佛将古典的庄重与南洋的风情凝于一瞬。其结构上的中式特征与花岗岩贴面、几何比例、纪念性高度的西式理念,构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当我走到北门时,它更是一部立体的建筑史书,该门上半部“凯旋门”的拱门托起西欧云朵般的浮雕,下半部“明代门楼”的飞檐挑起闽南的烟雨,东西文明在这里消然相拥。</p> <p class="ql-block">东门、西门虽为中式的牌坊式三川门,但东门入口的孙中山纪念碑,简洁的几何造型和“天下为公”题字,却兼具了西方纪念碑的肃穆与中式书法艺术的凝重。</p> “天下为公”的鲜明主题 <p class="ql-block">厦门中山公园是为纪念中山先生倡导的“天下为公”精神而建。“天下为公”的鲜明主题在公园内随处彰显。走进公园的南门,耀眼的“天下为公”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镌刻在水塘边、树荫下的巨型石头上;公园东门入口处则矗立着孙中山纪念碑,碑高20米,正面基座上镌刻着“天下为公”四个字;在公园的中心广场上,则矗立着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他静立如松,目光穿透岁月的褶皱,投向远方,铜像基座刻有“天下为公”铭文,与纪念碑形成空间呼应;公园的景观设计、功能设置等都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先生“无界通透”、“天下大同”、“民生关怀”等“天下为公”的革命理想与民主精神的实践追求。</p> “公办民助”的资金融入 <p class="ql-block">步入公园南门,东侧广场的醒狮地球仪雕塑,以具像化手法表达了民族觉醒与全球视野的志向,呼应了中山先生“世界大同”的愿景。这一雕塑的建设资金由当地华侨捐赠,华侨同时捐赠的还有“音乐亭”等。据了解,建园初期,华侨积极捐资兴建,这充分体现了厦门海外华侨爱国爱乡的情怀,天下为公的品格和对中华文化的尊崇。而其他地方的中山公园则主要是政府投资建设。</p> “城市客厅”的人文情怀 <p class="ql-block">厦门中山公园与其他中山公园在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之处是“园中有园”。在中山公园内,还分别设有“动物园”、“儿童公园”、“花展馆”,以及供老年人休闲的“逸趣园”,弘扬闽南文化艺术的“厦门歌舞剧院”、“中山公园史迹馆”等。公园的多功能设置,既体现了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理想,也突显了公园设计、建设者充满人文情怀、兼顾男女老少的初心,公园既成为了海内外游客的游览胜地,又充当了本地市民的“城市客厅”,连“相亲角”都进入其中,人间烟火味在这座公园气息满满。</p> “水韵桥影”的闽南风情 <p class="ql-block">厦门的中山公园,被誉为“华南第一园”。这里的东塔、西山、南球、北海的规划设计;这里依山傍水的因势而建;这里魁星山的天然山石搭配清代摩崖石刻;这里的魁星河、蓼花溪碧玉般的溪流蜿蜒如带;这里顺流而建的12座形态各异的桥梁、20座风韵各具的亭榭;这里千年古樟的根须垂落成帘,热烈奔放的凤凰花烈焰似火;这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植被覆盖;这里广场舞、新疆舞、多声部合唱、南词演唱、器乐合奏、喝上午茶、打太极拳等的人潮涌动……这一切都构成了南洋风情的山水画卷、自然灵动的江南园林、水韵桥影的闽南风情、优雅健康的文化乐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