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上海汾阳路、岳阳路及桃江路交汇处三角地带矗立着一座普希金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在1937年普希金逝世一百周年时建立。</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普希金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致凯恩》《致大海》《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从学生时代开始,普希金和他的作品就为我们耳熟能详。<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与社会变革产生过深远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 “伟大的诗人民族的骄傲’——普希金与东方回响”近日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从全俄普希金博物馆引进雕塑、画作、服装等百余件珍贵文物。许多文物为首次入境,第一次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p><p class="ql-block">(1799-1837)</p><p class="ql-block"> 普希金出身贵族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因敢于批评专制统治而屡遭流放。他思想自由、个性鲜明,最终因决斗不幸去世,年仅38岁。</p> <p class="ql-block">用于印制普希金肖像的雕版</p><p class="ql-block">(1838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799年6月6日,普希金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父亲谢尔盖是一名退役军官,酷爱法国文学。母亲的家族有着传奇背景,其先祖是彼得大帝著名的黑人养子汉尼拔。家中丰厚的法文藏书是少年普希金的主要消遣,为他的法语及文学素养奠定基础。父亲对法国启蒙主义的热衷,为他埋下自由思想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少年普希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贵族家庭传统的法语教育,奶妈阿琳娜.罗季昂诺夫娜讲述的民间故事,培养了普希金对母语及俄国民间文化的兴趣。而外祖母玛丽娅·汉尼拔讲述的家族历史,既激发了普希金的荣誉感,又培养了他对浪漫、传奇的浓厚兴趣。</p><p class="ql-block">“从我挚爱着的</p><p class="ql-block">莫斯科的外祖母那里,</p><p class="ql-block">我听到了先祖们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和那遥远遥远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青年普希金</p> <p class="ql-block"> 普希金的母亲</p><p class="ql-block">纳杰日达·奥西波夫娜·普希金娜</p><p class="ql-block">(1775-183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普希金的父亲</span></p><p class="ql-block">谢尔盖.利沃维奇.普希金</p><p class="ql-block">(1770-1848)</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普希金的伯父</span></p><p class="ql-block">瓦西里·利沃维奇·普希金</p><p class="ql-block">(1766-1830)</p><p class="ql-block"> 在普希金的成长过程中,伯父瓦西里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长相朴实,知识深博,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加卡拉姆津、茹料夫斯基、因丘什科夫私交基驾,他敦授自己的侄儿如何写诗表达尊敬与感谢。晋希金将他称之为“我的诗父”。</p> <p class="ql-block">普希金与伯父瓦西里在彼得堡的敞篷马车上。</p> <p class="ql-block">皇村学校和叶尔捷琳娜宫教堂侧翼</p><p class="ql-block">(1822年)</p> <p class="ql-block"> 1811年,在伯父的陪同下,普希金考入首都彼得堡专为贵族子弟开设的皇村学校。六年的中学生活,对普希金人格的培养以及文学潜质的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年后的升级考试,他以《皇村回忆》一诗博得主考官大诗人杰尔查文的赏识,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p> <p class="ql-block"> 皇村中学</p><p class="ql-block">“那些日子,</p><p class="ql-block">在学堂的花园里我安逸地绽开,</p><p class="ql-block">像一朵花,</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喜欢阿普列依,</p><p class="ql-block">而西塞罗,我却不爱读他;</p><p class="ql-block">那些日子,每当春天来到,。神秘的峡谷中,天鹅在啼叫,</p><p class="ql-block">看水波静静闪烁,我伫立湖边,</p><p class="ql-block">缪斯开始在我的眼前出现。”</p><p class="ql-block">一一《叶甫盖尼·奥涅金》</p> <p class="ql-block">皇村学校花园街处景观</p><p class="ql-block">普希金画作</p> <p class="ql-block">普希金手稿</p><p class="ql-block">绘有列.谢.普希金肖像</p> <p class="ql-block">《致恰达耶夫》草稿</p><p class="ql-block">绘有奥·谢·普希金娜和瓦·利·达维多夫的肖像!</p><p class="ql-block">普希金手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普希金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 1817年从皇村学校毕业后,普希金进入外交部工作。桀骜不驯的诗人对仕途没有太大兴趣,却经常参加文学团体"绿灯社"的活动。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中, 《自由颂》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这首诗歌以手抄本的形式在青年中广泛流传,引起极大的反响,也为他日后的政治困境埋下伏笔。</p> <p class="ql-block">1822年9月26日告"绿灯社"成员书片段</p><p class="ql-block">普希金手稿</p> <p class="ql-block"> 在叙事长诗的写作过程中,普希金逐渐体悟浪漫主义与现实生活的落差,开始思考如何真实反映当代人的生活。1823年5月9日,普希金开始创作以彼得堡青年为主角的诗体小说,即他一生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824年8月至1826年9月,普希金被流放至南俄,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又被押送至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这段日子相对孤独,只有老奶妈陪伴。于是,诗人回到普通民众中间,开始深入研究民间诗歌与风俗。他请求老奶妈重新讲述在儿时听过的传说与故事;他经常到集市上听农民谈话、歌唱,这大大丰富了诗人作品的民族性,为其转向现实主义提供了宝贵的养料。</p> <p class="ql-block"> 普希金在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完成了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还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如《致凯恩》《假如生</p><p class="ql-block">活欺骗了你》等。</p> <p class="ql-block">用米哈伊洛夫斯科耶的松树制成的镇纸</p><p class="ql-block">19世纪90年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肃立的卫兵睡意朦胧...….》</p><p class="ql-block">普希金手稿</p> <p class="ql-block">普希金手稿</p> <p class="ql-block">《鲍里斯.戈多诺夫》普希金</p> <p class="ql-block"> 展览现场还原了普希金在米哈伊洛夫斯克耶庄园的书房。</p><p class="ql-block"> 正是在这里,普希金完成了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还写成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如《致凯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26年9月,普希金被新登基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召回莫斯科,结束了在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的流放生活。尼古拉一世表面上给予他创作自由,实际上仍对他进行严密监视。普希金在莫斯科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接连创作出《阿里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作品,表达了他对被沙皇镇压的十二月党人的崇高敬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830年秋天,普希金因霍乱隔离滞留波尔金诺。在这3个月中,他在多种文学体裁上的尝试有了出色的成果,不仅完成《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最后两章,还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包括《射击》《暴风雪》《棺材匠》《驿站长》《村姑小姐》)、4部小悲剧(包括《吝啬的骑士》《石像客人》《莫扎特和萨列里》《瘟疫流行时的宴会》)以及30多首抒情诗和童话诗。这一时期的创作量之大、作品完成度之高备受瞩目,成为其创作生涯中的高光时刻,文学史上称之为"波尔金诺的秋天"。</p> <p class="ql-block">《1830年4月16日致亚.克.宾肯多夫的信》</p><p class="ql-block">普希金手稿</p> <p class="ql-block">《给一位卡尔梅克女郎》绘有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的肖像。</p><p class="ql-block">普希金手稿</p> <p class="ql-block">《普希金作品集第一卷》</p> <p class="ql-block">普希金作品集</p> <p class="ql-block">普希金</p><p class="ql-block"> “我将要结婚,这意味着,我将失去独立﹣﹣反复任性、无忧无虑的独立,还有奢华的习性、漫无目的的旅行,以及我的孤独、我的善变。</p> <p class="ql-block">娜塔丽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1812-1863)</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831年2月,普希金与被誉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塔丽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婚,同年5月迁居彼得堡,继续在外交部任职。然而,这段婚姻生活并未给他带来长久的幸福和安宁,反而因妻子的奢侈生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债务负担。</p><p class="ql-block"> 尽管婚姻生活并不如意,普希金在创作上却日趋成熟,完成了许多重要作品,包括叙事长诗《青铜骑士》、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p><p class="ql-block"> 1836年,普希金创办文学杂志《现代人》。这是一份重要的文学期刊,旨在推广自由思想和进步文化。该刊物先后由晋名拉索夫担任主编、发表过众多著名作家和评论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p> <p class="ql-block">《我白白地跑向锡安山的山巅……》</p><p class="ql-block">(画中绘有一头狮子)</p><p class="ql-block">普希金手稿</p> <p class="ql-block">《普希金童话》</p> <p class="ql-block">《上尉的女儿》</p><p class="ql-block">普希金著</p> <p class="ql-block">普希金穿的马甲</p> <p class="ql-block">普希金赠送给维亚泽姆斯基的礼帽及罩盒</p> <p class="ql-block">带有普希金肖像的丝巾</p> <p class="ql-block">普希金的印章</p> <p class="ql-block">青铜墨水瓶</p> <p class="ql-block"> 1836年,流亡到俄罗斯的法国贵族丹特斯开始追求冈察洛娃,两人经常相约共舞。这事在彼得堡上流社会流传开来。</p><p class="ql-block"> 为了名誉,普希金于1837年1月27日傍晚,与丹特斯在彼得堡近郊的一片白桦林中进行了一场决斗。结果,诗人腹部中枪,两天后因伤重不治去世,葬在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附近的圣山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普希金决斗地</p> <p class="ql-block">普希金与奥斯基决斗(油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陨落了“,但普希金的精神遗产激励后来者不断探索。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在其影响下纷纷登上文学舞台,并将俄罗斯文学推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正如诗人逝世前半年写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纪念碑》,</span>这首诗成了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结。</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普希金)</p><p class="ql-block">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p><p class="ql-block">所能造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p><p class="ql-block">青草不会生长,</p><p class="ql-block">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p><p class="ql-block">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上。</p><p class="ql-block">不,我不会完全灭亡一﹣</p><p class="ql-block">我的灵魂在珍贵的诗歌当中</p><p class="ql-block">将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长和逃避了腐朽灭亡,</p><p class="ql-block">我将永远光荣,</p><p class="ql-block">直到还只有一个诗人活在这月光下上。</p><p class="ql-block">我的名字将传遍整个伟大的俄罗斯,</p><p class="ql-block">现存的一切语言,</p><p class="ql-block">都将讲着我的名字,</p><p class="ql-block">无论是骄傲的斯拉夫人的子孙,</p><p class="ql-block">还是芬兰人,</p><p class="ql-block">甚至现在还是野蛮的通古斯人,</p><p class="ql-block">和草原上的朋友卡尔美克人。</p><p class="ql-block">我所以永远能为人民敬爱,</p><p class="ql-block">是因为我曾用诗歌,</p><p class="ql-block">唤起人们的善良的感情,</p><p class="ql-block">在这残酷的世纪,</p><p class="ql-block">我歌颂过自由,</p><p class="ql-block">并且还为那些倒下去了的人们,祈求过宽恕同情。</p><p class="ql-block">哦.诗神缪斯,听从上帝的意旨吧。</p><p class="ql-block">人们,祈求过宽恕同情。</p><p class="ql-block">哦,诗神缪斯,听从上帝的意旨吧,</p><p class="ql-block">既不要畏惧侮辱,也不要希求桂冠,赞美和诽谤,</p><p class="ql-block">都平心静气地容忍,</p><p class="ql-block">更无须和愚妄的人去空作争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人们则在他死后为他建起了一座又一座“人工”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矗立于世界各地的大型普希金纪念碑有近200座,其中当属这座位于莫斯科市中心普希金广场上的一座最为著名。</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出自著名雕塑家奥佩库申之手,于1880年落成,由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揭幕。纪念碑基座上刻有普希金的一句诗:</p><p class="ql-block"> “在这严酷的时代,我讴歌过自由,为那些罹难的人祈求过同情。”</p> <p class="ql-block">雕塑家手中的普希金雕塑像</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8日,另一座普希金纪念碑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校园内落成。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与首都师范大学领导一同为纪念碑揭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普希金,这位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不朽巨匠,以其毕生璀璨的创作成就,构筑了一座横跨诗歌、小说、散文、童话以及戏剧的文学殿堂。他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又兼具现实主义色彩,表现了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与丰沛的个人情感。他塑造的贵族进步青年形象、俄罗斯女性形象、农民革命领袖形象、“多余人”和“小人物”的形象,均被后来的俄罗斯作家所继承与发扬。普希金作品中纯真的浪漫主义,大胆的现实主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人民性和独创性,不仅是俄罗斯民族所珍视的宝藏,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p> <p class="ql-block">《鲁斯兰和柳德米拉》</p><p class="ql-block"> 这是普希金的第一部长诗,创作于1817-1820年。这首童话诗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以生动的民间语言、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和乐观主义精神,讲述了勇士鲁斯兰营救被魔王劫持的新娘柳德米拉的冒险故事。</p><p class="ql-block"> 全诗突破古典主义传统,把大量民间素材和民间语言引入作品。这一全新创举引发保守派批评,却莫定了普希金作为文学革新者的地位。《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因此成为其早期的重要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渔夫与金鱼》插图</p> <p class="ql-block"> 普希金在创作后期也孕育了众多童话诗。自幼年起,普希金奶娘讲述的民间故事便深深镌刻在他脑海。流放时期,他与农民为伴,倾听流浪艺人的歌谣,从民间传说中汲取创作灵感。他打破贵族文学的传统,精心提炼并重塑民间故事和民间诗歌的精髓,把人民的日常语言引入其中,创作出独具俄罗斯风情的童话诗篇。如《渔夫与金鱼》</p> <p class="ql-block">《叶甫盖尼·奥涅金》插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叶甫盖尼·奥涅金》创作于1823-1830年,贯穿了诗人从南方流放至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居的岁月。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诗体小说"形式,将现实主义的社会描摹与抒情诗的艺术特质完美融合,描绘了一幅19世纪俄国社会的真实图景,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作品以男主人公奥涅金的视角展开。他是一位典型的贵族知识分子,因与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堕落格格不入,但又无力摆脱传统束缚,遂成为一位充满怀疑主义的"多余人"。而女主人公达吉雅娜则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典范,她以温柔宽厚、纯真坚定的形象,成为象征"俄罗斯民族的灵魂"。作品通过奥涅金与达吉雅娜的爱情故事,细腻刻画了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对俄国社会的深刻反思与呈现。</p> <p class="ql-block">《高加索俘虏》插图</p> <p class="ql-block">《叶甫盖尼·奥涅金》插图</p> <p class="ql-block">《死公和七勇士的故事》插图</p> <p class="ql-block"> 《青铜骑士》是普希金创作的最后一部完整的</p><p class="ql-block"> 发表于1833年。彼时的普希金已携妻子定居彼得堡。彼得堡的城市景观与历史记忆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灵感。</p><p class="ql-block"> 诗歌以彼得大帝的铜雕像为核心意象,讲述在彼得堡1824年涅瓦河洪水灾难中,一个小公务员的悲惨境遇。普希金巧妙地将现实与历史相勾连,通过史诗般的笔调,揭示了帝国荣耀背后个体的牺牲。</p> <p class="ql-block">《青铜骑士》插图</p> <p class="ql-block"> 青铜骑士既象征着历史前进的必然,也暗喻专制权力对个人生存权利的碾压。这种将宏大历史叙事与小人物命运交织的手法,使作品达到了超时代的高度与深度,无愧于“艺术的奇迹”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 《鲍里斯·戈都诺夫》插图</p><p class="ql-block"> 这是普希金创作的一部历史悲剧,从1824年起笔,至1825年完成。普希金以莎士比亚为师,在作品中打破古典主义的“三一律”,采用场景、多人物交织的叙事结构,展现戈都诺夫王朝的兴衰更迭。剧本经由历史之镜,折射出作者对专制农奴制下国家和人民未来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黑桃皇后》插图</p><p class="ql-block"> 短篇小说《黑桃皇后》创作于1833年,是普希金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普希金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内心独白、梦境描绘和戏剧性情节,向读展示了一幅俄国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动画面。</p><p class="ql-block"> 主人公赫尔曼突破以往传统俄国贵族子弟的纨绔形象,成为具有赌徒性质的新兴资产阶级意识的代表。他对财富的渴望几近贪婪,甚至为此不择手段。通过赫尔曼的悲剧性结局,作者无情地批判了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意识,展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p> <p class="ql-block">《棺材匠》手稿</p> <p class="ql-block">《驿站长》插图</p> <p class="ql-block"> 《 别尔金小说集》被视为普希金创作的第一部完整的小说,诞生于1830年的“波尔金诺的秋天”。伊凡·彼得罗维奇·别尔金是普希金使用的笔名,故成集时定名为《别尔金小说集》。这部小说集引领俄国文学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高阁走向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它关注社会中边缘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集中的五个短篇﹣-《棺材匠》《驿站长》《射击》《暴风雪》《村姑小姐》--描绘了外省乡村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命运,开创了文学中重要的“小人物”主题。作品强大的思想力量与“准确和简练”的文风,使其成为俄国小说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上尉的女儿》插图</p> <p class="ql-block"> 《上尉的女儿》是19世纪俄国小说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之一。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构思于1832年,完成于1836年。它以1773-1775年间普加乔夫所领导的农民起义为历史背景,通过贵族青年彼得·格里尼奥夫的回忆而展开。</p><p class="ql-block"> 小说不仅探讨了贵族与农民、人民与政权、游牧社群(哥萨克)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暗含对当时十二月党人运动失败后的俄罗斯政治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小说塑造了普加乔夫这一耀眼的农民领袖形象,成为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现实主义经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普希金一生虽未涉足东方,但他在诗歌和书信中多次提及中国,虽不是详尽描述,但笔端诠释的中国形象都是正面的,且带有乌托邦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在短暂的38年生命中,普希金对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丰富的藏书中,有关中国的书籍共有82种,其中就有《三字经》《四书解义》《中庸》《中华帝国概述》《赵氏孤儿》等。他在作品中多次用到中国元素,对中国直接或间接地描写,构成普希金笔下一个虽不十分完整却颇为鲜明的中国形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世纪,“中国热”席卷欧洲,俄国自不例外。少年普希金就读的皇村学校校内尽是中国的园林、亭台和小桥流水,这一景象无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记。在《皇村回忆》中,普希金描绘了皇村中国式花园的典型景色,山谷、小溪、丛林、微风、瀑布、湖面、月光等在诗中遥相呼应。在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中,中国就是个充满鸟语花香的美好国度。普希金还写过一篇《园亭题记》,描写的正是按中国传统建筑模式建造的八角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月的风在迷人的田野上,</p><p class="ql-block">送来一阵阵宜人的凉意,</p><p class="ql-block">摇摇颤颤的树林的暗处,</p><p class="ql-block">中国黄莺声声鸣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鲁斯兰和柳德米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普希金的作品与书信中,多次涉及中国人的描写。在普希金现存最早的一首诗歌《致娜塔利娅》中,他这样倾诉衷肠:</p><p class="ql-block">“哦,娜塔利娅呀!</p><p class="ql-block">让我再向你倾吐苦衷:</p><p class="ql-block">你可不能那样对待我,</p><p class="ql-block">像对待彬彬有礼的中国人,</p><p class="ql-block">像对待粗暴无礼的美国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诗人的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一章的草稿里有这样描写。普希金以为最“彬彬有礼的中国人”的化身是孔子:</p><p class="ql-block">孔夫子,……</p><p class="ql-block">中国的贤人,</p><p class="ql-block">教我们要敬重青年人,</p><p class="ql-block">为了防止堕入迷漫的歧途,</p><p class="ql-block">不要急于加以指摘,……</p><p class="ql-block">只有他们才能寄以希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哪儿我都愿意……》一诗中诗人流露出要来中国的心声:</p><p class="ql-block">我们走吧,</p><p class="ql-block">无论上哪儿我都愿意,</p><p class="ql-block">朋友们,</p><p class="ql-block">随便你们想要去什么地方,</p><p class="ql-block">为了远离骄傲的人儿,</p><p class="ql-block">我都愿意奉陪:</p><p class="ql-block">不管是到遥远中国的长城边上,</p><p class="ql-block">也不管是去人声鼎沸的巴黎市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首次提到普希金(商务时报第31册)</p> <p class="ql-block"> 1903年,上海出版了一本蓝色封面的《俄国情史,斯密士玛丽传,又名花心蝶梦录》,这其实就是普希金的《大尉的女儿》。此书是第一部以单行本形式出版的汉译俄国文学名著,也是俄国文学在中国传播和被接受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瞿秋白是继鲁迅之后大力推崇普希金的先行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在《俄罗斯文学与革命》一文中指出普希金作品的意义“乃在其诗歌之社会的趣味,作者之人道的理想,平民的同情”。</p> <p class="ql-block"> 郑振铎在《甲必丹之女》的序言中也特别赞扬了普希金小说的@人道的思想”和“人道情感”。</p> <p class="ql-block"> 戈宝权一生献身于俄罗斯文学的传播事业。1988年3月1日,戈宝权荣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的“各国人民友谊勋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47年2月,上海各界隆重纪念普希金逝世110周年。同年12月,出版由罗果夫主编、戈宝权编辑的《普希金文集》。该书后来曾多次再版。这部文集直接译自俄文,精选普希金各种体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因而成为普希金爱好者的启蒙读物,对于普希金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1949年6月,在解放了的北京举行了普希金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人民日报》发表郭沫若、戈宝权等的纪念文章。这是自由的人民在自由的土地上对一位歌颂过自由的诗人的真诚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附:普希金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7.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