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拾穗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写下这个标题,我的脑海里先是浮现出十九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名画——《拾穗者》。该画描绘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三个苍老的农妇正弯腰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该画人物形象塑造得真实生动,笔法简洁,色调明快柔和,凝聚着米勒对农民生活的深刻感受,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图片描绘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画面最前方是三个农妇,在收割后的田地里弯腰捡拾遗留在地上的麦穗。 </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大脑浮起的这些记忆和印象,那辛苦拾穗者的形象,瞬间幻化成了去逝多年的母亲的形象。于是记忆的闸门如潮水般打开,回故母亲辛苦操老的一生,我不禁热泪盈眶。母亲本就瘦弱,却用她柔弱的双肩,养育了6个子女,在那艰苦的日子里,供他们读书,把他们养大,然后又斜倚着老家日渐衰败的门口,目送着小鸟一个个长大,羽翼丰满,又一个个飞走,渐行渐远……母亲的一生,就是牺牲和奉献的一生。母亲病逝时,枯瘦如一缕干柴。在我的怀抱里,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轻如一个婴孩。生活吞噬了她最后一点热量,田野的尽头一个小土包,是她最后的眠床。</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所有土地都是公家的。秋天庄稼收割之后,大地一片坦坦荡荡,开阔、敞亮、忧伤而充满幻想。大地母亲,经过春天的播种,夏天的耕耘,秋天的收获,奏献出了一年的风风雨雨和丰硕的果实,终于可以喘口气,休息休息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在松花江北岸的冲积平原上,放眼所及,一马平川,皆是庄稼地,没有山林,也没有河流湖泊,只有几条浅浅的季节性小河。下雨的时候会有一点点浑浊的水,雨季过后,河床就干涸了。</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是计划经济年代,每个屯子(生产队),种什么农作物,每样种多少,生产队都是按公社和大队批准的计划生产。记得主要作物有:玉米、大豆、高粱、小麦、粳米、笨谷子、红谷子、糜子、亚麻、甜菜、土豆、芸豆等。</p><p class="ql-block"> 每年十月份左右,地里的庄稼都收割完了,生产队用马车运送到场院上,码上大垛,等到粮食晒干了,才能打场、脱粒,给国家送公粮,给社员分口粮,有时要一直忙到北风吹,雪花飘。</p><p class="ql-block"> 而在收割完毕后到打场之间,会有几天短暂的假期(庄稼刚收割后水分含量高,需要时间晾晒降低水分)。此时,田地已是一片光秃秃的,母亲和邻居大娘大婶,就挎上竹筐,筐里放上化肥口袋,口袋上印着尿素、磷酸二氨的字样。有国产的,是塑料袋子,也有日本进口的,是布口袋。有很多人用这种布口袋拆了做衣服穿。那时买布要用布票,布是紧缺商品。没有布票,用黄金也买不到一尺布。村里有个张大爷,每次领孩子去成衣铺做衣服,都事先用称量好布的重量,做好衣服后,再量一次重量,以防止成衣匠克扣布料。成衣匠知道他的精明,都不敢克扣他的布料,做衣服的碎布头也都给他留着。而对于一般的社员,成衣匠就会想方设法克扣一点,攒多了布头,就能给自家孩子做件衣服。这也是人民公社公开的秘密。母亲大多时候是去捡拾掉落在垅沟里的黄豆荚,整穗的玉米,谷子,高粱,是很难遗落的。社员干活时,生产队干部会凝眉苦脸双手叉腰,跟在后面检查进度和质量,如有掉落的庄稼,轻则怒骂,重则扣工分,所以社员干活都很认真。那时的生产队干部,牛逼如一个个古代的皇帝,比现在的县长都牛逼百倍。而黄豆则有些特殊性,成熟后,或收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脱落一些豆荚,这些豆荚混在垅沟干枯的黄豆叶里很难发现。这些漏网之鱼,就成了母亲们捡拾的主要对象。</p><p class="ql-block"> 每天放学后,把书包往炕上一扔,去碗架子里找一找剩下的大饼子,去水缸里喝一瓢凉水,于是边嚼着干粮,边跑着去地里找母亲,帮她把捡到的粮食背回家。有时候,碗架子里没有任何吃的,就去小园里摘根黄瓜或柿子充充饥。幸运地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我,那时候,正在长身体,吃的饭食又少荤星,所以总是感觉饿,虽然并没有真正挨过饿。日子不管怎么苦,怎么紧吧,一生好强的母亲总是会变着魔法一样,变出一日三餐,变出我们哥六个大大小小的衣服。母亲强调,衣服可以破旧,但必须整洁;人可以贫穷,但一定要有志气。由于母亲的教育,我们哥六个都长成了“硬让身受苦,不让脸受热”的人,都一个个先后跳出了农门,进了城,有的成了中学教师,有的成了国家干部,有的成了公司老板,都抓住了国家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的历史性机遇,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有了自己理想的生话。</p><p class="ql-block"> 在地里弯腰拾穗的母亲,看到我一路奔跑着来到眼前,母亲会直起腰来,眼角会留露出少有的欣慰的微笑。和母亲一起拾穗的邻居大娘,会夸我懂事孝心,小小年纪就知道心疼母亲,长大了一定有出息。弄得生性腼腆的少年,满脸通红。母亲是个少言寡语,不善表达自己感情的人,她己习惯于把一切喜怒哀乐都深埋在心底,默默地担起家庭的重担。对于邻居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她虽说也是心生喜悦,但并不表现出来。儿子刚会走路,她就领着他找村里算命先生算过命,说他生得浓眉大眼,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将来定有出息。不好的是,这孩子是阴历五月出生的忙龙,可能要一世操劳。</p><p class="ql-block"> 看着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在一片片收割之后尽显荒凉寂寥的宏阔背景上,母亲弯着腰,顺着垅沟,捡拾豆荚的瘦弱孤单的身影,瞬间触动了我少年的心,心里暗暗下着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让母亲失望,慰籍母亲的一世操劳,满身的伤病,让母亲过上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成了我日后发愤图强的精神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