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印象一一西行日记(二)

胡晓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前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近王老师发出了这样一段话:做医生几乎没有中间路可走,你不是救人就是害人。你开药,如果没有治疗作用,那就是毒副作用,中间的路很少,这是肯定的。所以,选择做医生的路,大家应该很慎重。按照清代名医徐灵胎的话,做医生只有两条路,要么做苍生大医,要么做含灵巨贼。医疗和教育,两者都没有中间路线可走,必须慎重再慎重!!一一王进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在王老师前半辈子的思考与实践的基础上发出的震人发愦的话,“教育亦如此",没有中间路可走,因此在暑假前夕,王老师每次讲课都几乎要讲到这一点:呼吁家长趁着假期,带着孩子去“三北”。多年听王老师,我也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一放暑假,我们在家稍作休整,于2025年7月3日便开始向西之行,第一站便是洛阳,下午正值黄河小浪底在排沙,我们顶着烈日看黄河排沙的盛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月4日,我们去二里头二里头博物馆,它的全称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位于偃师二里头村。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发现之前,夏朝只存在于历史的文献资料中,没有考古的佐证。此遗址的发现是夏一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在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的双重证据中,正在从传说时代走向历史真实,《史记·夏本纪》正在成为翔实可信的历史记载。 二里头遗址,自1959年以来60年的考古发掘、几代考古人的 潜心探索,一个规划有序、功能悉备、宫室翼翼、百工齐聚、礼乐初成的东亚大都,揭开了尘封的记忆。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汇多元以成一体,绥万邦而达天下,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由此奠定,华夏第一王都从这里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是在距今4000年前,一场波及黄河流域的特大洪水,使天下苍生忧患重重。大禹治水的故事让我们每一位中国人耳熟能详,历代文献也记载着大禹治水的史实。禹在长达数十年中,栉风沐雨,亲操耒耜,三过家门而不入,疏河浚川,最终平定水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治水工程带来了广泛地域内民众和邦国的协力合作,为部族联盟和早期国家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大禹洞察各地自然人文,了解各地民众生活习俗,依次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这是由“禹迹”组成的九个部分,它实际上是我国最早的一种行政区划。从此以后,九州即禹迹,禹迹即天下,天下即中国。禹画九州,标志着中国早期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最早雏形由此诞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传说上古华夏实行禅让制,即“天子”之位通过传贤的方式进行和平交替。《史记·夏本纪》记载,帝舜选择了大禹作为继承人,舜亡,禹意将天子之位让与帝舜之子商均,因此避居阳城。但是天下诸侯心向大禹,众望所归,于是大禹遵从民意,即天子位。史称“国号曰夏后,姓姒(si)氏”。自此,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成为历史的必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禹治水,划定九州,奠定了华夏国家的雏形。九州即禹迹,禹迹即天下,天下即中国,成为华夏民族的共识。禹都阳城、禹征三苗、禹会涂山等文献所载的重要历史事件,奠定了夏平定天下、建立统一王朝的基础。有夏之居、邦国林立的中原沃土,中华文明多元文化在经历了漫长发展和交融后,终于在河洛之间形成王朝国家肇始的中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在这里登上舞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只知道启羿射日的故事,真实的后羿与夏王朝有密切的联系。夏启崩,子太康立。文献记载,太康“盘于遊田,不恤民事”,加之兄弟不和,因此国家衰弱。太康内失于兄弟,外失于民,于是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意欲取而代之。后羿以善射著称,他原居于鉬(chú,今河南滑县),后来西迁于穷石(今河南洛阳),并逐步进入到夏王朝的核心统一治层,赢得太康的信任。因太康不理朝政,政权旁落,最终被后羿驱逐出朝廷,不得返国。史称“后羿代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太康失国,后羿代夏,相流亡在外,遗子少康,团结夏众,完成了复国大业。之后少康励精图治,施行德政,国家大治,史称“少康中兴”。在太康、仲康、相和少康这三代四王时期,夏王朝经历了失国、复国和中兴全过程,可谓是跌宕起伏。少康子杼(zhù)继承父业,汲取史鉴,为镇抚东方诸爽,迁都于老丘(今河南开封陈留),王朝战略重心东移。因其显赫的历史功绩,杼被复人视为圣主。夏王朝的统治进入稳定繁荣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石器一一绿松石龙形器,它长15.6厘米,共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直径大小在0.2-0.9厘米之间,厚度为0.1厘米。它的发现是中国龙图腾崇拜思想最直接的来源,被称为“中华第一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一件三面铜牌饰。出土时安放在墓主人胸部,从两侧有对称的穿孔钮可见,穿缀系于主人胸前,应作为沟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载体。这是极具二里头文化特色的重器。器身以青铜铸出主体框架,呈四角钝圆,略呈亚腰形,两侧各有对称环纽,其上以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其加工精巧丝丝入扣,虽历经三、四千年无一松动脱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建中立极"、“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是中国历代王朝所追求的地理正统观。二里头遗址所处的洛阳盆地,处“天下之中”的“国中”之地。“辨方正位,体国经野”,二里头遗址所呈现的都城整体布局,成就了前无古人的国家形态,标志着具有广域王权的东方第一王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自此发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先人从一开始就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距今4000年前后,东亚地区不同族群在相互交流、碰撞的文化互动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文明交互作用圈,中原族群在这种互动整合中逐渐显示出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到了距今3800年前后,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在极短时间内吸收了各区域的文明元素,以中原文化为依托,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制约,强力向四方扩张、辐射其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二里头遗址标志着中华文明由“多元化”的古国文明最终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时代,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后世中华文明发展繁荣的基础。</b></p> 洛阳市博物馆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月5月,我们去了洛阳市博物馆。博物馆是全方位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的方法。我们吃过早饭,带足开水,就直奔博物馆,一呆几乎就是一天。洛阳市博物馆容量很大,一直到下午五点工作人员清场我们才出来。洛阳,天下之中,十三朝古都,给世人留下太多的稀世珍宝及精神图腾。徜徉于历史与现实之中,人们不自觉地就会发出感慨,感慨先民的智慧与伟大,感慨先民的坚韧与挺拔。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每个时代都有英雄般人物的出现,才成就了源源流长的华夏文明。博物馆中十三个展厅,每个展厅、每段文字、每个器物背后都蕴藏着动人的故事,它就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构建起了不朽的中华文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历史典籍与考古工作为我们呈现了历史的轮廊,斯人已逝,其实我们根本无法完全还原历史背后一个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而我们从我们的时代中再去推古人的生活,也许会更具象一些,从中让我们去汲取历史的力量。在洛阳市博物馆中,为现代人王绣专开了一个展厅,这是一个国画牡丹的世界。我不会画画,也可以说对美术是一窍不通,但于此地的“牡丹"丛中,竟也留恋忘返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绣是东北人,学的是美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了洛阳,从此与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以一己之力把国画牡丹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并走上世界,为此王绣老师成了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画家、艺术家。展厅中她的每一幅画都让人赏心悦目,写实与留白相得益彰。如果仔细观看,她的每一幅画都藏着一个灵魂,让你惊叹不已。红牡丹红的鲜艳,蓝的精盈,黄的玲珑,真的不一般。身着汉服的姑娘们在“花丛中”拍照,有一种重回汉唐的穿越感。</b></p> 洛阳白马寺坡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月5日,我们去了白马寺。以前也去过一次,没什么具体的印象,这次是卯足了劲,因为这是我国第一家佛教寺院,是佛教传入我国的第一站,因此被称为”祖庭"和“释源"。走在东汉时期的青砖红瓦之间,听着晨钟暮鼓,看着冉冉升起的紫烟,想象着时光的斗转星移,唯有不变的是历朝历代的人们,对真善美迫求的永恒不变的心一一心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白马寺,同样有一处美术展览,以“心源”为主体深深吸引了我:“艺术探索之路,无坦途捷径。然当“心源”二字定为此次个展之题,我心中那份寻求与自我、与造化、与笔墨相治之意,便油然而生。这冲动,既源于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画论深切共鸣,亦是对自身艺术旅程中那份内在驱动力的真诚回望与呈现。我深知:穷尽“心源”之浩瀚本是奢望,但以此为题,便是向观者敞开一条通往我水墨世界核心的小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里呈现的,并非我创作的全貌,而是某个阶段、某种心境下,造化与心象交融的切片。它们或许不那么“完美”,甚至略显陌生,却是我在“师造化”与“得心源”之间跋涉时,最本真、最恳切的印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些作品,时空各异,风格不同,却共同流淌着一种源于当下的生命感。这份当代性,非刻意标榜形式之新,而是笔墨深处自然透出的、与时代脉搏共振的呼吸与温度。我未曾将“传统”与“当代”置于对立,亦非执着于转化之技。我所求者,是将对天地造化的敬畏凝望,与内心涌动的万千思绪,借水墨之性灵,自然而然地贯通、化合。此次展出的水墨探索,皆是我师法自然、澄怀味象后的心源流淌。它们不是对物象的客观描摹,而是游走于“似与不似”之间,是造化启迪与心源感悟碰撞出的形而上诗篇。是生活淬炼出的深情,是对生命与宇宙的叩间与感怀,最终凝结为纸上的笔墨灵魂。部分作品尝试在传统水墨语言中融入新的思考与材料肌理,亦非为形式而形式,只为更贴切地承载并传递这份源自“心源”的时代脉动与个体哲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它们是造化之精魂经我心源涵泳、沉淀后,生发出的意象。那佩铽的淡墨,那精妙的灰调,非仅为营造烟云空濛之境,更是将烟岚雾雷的氤氲、晨昏光影的流转,转化为心灵的呼吸与节奏,邀观者共赴一场超然物外的精神游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心源无尽,探索未央。此次展览,是我艺术旅程中的一个驿站,一次对内在“心源”的凝视与告白。愿这方寸水墨,能成为与诸位观者心灵相通的桥梁,共溯那源于造化、归于心源的永恒艺境。日进有功,心源长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心源也是自性、本心,那么我的“心源"在哪里?在我们自己的心中,但我们却很少有人找到它,因为我们迷失了,并且迷失的太久了……让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如何回家?回归自然、活出文化,才能真正回家。</b></p> 后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我们西行的第一站,四天四个地方:黄河小浪底、二里头博物馆、洛阳市博物馆、白马寺,在自然与人文之中游走,在天地人之中倘佯,每天都步行五公里以上,整天被浓浓的正能量包围着,时刻滋润着身心灵,累并快乐着。在旅行的途中,仔细体会自己及家人的变化,印证着王老师所说真实不虚,无论是医学还是教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