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 Stedelijk博物馆

严教授书屋 (2)

点击上面“严教授书屋”可以欣赏更多精美文章~~~~~~<br><br>摄影:严教授<br>文: 严教授<div><br></div> 阿姆斯特丹市立Stedelijk博物馆(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是荷兰最重要的现代与当代艺术博物馆之一,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广场,与荷兰国家博物馆和梵高博物馆为邻。三个博物馆各自千秋,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氛围。Stedelijk博物馆成立于1874年,由阿姆斯特丹市政府与私人捐助者共同发起,推动现代艺术品的公共收藏,1895年正式开放。博物馆的原始建筑由建筑师 Adriaan Willem Weissman 设计,采用荷兰新文艺复兴风格(Neo-Renaissance)。2004年博物馆扩建,由 Benthem Crouwel Architects 设计,2012年完工。扩建后总面积达26,000 平方米,成为欧洲最重要的现代艺术中心之一。<br>Stedelijk博物馆藏品超过90,000件,多为前卫艺术展品。传统绘画与雕塑作品强调的是形式美、精湛技法与文化传承。作品通常有明确的主题或人物,易于理解。传统作品承载着宗教、历史或哲学意义,强调比例协调、视觉愉悦,因此构图、光影、笔触、雕刻工艺等都是观赏的重点。一言以蔽之,传统艺术品比较正统规范。前卫艺术品则不同,从不同角度为观众提供不一样的视觉感受。这种艺术强调主观体验、潜意识表达与非线性叙事,欣赏的是作者的意识流动和情绪张力。前卫艺术表现形式常见于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抽象绘画等,不提供“标准答案”,观众的感受也是作品的一部分,为开放式解读。艺术家往往通过色彩、材质、空间布局唤起观众共鸣,看上去似“无序”或“荒诞”,但背后隐藏着对社会、心理或哲学的深刻思考。由于品味不同,观看这类艺术品时应放下“看懂”的执念,尝试感受作品引来的心理波动或联想。<br>荷兰是一个开放的国度,兼容包蓄,在Stedelijk博物馆可以欣赏到许多前卫的“另类艺术”流派。让我们一起来品旅游,学文化。<br><div><br></div> Stedelijk博物馆正门前的建筑标志。 入馆处雕塑。 这幅装置画是画家Anselm Kiefer为Stedelijk为博物馆创作的,名为《Sag mir wo die Blumen sind》(“告诉我,花儿都去哪了”),灵感来自Pete Seeger 1955年的反战歌曲。装置画高达24米,环绕博物馆楼梯的四面墙体,分上下两层。下层展示了染色的衣物(象征士兵制服)和死亡的身体形象,上层则有女性日常生活的场景。装置画用的材料包括黏土、干花、稻草、金箔和铅。<br><font color="#b06fbb">** 作品表达的核心主题是1)战争与记忆:画面中僵硬的军服、干枯的花瓣、金箔与铅等材料象征战争的残酷与人类历史的沉重;2)生命的循环:从花朵到坟墓再回到花朵,作品呈现了生命、死亡与重生的循环,呼应歌曲中的歌词“他们都去哪了?”;3)人类的困境与反思: 这件作品不仅是对战争的控诉,也邀请观众在宏大的视觉冲击中,思考人类历史的重复与未来的可能。<br>** Anselm Kiefer 1945年3月8日出生于德国多瑙埃兴根,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德国当代艺术家,他是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font><br> 油画《Resurrexit》,1972年,作者:德国Anselm Kiefer。画面描绘一条荒凉的森林小径,两侧树木营造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氛围。一条原始的蛇蜿蜒穿过画面,象征着罪恶、诱惑或重生。小径尽头是一座木制楼梯,通向未知的空间,暗示着“复活”或灵魂的升华。本画使用油彩、丙烯和炭笔在粗麻布上创作,属于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 《自画像》,1938年,作者:Anneke Van Der Feer。<br><font color="#b06fbb">** Anneke van der Feer(1902–1956)是一位荷兰画家、版画家和插画家,以其社会参与性和激进政治立场而闻名。她的作品融合了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风格,关注工人阶级、女性与城市生活。她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曾在1930年代前往莫斯科,成为当地艺术家协会成员。</font><br> 《Stemt Rood!》(投红票!),1912年,作者:荷兰 Albert Hahn Sr。本海报作品具有强烈政治色彩,呼吁民众在选举中投票支持社会主义政党(“红色”象征左翼)。 《The Battle》,1950年,作者:印度尼西亚Otto Djaya。在荷兰创作的这幅画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反映了印度尼西亚独立革命期间的斗争精神与文化身份。 右:《The Battle》,1944年,作者:印度尼西亚Agus Djaya(是Otto Djaya的哥哥)。本画和上面的那幅同名画表达了相同的主题思想。<br><font color="#b06fbb">** 1947年,Agus Djaya和Otto Djaya兄弟俩一起前往荷兰参与一项秘密文化任务,在阿姆斯特丹的 Stedelijk Museum 举办展览,宣传印尼独立革命。</font><br> 作者:印度尼西亚Agus Djaya。是哥俩宣传印尼独立革命的另一幅作品。 油画《Femme nue devant le Jardin》(花园前的裸女),1956年,西班牙艺术大师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作品体现了毕加索标志性的立体主义碎片化构图,同时融入了超现实主义的梦幻感。图中女性裸体形象被几何化处理,身体部位被重新组合,挑战传统人体美学。 油画《Artist Sketching with Two Women》(为两位妇女画像的艺术家),1913年,作者: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 Ernst Ludwig Kirchner。 油画《Javanese Dancer》(爪哇舞者),1933年,作者:荷兰艺术家 Josina Knap 。 左:油画《Double-Portrait of the Artist and His Wife Quappi》,1941年,作者:Max Beckmann。这幅画是德国表现主义大师贝克曼逃离纳粹德国的迫害,在阿姆斯特丹流亡时期创作的最后一幅双人肖像,描绘他与妻子Quappi(Mathilde Kaulbach)的复杂关系与精神状态。 油画《Spring,The Actress Stella van de Wiele》(春天,女演员Stella van de Wiele),1915年,作者:比利时Frits Van den Berghe。<br><font color="#b06fbb">** Stella van de Wiele(1887–1954)是 Van den Berghe 的伴侣与灵感缪斯。他们在阿姆斯特丹的流亡生活中共同探索艺术与文化。</font><br> 左:油画《Der Agitator》(又名《The Rabble Rouser》), 1928年,作者:德国 George Grosz。本画描绘了一名煽动者站在高台上,手持扩音器与噪音器,面部扭曲,神情激昂。这幅画预言了希特勒与纳粹主义的影响力,揭示了极端主义如何利用民众的不满与幻想。<br>右:油画《Finchley Road by Night》, 1950年, 作者:奥地利裔英国画家Marie-Louise von Motesiczky。本画描绘了伦敦北部著名街道夜晚雨中的景象。<br> 油画《The Woodcutter》(伐木工),1912年,作者:俄国 Kazimir Malevich。 油画《Lamp/Musical Instruments》,1913年,作者:俄国 Kazimir Malevich。<br><font color="#b06fbb">** Malevich 深受法国立体主义与未来主义影响,尝试将现实物体打碎并重构为新的视觉语言。</font><br> 油画《An Englishman in Moscow》,1914年,作者:俄国 Kazimir Malevich。<br><font color="#b06fbb">** 本画融合了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元素。一位穿着礼帽与大衣的“英国人”脸部被一条白色鱼遮挡,象征荒诞与异化。背景中混杂着木勺、弯刀、蜡烛、梯子等不相关物品,形成一种荒诞拼贴。整幅画如同一场意识流的视觉日记,记录艺术家对莫斯科的印象与文化碰撞。</font><br> 油画《Bal Tabarin》,1907年,作者:荷兰Jan Sluijters。本画描绘了蒙马特著名夜总会的舞厅场景。<br><font color="#b06fbb">** Sluijters受荷兰Prix de Rome 奖学金资助,前往巴黎学习,受到现代艺术影响。这幅画因风格过于现代而被Prix de Rome 评审团撤销资助。Sluijters因此坚定走向现代主义,成为荷兰前卫艺术的重要人物。</font><br> 彩色木刻版画《Drei Akte im Walde》(森林中的三个裸女),1908/1920年,作者: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Ernst Ludwig Kirchner。 油画《Moestuinen op Montmartre》(《Vegetable Gardens on Montmartre》),1887年,作者:文森特·梵高。这幅画是梵高在巴黎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后印象派。 《Ohne Tite》(无题),1990年,作者:德国当代艺术家 Cosima von Bonin。本画是作者《无题》系列中的一幅,被视为她日后“懒惰美学”的雏形。 展厅。 装置画《Textile/Metal/Plastic/Glass/Shells/Paint》,2023年,作者:南非艺术家Igshaan Adams。本作品反映了Adams对种族、宗教与性别身份的思考,尤其是他作为穆斯林同性恋者在南非成长的经历。 细节部分。 油画《Analysemonster》(分析怪兽),2014年,作者:德国艺术家Jana Euler。画中是一位怪异人物,身体扭曲,眼睛鼓胀,舌头高高翘起,仿佛在承受极度的思维压力。本画象征着过度分析带来的认知过载、语言与自我意识混乱的精神困境。 油画《Analysemonster》(分析怪兽),2014年,作者:德国艺术家Jana Euler。画中是一位怪异人物,身体扭曲,眼睛鼓胀,舌头高高翘起,仿佛在承受极度的思维压力。本画象征着过度分析带来的认知过载、语言与自我意识混乱的精神困境。油画《Munganyende》,2021年,作者:荷兰Iris Kensmil。Munganyende Hélène Christelle出生于卢旺达,在荷兰成长,是一位活跃的女性主义者与政治评论人。 油画《Kharma na Curacao》,1976年,作者:加勒比Felix de Rooy。画中描绘艺术家本人被钉在画笔十字架上,这一形象挑战了传统基督教,质疑权力结构、揭示殖民创伤。 油画《Woman with Blue Parrot》,1948年,作者:奥地利裔英国画家Marie-Louise von Motesiczky。画中年长女性名叫Henriette,是艺术家的母亲。 油画《The Old Song》,1959年,作者:奥地利裔英国画家Marie-Louise von Motesiczky。这幅画是作者肖像作品中的一幅,充满了对母亲Henriette的复杂情感。 海报。 《No Title》,1967,1968年,作者:荷兰艺术家二人组Seemon & Marijke。他们以迷幻风格的海报设计闻名,与音乐人、时尚设计师合作,推动了跨界艺术的兴起,影响了后来的视觉文化与街头艺术。 丙烯颜料画《Trans West》,1965年,作者:美国Kenneth Noland。 这幅画的作者是 Nan Hoover。她出生在美国,后来移居荷兰。 油画《Two Men》,1972年,作者:美国Nan Hoover。本画采用了极简主义与表现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木雕《Tanzende》(Dancing Woman),1911年,作者:德国Ernst Ludwig Kirchner。 彩绘木雕《Ushering in Banality》,1988年,作者:Jeff Koons。本作品属于新波普艺术(Neo-Pop Art),体现了作者对媚俗文化、消费主义与艺术界权威的挑战与讽刺。 展厅 2025.07.05-07/06-欧. STP16. <div><br></div><div><font color="#39b54a">作者简介<br>旅行家,作家,兼摄影师,现为美国医学院教授。出版有长篇小说《海鸥教授》,《杜鹃花开》,《玫瑰血》,《生命是用来虚度的》,中篇小说《留学生》,《寒星》,短篇小说《悔恋》,《小倩绝恋》,《年夜》,《真实的谎言》等,英文哲学著作《A Brief History of European Philosophy: Key Thinkers and Ideas through the Ages》,并著有大量散文,游记,摄影专集。</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