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佳木斯市的历史最早见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版的《康熙皇舆全览图》,当时写作“甲母克寺噶珊”。此后,这一名称逐渐汉译为“嘉木寺”、“贾木司”,并最终定名为“佳木斯”。在满语中,“佳木斯”意为“驿丞”或“站官屯”。</div><div>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佳木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佳木斯成立了三江地区行政公署。11月21日,撤销三江地区,设置合江省,省政府便驻在佳木斯市,李延禄任省政府主席。</div><div><div> 该省存在时间较短,主要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行政区域存在,对东北地区解放起到重要作用。</div><div> 综上所述,让我对这个“合江省政府旧址博物馆”充满了兴趣,虽然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处于关闭状态,但也架不住我冒着三十七八度的高温和热情给博物馆打了个电话,博物馆工作人员听后思索了几秒,告诉我上午不行,只有下午3点后过去,就说是预约好的。</div><div> 狂喜,功夫真是不负有心人啊!</div><div> <br></div></div> <p class="ql-block">6月27日下午,合江省政府旧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红砖建筑的合江省政府旧址博物馆,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静静矗立在现代化城市的怀抱中。拱门和塔楼的复古设计,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入口处,望着石碑上刻着的“合江省政府旧址博物馆”几个大字,心中涌起一股敬意。这里,曾是革命斗争的见证者,如今,它以另一种方式继续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博物馆,第一眼就金色的“东北小延安”而注目。<br></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着手在东北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根据党中央部署,延安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八路军总政文工团、延安青年艺术剧院、新华广播电台、延安电影团等机构和团体及600多位名人告别延安,一路艰辛跋涉奔赴东北,辗转来到佳木斯。</p><p class="ql-block"> 延安的革命文化在佳木斯这块沉睡千年的黑土地呈现出爆发式的繁荣和活力,佳木斯由此成为东北革命文化的摇篮,被赞誉为“东北小延安”。<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前言描述了张闻天同志在合江省的领导工作,以及合江省政府旧址的历史意义和保护情况。</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展出第一部“延安决策战略转移”</p><p class="ql-block"> 详细介绍了东北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及党中央的战略方针。展板下方有更多关于东北战略转移的详细内容。</p><p class="ql-block"> 仔细阅读着,仿佛看到了当年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为东北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东北在革命中的重要性,通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在党的“七大”上的讲话和合影得以展现。图片中有多个历史照片,展示了领导人在会议上的场景,以及会议主席台的一角。</p><p class="ql-block"> 站在这些照片前,仿佛能听到他们的讲话声,感受到那份坚定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关于苏军解放佳木斯的展览内容,包括地图、历史照片、报纸剪报等。</p><p class="ql-block"> 地图上标注了苏军进攻路线,照片中有士兵、飞机等,展示了苏军解放佳木斯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展板详细描述了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苏军分三路出兵中国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发动全线进攻,最终解放佳木斯市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展板上展示了多个历史事件的黑白照片和文字说明,包括毛泽东发表的声明、日本投降的场景、中国人民庆祝胜利的场面等,整体呈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时刻。</p> 抗联合江工作住进入佳木斯简介 <p class="ql-block"> 一面墙上,有多幅黑白照片和文字说明,内容涉及合江根据地的开辟、干部和部队的进驻情况,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展出第二部“东北革命文化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战争中锻炼了武装铁军,打造了文化大军。</p><p class="ql-block"> 图片描述了文化名人在1946年初陆续来到东北根据地,为东北的文化艺术史册上谱写光辉篇章。</p> <p class="ql-block"> 东北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包括中国革命文化大军的主力部队东北鲁迅文艺学院、东北民主联盟政治部文艺工作团、东北文化工作团、东北文艺工作团、合江根据地的文学创作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 红色背景的展板上,用金色大字写着“东北小延安”,旁边有详细的介绍文字,背景中还有其他展板和展品,整体氛围庄重。</p> 陈云同志说:佳木斯成了东北的延安。 博物馆内展出第三部“辉煌的新闻出版事业”。<div> 1946年,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报东北日报社(二线基地)在佳木斯建立,开展根据地建设的报道,起到重要的新闻导向作用。</div> <p class="ql-block"> 东北日报(二线基地)在佳木斯,1945年11月1日,《东北日报》在佳木斯创刊,1946年4月20日迁至哈尔滨,5月28日再次迁至佳木斯。</p><p class="ql-block"> 图片展示了报社的办公地点和相关报纸,以及《合江日报》等机关报的创刊情况。</p> 博物馆内有小部分配戴着党徽的单位人员也在参观。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展出第四部“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介绍了延安电影团的历史,包括其成立背景、迁徙过程以及在东北电影公司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关于电影制片厂的历史展览,内容包括在兴山市组建电影制片厂的介绍,以及相关的照片和文字说明,如张闻天、刘关等人的合影,以及电影厂的建筑和搬迁场景。</p> <p class="ql-block"> 两张黑白照片展示了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人员合影,上图中八位穿着冬装的男性站成一排,背景为红色边框,下方标注“东北电影制片厂工作人员合影”;下图中四位女性站在一起,背景为自然景观,下方标注“东影‘四大姐’在兴山 侯波、吴国英、凌元、王紫菲(左起)”。</p> 合江省的七个“第一”。 那个时候的电影明星,认识几个? 博物馆内展出第五部“东北办学,生根开花”。<div> 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党中央决定延安的各个大学迁离延安,到东北办学,教育武装青年,投身到革命洪流中。于是延安大学,延安抗日军政第四大队,中国医科大学(延安红军军医学校),鲁迅艺术学院......相继迁离延安,来到合江省会佳木斯。</div> <p class="ql-block"> 东北大学在佳木斯的历史,包括历史背景介绍、多张历史照片和相关人物肖像。</p> <p class="ql-block"> 东北军政大学合江分校在佳木斯,展示了学校的历史背景、校长和副校长的任命,以及学校的校门和校旗。</p> <p class="ql-block"> 东北药科专门学校在佳木斯的历史,包括历史背景介绍、多张历史照片和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 鲁迅文艺学院的历史展览,内容包括学院的成立背景、院长吕蒙的肖像、1939年毛泽东题写的“鲁迅文艺学院”字样,以及相关书籍和历史图片。</p> 博物馆内展出第六部“合江土地革命”。<div> 以张闻天为代表的中共合江省委,结合本地实际,注重调查研究,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措施,即避免了运动中打击面过大的冒进倾向,又对改革不彻底的“夹生饭”进行“重煮”。......其经验和做法成为全国土地改革典型。</div> 反奸清算 没收敌伪资产。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的题词:依靠平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生产</p> <p class="ql-block"> 张闻天三下会龙山村,重煮“夹生饭”。</p> 博物馆内展出第七部“合江大剿匪”。<div>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由于时局动荡和政权空档,以佳木斯为中心的三江地区活动着形形色色的土匪武装。据掌握,当时三江地区共有大小土匪48股,人数达2万余人。他们与隐藏在民主政权里的国民党特务遥相呼应,相互勾结,组织和发动武装暴乱,成为合江根据地的顽疾。</div> 为消灭匪患,建立稳固的合江根据地,中共中央东北局组建合江军区,建立地方武装和野战部队开展剿匪斗争。从1946年1月至1948年4月,合江军区与八路军三五九旅部队合力剿匪,共经历三个阶段,通过重点打击大股土匪和消灭流窜各地的溃匪,特别是谢文东、李华堂、张雨新、孙荣久四大匪首相继被合江剿匪部队擒获,40余股土匪全部覆灭,历时两年零四个月的剿匪斗争取得了全面胜利。 <p class="ql-block">邬捷飞,国民党佳木斯铁血青年团副团长。</p><p class="ql-block"> 展示了一本旧书《抓壮丁》,书中原型就是照片中这位男性。</p> <p class="ql-block">佳木斯事件(照片为当时佳木斯市副市长孙西林)</p><p class="ql-block"> 1946年1月31日,佳木斯事件发生。就是上面那位国民党特务邬捷飞闯入当时的佳木斯市市政府杀害了副市长孙西林和市公安局副局长高英杰。</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展出第八部分“大生产运动”<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刚获解放的合江省及佳木斯市,经济萧条,商品匮乏,勉强维持下来的小工厂、小企业、小手工业仅有30余户。1946年1月,合江省民主政府、佳木斯市民主政府成立后,为把佳木斯市建成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后方,发展经济,支援前线,在开展剿匪、土改的同时,着手组织生产,恢复经济。</p><p class="ql-block"> 通过大力发展公营企业、扶持和发展私营工厂、保护民族工商业,开展农业大生产,迅速恢复城市设施和交通,使经济秩序和工农业生产有序发展,有力保障了合江根据地的经济社会正常运转,为支援前线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p> <p class="ql-block"> 关于发展公营企业与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内容,包括合江省政府和佳木斯市政府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公营企业等。</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展出第九部分“东北根据地金融中心”。</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建设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恢复和发展生产,支援东北解放战争,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成立东北银行。东北银行于1945年11月在沈阳大西关成立后,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在战略防御中转战南北,在战略进攻中发展壮大,于1946年6月从哈尔滨市迁到合江省省会佳木斯市,成为领导和管理东北根据地的金融中心,逐步统一了全东北地区的货币发行。</p><p class="ql-block"> 东北银行工业处(佳木斯印钞总厂)成为印制发行东北银行地方流通券乃至全东北印钞事业的"大本营",对东北解放战争及辽沈战役的胜利提供了金融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br></p> 介绍合江银行及“合江券”。 展柜中,五种不同面额的合江银行地方经济建设流通券静静地躺在那里,壹角、伍角、壹元、拾元和“百元改拾元”五种版别,券面图案独特,历史价值高。每一张纸币都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诉说着那个特殊时期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的奋斗精神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展出第十部分“拥军支前决战黎明”。</p><p class="ql-block"> 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前身)是东北军民保家卫国、进行东北解放战争的人民铁军。</p><p class="ql-block">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佳木斯人民及合江全省人民首开东北的拥军支前活动,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前线,有力地支援了东北解放战争,为辽沈战役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世纪风云掠过,百年岁月沧桑。铺开历史画卷,展现光辉历程。馆内通过千余件红色文物、历史图片、实景复原的展陈,仿佛历史在说话,文物在说话,陈述着"东北小延安"的由来,展示着延安文化大军的到来给沉睡千年的黑土地带来空前的文化繁荣,铺展着当年合江省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合江剿匪、发展生产、支援前线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通过佳木斯市历史"金名片"的诉说,给人们留下永恒的记忆:佳木斯市是三江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佳木斯市走过的历史时空,证明了一条伟大的真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欣赏一幅图片,饱览一件文物,感知一个场景,仿佛伸手可触,倾耳可听,给人们以聆听"东北小延安"历史回声之感!</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回眸历史,面向未来。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font class="meipian-re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font>,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开创佳木斯市更加美好的明天!</p> 博物馆内合江省政府办公室 合江省政府办公室秘书处 合江省政府旧址本身就是红色不可移动文物,这座始建于1934年的建筑,以其独特的“工”字形楼体,静静矗立在佳木斯市的街头,它见证了抗战的胜利与东北的解放,也见证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div> 它是“东北小延安”时期辉煌合江的历史见证,见证着佳木斯的岁月沧桑与变迁。<div>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