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成道非易,古之圣贤舍身求法者、舍命为道者有之。<br>修行中自身勇猛心不够,虔诚心不足,许多圣贤也会用一些苦行来激发自我相应道的勇猛心。<br><br> 现在有一些修行人,有三步磕头千里拜佛的,有徒步大江南北朝拜的,也有一些是以各种勇猛的苦行作为对自我修行的考验。<br><br> 如果以后拿这个经历作为有道或炫耀的资本来换取名利,无论你经历过什么都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吃苦历练不是你成道的根本,只是你修行的资粮。<br><br> 生活中,应该讲实际、懂随顺、有无私利他的愿心,才能更好的把担当奉献落实在生活中,才是相应正见之道的修行!<br><br> 能吃苦并不能证明你有道,只能说明你有一颗勇猛的心,当年世尊离家修道遇到拜火教的人一个比一个能吃苦,世尊也让自己经历了许多苦,但是也没有悟道,后来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坠落契合了随顺之道而开悟。<br><br> 悟道与吃苦并没有直接关系,只能说明你具备修行的勇猛心。吃苦与解脱的智慧并不是同频相应的关系,悟道与内心随顺不执的智慧相应才是正见的修行。<br><br> 修行并不能以吃苦的经历与寺庙的大小、还有其弟子的多少来证明自己有道。<br><br> 修行人应该懂得各自安住道心,减少造作的行为,应该在利益众生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才是相应道。<br><br> 一切吃苦的经历只是成道的资粮,不要对比也不要攀比,各自有各自修行的缘分,从担当奉献、无我利他做起才能更好的契合道。<br><br> 一切拥有与经历只能作为修行的资粮,不要把它变成炫耀的资本,不要让名利牵绊了这一生的修行。<br><br> 修行中太聪明、太会算计就是我执对立,心有所执必是障碍,心有所住必是死穴,不懂得随顺、放下就是背离道。<br><br> 一个修行人不要过于造作心机,要心地坦荡光明,做到无私利他的担当奉献才是相应道的修行。<div><br>作者:圣贤文化刘学军老师<br>摘自:《觉醒善良》</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担当奉献 无我利他</b></h1>